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新中医》 > 2000年第2期
编号:10230891
中药内服合耳穴贴压治疗痛经180例
http://www.100md.com 《新中医》 2000年第2期
     作者:邓雷厉

    单位:邓雷厉(广东省茂名市中医院妇产科,茂名市(525000))

    关键词:

    新中医000226 笔者采用中药内服合耳穴贴压治疗痛经180例,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均为我科1990年3月~1998年10月的门诊病人,共180例,年龄12~42岁,病程最长者8年,最短者1年。其中气滞血瘀型101例,寒凝血瘀型49例,气血虚弱型18例,肝肾虚损型12例。

    2 治疗方法

    2.1 药物治疗 四物汤加减内服。气滞者加香附、延胡索、枳壳、槟榔等;血瘀者加蒲黄、五灵脂、三七、乳香等;寒凝者加艾叶、乌药、炮姜、吴茱萸等;气血虚弱者加黄芪、白芍、阿胶等;肝肾虚损者加山茱萸、巴戟天、白芍等。

    2.2 耳穴贴压 耳穴贴压物采用王不留行(子)。取耳穴:内生殖器、内分泌、神门、交感、肝、肾,血瘀甚者加耳中,痛甚者加皮质下,气血虚者加脾。

    经前3天开始治疗,中药每天1剂,耳穴贴压每次取1侧耳穴,每3天更换1次,嘱患者经常按压,直到经后3天。3个月为1疗程。

    3 治疗结果

    治愈(诸症消失,随访半年以上无复发)115例,有效(诸症明显好转,下次发作时诸症减轻,或诸症消失,但半年内复发,用原方仍有效)46例,无效(经治疗2个疗程,诸症无明显改善)19例。总有效率89.44%。

    4 病案举例

    吴某,24岁,未婚,1993年8月16日初诊。患者有痛经史2年,现行经第1天,小腹疼痛难忍,面青肢冷,经色黯红,伴血块,经量少,经前乳房胀痛,心烦易怒,胃纳可,二便调。舌黯淡、边有瘀斑、苔薄白,脉弦数。证属气滞血瘀,治以疏肝理气,祛瘀止痛。处方:当归、川芎、延胡索、白芍、槟榔、枳壳、蒲黄、五灵脂各10 g,三七末(冲)3 g,香附15 g,甘草5 g。3剂。配合耳穴贴压法,取耳穴:内生殖器、内分泌、神门、交感、皮质下、耳中、肝、肾。3天后二诊:腹痛乳胀消失,经量正常,无血块,经色略黯。原方去当归、川芎、蒲黄、五灵脂、三七末,加艾叶15 g,熟地黄、益母草各30 g,3剂。耳穴去皮质下、耳中,并加脾。3天后三诊:月经已干净,无不适。再守上方耳穴贴压3天。嘱此后每次月经前3天开始治疗,至经后3天。治疗1疗程后随访8个月未见复发。

    5 体会

    痛经的发生常与生殖器局部病变、内分泌、神经、精神因素有关。中医学认为痛经的主要病因在于邪气内伏或精血素亏,更值经期前后,冲任二脉气血的生理变化,导致胞宫的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或胞宫失于濡养,“不荣则痛”。四物汤中当归补血活血;川芎行血中之气,既活血又补血;白芍养血;熟地黄补肾生血。王不留行有行气活血通经作用。耳穴内分泌能调整内分泌功能;内生殖器可调和胞宫气血;肝、肾能调理冲任,疏肝益肾,行气止痛;神门能安神止痛;交感能调整植物神经,解痉止痛;皮质下能消除皮质中枢的痛性病灶;耳中能行滞祛瘀;脾能健脾补气。两种方法结合,使得气血调和,经行通畅,故获良效。■

    收稿日期:1999-08-25,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