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临床外科杂志》 > 2000年第2期
编号:10232071
直接胆囊穿刺置管引流在老年高危病人中的应用体会
http://www.100md.com 《临床外科杂志》 2000年第2期
     作者:王荣泉 鲁葆春 王成盛

    单位:王荣泉(浙江绍兴市人民医院肝胆外科(312000));鲁葆春(浙江绍兴市人民医院肝胆外科(312000));王成盛(浙江绍兴市人民医院肝胆外科(312000))

    关键词:高危病人;胆囊穿刺;引流

    临床外科杂志000237 [分类号]R65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83(2000)02-0125-01

    1994年11月至1998年4月对32例高龄,危重急性化脓性胆管炎、胆囊炎病人,行经皮胆囊穿刺抽脓、置管引流,取得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一、一般资料:男11例,女21例。年龄60~89岁,平均71岁。全部病例均有结石性胆囊炎病史,病程3~27年。本次胆囊炎急性发作3~11 d。入院查体:体温38.5 ℃~40.2 ℃,脉搏90~136次/分。均于右上腹触及肿大胆囊或炎性包块,触痛明显。Mourphy's征阳性,6例有黄疸(总胆红素17.4 μmol/L~72.4 μmol/L),血小板12×109/L~34×109/L,3P试验阳性,凝血酶原时间19~24 s/13 s,纤维蛋白原1.47~1.85 g/L;BUS提示胆总管下段结石,胆囊颈结石嵌顿,胆囊(104~146) mm×(48~59) mm,伴积脓21例,临床诊断符合急性化脓性胆囊炎,6例梗阻性胆管炎合并DIC症状。32例合并其它脏器病变(支气管哮喘2例,肝硬化腹水2例,Ⅱ型糖尿病8例,包括房颤、房室传导阻滞、S-T段下移等改变的冠心病12例。高血压脑梗塞1例,慢性肾炎肾功能衰竭2例,风湿性心脏病心功能衰竭2例,慢性支气管性肺炎肺源性心脏病3例)。入院后给予支持和抗感染治疗,观察6~12 h胆囊炎症继续扩展加重。
, http://www.100md.com
    二、方法:BUS指示下在体表标出胆囊的投影位置。一般可在病床旁进行穿刺,必要时可用BUS引导穿刺。病人平卧位,床头抬高约25°,术者立于病人右侧,穿刺点定位胆囊底部体表投影区。局麻后,先用0.17 cm×13.3 cm深静脉套管针(墨西哥产),经穿刺点刺入皮内,然后针尖指出胆囊底部方向,针与体表呈40°~50°角,向上、后前方向刺入,穿过胆囊壁进入胆囊腔内有落空感,深度一般为3.5~5 cm,将套管针继续向胆囊颈方向推进4~6 cm,拔出针芯,首次测定胆囊内压,在4~6.2 kPa之间。用注射器将胆囊内脓液抽净,再次测压,胆囊颈结石嵌顿着一般在负压与0压之间,总胆管结石胆道梗阻者一般<1 kPa。为确保穿刺套管在胆囊内,可用0.5%甲硝唑20 ml加丁胺卡那霉素0.2 g,在BUS追踪监视下作胆囊充盈试验,确信引流导管在胆囊内无疑,将引流导管在皮肤上固定一针后接引流袋。引流期间病人卧床体息。引流不畅时可用抗生素液体冲洗,发现脱管、胆囊肿大者即应拔管,再次置管抽脓引流。

    三、结果:本组病例均穿刺置管引流成功,无出血、漏胆及胆汁性腹膜炎等合并症。抽脓后胆绞痛马上缓解,腹部体征及全身症状迅速好转,胆囊炎症即完全控制。本组早期病例中有7例胆囊颈结石嵌顿胆囊积脓患者,抽脓后置管6~12 h脱管,BUS未见胆囊增大,炎症控制,未再置管。6例梗阻性胆管炎合并DIC病例,平均置管引流4.7 d,DIC症状消除,择期作胆囊切除总胆管切开取石术。26例胆囊颈结石嵌顿者18例经治疗后内科情况明显改善后行择期胆囊切除手术;8例心、肺、肝、肾功能不全者转内科治疗。
, 百拇医药
    讨 论

    对无其他器质性或功能性疾病超过72 h的胆囊急性化脓性感染者,一般主张作胆囊造口。而老年高危病人在原有多种严重疾病并存的情况下,即使胆囊造口亦有很大的手术风险。因胆道或胆囊内结石梗阻导致化脓性感染,在非手术治疗无效、症状进行性加重的情况下,可采用经皮直接胆囊穿刺抽脓、置管引流代替经腹胆囊造口。

    临床上以往采用的胆囊穿刺途径为经右腋中线7、8或9、10肋间的侧方入路。其缺点是路径较长,不易成功,经肝实质中央,易发生出血,漏胆的机会多。经胆囊底前方直接穿刺引流因胆囊内压明显偏高,有发生漏胆之虑,因此还须解决如何避免漏胆的问题。

    在平时行急诊胆囊手术时,我们先后对26例胆囊积脓病例进行了术中穿刺测压,胆囊抽脓前,其胆囊内压达4~5.5 kPa,可见针孔有渗漏现象;将胆囊内脓液逐步抽空,待内压降至1 kPa时,观察15~30 min未见有针孔渗漏现象。据此我们体会在进行直接胆囊穿刺置管引流前,及时将胆囊液体抽空,降低内压是避免漏胆的有效办法。

    本组病例行引流期间发生脱管的原因,是用胶布粘贴不牢,病人在进行某些检查或无意中拉脱的。采用缝线皮肤固定后未发生脱管情况。

    (收稿日期:1998-12-24),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