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临床皮肤科杂志》 > 2000年第2期
编号:10239571
口服伊曲康唑、外用采乐洗剂等治疗糠秕孢子菌毛囊炎1例
http://www.100md.com 《临床皮肤科杂志》 2000年第2期
     作者:冉玉平

    单位:华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皮肤性病科,成都市,610041

    关键词:

    临床皮肤科杂志000226

    1临床资料:患者男,22岁,因面部、胸背部等处出现数百 个皮疹、剧烈瘙痒20余天于1997年9月2日就诊。发病前1个月因面 部、胸背部等处有数个毛囊性丘疹在当地诊所接受大剂量抗 生素(药名不详)静脉滴注,连续半月,上述部位毛囊性丘疹不 但没有消失,反而越长越多,由数十个增至数百个,遂来我科 就诊。查体:面部、胸背部等处可见数百个玫瑰红色毛囊性 丘疹,对称分布,密集但不融合,炎症反应明显,部分顶端有 脓疱,皮肤油腻。实验室检查:刮取毛囊丘疹顶端脓疱于载 玻片上,滴一滴50%派克墨水-10%氢氧化钾染液,加盖玻片 后在镜下观察,见大量圆形孢子,有出芽和颈圈样结构。将脓 液接种于含菜子油的沙堡培养基37℃培养,3天后长出淡黄色 乳酪状酵母样菌落,桃取菌落涂片镜下观察为圆形孢子,有出 芽和颈圈样结构,未见菌丝。结合镜检和培养结果鉴定为圆 形糠秕孢子菌(Pityrosporumorbiculare)。诊断:糠秕孢子菌毛囊炎
, http://www.100md.com
    治疗经过:(1)给予采乐(2%酮康唑洗剂,西安杨森制药有 限公司生产)外洗:涂数毫升洗剂于皮损表面,加适当水后用 手混匀在皮损表面摩擦使其出现泡沫,停留10余分钟以后再用 水冲洗掉泡沫。每天洗1次。(2)伊曲康唑(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 司生产)内服:0.2g/次,每日2次,连服7日。1周后复诊,见毛囊 性丘疹颜色明显变暗,丘疹变平,炎症反应减轻,瘙痒明显 减轻,但丘疹仍存在。故停服伊曲康唑,继续用采乐外洗皮损 ,每日1次;并加用联苯苄唑霜,每日1次外搽,连用半月余后 停药。停药2个月后复诊,见原来在面部、胸背部等处的毛囊 性丘疹全部消退,仅在原皮损处留下暗褐色色素沉着斑。

    2讨论:糠秕孢子菌又称糠秕马拉色菌,具有嗜脂性,即在 含油脂的培养基中才能生长繁殖。这种几乎可以从人体皮肤 表面各部位都能分离出来的常驻真菌,长期以来被认为是没有 致病性的腐生真菌而未受重视。现代医学的研究发现,糠秕 孢子菌是新的非常重要的条件致病真菌。该菌在免疫受损宿主 如艾滋病患者的感染已经倍受关注,还可引起成人、青少年 以及新生儿的严重感染。从花斑癣(汗斑)到致死性侵入性疾病 ,临床表现各种各样,很容易被误诊或忽略。成人带菌率很高 ,是住院病人容易感染的主要原因。0~15岁儿童皮肤表面有2 5%可发现该菌,新生儿面部有丘疹和脓疱损害者6成以上可培 养出该菌。抗真菌药物酮康唑治疗有效,使丘疹和脓疱消退, 从而证实了糠秕孢子菌的病因学地位。
, 百拇医药
    在各种促发因素作用下,糠秕孢子菌可引起花斑癣、毛囊 炎、脂溢性皮炎、头皮屑、某些异位性皮炎、融合性网状乳头 瘤病、甚至系统性感染。笔者于1987年在国内首次报道1例由皮 质类固醇促发的糠秕孢子菌毛囊炎,以后从临床和病理等方 面进行了一系列研究,现已确认本病是由糠秕孢子菌引起的独 立疾病。

    本病为青少年的常见病。发病年龄为16~40岁,78%为男性 ,夏天较重。病变为红色毛囊性丘疹和脓疱,主要分布在背部 、胸部、上臂、颈部,面部也可受累。散在对称分布,数十 至数百个,密集而不融合。严重瘙痒。由于搔抓多数皮疹擦破 ,丘疹顶端可有血痂,少数有细小风团或片状红斑。虽然一 般个人清洁卫生尚好,但均有皮肤油腻。常伴有面部痤疮、多 汗、表皮囊肿等。嗜脂性糠秕孢子菌在毛囊内过度生长,由 菌体脂酶分解皮脂产生游离脂肪酸引起毛囊发炎。局部封包使 皮肤不透气、长期使用皮质类固醇制剂、抗生素是重要的促 发因素。病理切片在扩张的毛囊内可发现糠秕孢子菌,用镊子 将毛囊角栓挤压出作直接镜检,挤出毛囊角栓培养出糠秕孢 子菌均可确诊。

    治疗应立即停用皮质类固醇或抗生素。外用抗真菌药物如 50%丙二醇、咪唑类霜剂等,每日1~2次。也可用硫化硒香波 、2%酮康唑洗剂擦洗。由于真菌位于毛囊内,单纯外用药物 比花斑癣更难治愈,有时需同时内服抗真菌药物才能治愈。本 例病人由于使用了大剂量抗生素促发并加重,故立即停用抗 生素,给予采乐洗剂外用,同时内服伊曲康唑,1周后症状、 体征明显减轻。停伊曲康唑,继续用采乐,加联苯苄唑霜外涂 ,收到了满意的治疗效果。

    (收稿:1999-09-03),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