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急救医学》 > 2000年第2期
编号:10250293
血管性痴呆和事件相关电位
http://www.100md.com 《中国急救医学》 2000年第2期
     作者:韩辉 孔繁和 李国霖 王德生 徐心 徐晓云

    单位:韩辉(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神经内科,150001);李国霖(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神经内科,150001);王德生(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神经内科,150001);徐心(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神经内科,150001);徐晓云(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神经内科,150001);孔繁和(黑龙江省佳木斯医学院内科)

    关键词:

    中国急救医学000222 老年期痴呆主要有血管性痴呆(VD)和Alzheimer(AD)两大类。本实验首先选择脑梗死及多发性脑梗死的患者[1],并进行长谷川痴呆量表检测,同时进行事件相关电位(ERP)检查,分别观察ERP变化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处理。

    1 材料与方法
, http://www.100md.com
    1.1 病例选择

    本研究对象共68例,分四组,全部为我院住院患者。脑血管性痴呆组8例。年龄59~70岁,平均65.6岁。长谷川简易智能检查得分在30.5~22之间的近正常组31例,确诊为脑梗死,均在发病3月内住院者。有初次发病者,有反复发病2次或超过2次以上者。神志清楚,经查无痴呆症状表现者,年龄在56~80岁,平均60岁。脑梗死长谷川简易智能状态检查21.5~10.5分的近痴呆组14例,年龄在51~79岁,平均58岁。对照组15例,神经系统无阳性体征者,年龄55~80岁,平均65岁。

    1.2 实验方法

    使用丹麦产Evomatic 8000型脑诱发电位仪;测定事件相关电位;电极安放按国际EEG学会制定的10/20系统法放置电极。记录电极分别放置在F2、C2、C3或C4,参考电极A1和A2、FPZ为地线。电极与皮肤间电阻小于2 000 ohm;听觉事件相关电位刺激序列:采用两种声音刺激随机编成序列,其中双短音占80%,称非靶刺激。
, 百拇医药
    2 结果

    2.1 各组ERP 各波潜伏期及比较见表1。

    表1 对照组、近正常组、近痴呆组、痴呆组各波潜伏期比较 分组

    n

    潜伏期(MS)

    N1

    P2

    N2

    P3

    对照组

    15

    95.79±6.39
, http://www.100md.com
    173.07±21.25

    243.13±39.35

    350.40±22.99

    近正常组

    31

    98.84±14.6

    185.55±31.27

    253.23±34.05*

    376.65±37.20*

    近痴呆组

    14
, 百拇医药
    102.86±27.70

    196.86±35.71*

    282.43±46.02**

    388.89±45.76*

    痴呆组

    8

    95.25±23.71

    205.75±60.02

    311.25±36.66**

    464.25±33.31**
, http://www.100md.com
    *P<0.05与对照组相比,**P<0.05与近正常组比较

    2.2 各组ERP各波波幅及比较见表2。

    表2 对照组、近正常组、近痴呆组、痴呆组各波波幅及比较 分组

    n

    波幅(uV)

    N1

    P2

    N2

    P3

    对照组

    15

    -5.72±2.85
, http://www.100md.com
    2.22±2.11

    -2.90±0.75

    4.74±3.52

    近正常组

    31

    -5.51±5.10

    2.47±2.80*

    -2.70±33.93*

    4.96±3.47*

    近痴呆组

    14
, 百拇医药
    -5.09±2.01

    4.24±2.70**

    -2.24±3.91**

    5.19±2.47*

    痴呆组

    8

    -1.61±4.0

    5.78±4.37**

    1.30±2.45**

    2.58±0.631**
, http://www.100md.com
    *P<0.05与对照组相比,**P<0.05与近正常组比较

    3 讨论

    ERP是一种特殊的诱发电位,1965年由Sutton[2]首次报道。它和经典的诱发电位区别在于:①要求受试者是清醒的;②刺激信号不是单一的,要求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信号编成刺激序列;③ERP的构成分外源性和内源性的两部分,外源性成分受刺激物理特性的影响较大,内源性成分不受其影响,而与认知过程密切相关。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P3是联合皮层活动的结果,与复杂的多层次心里活动(认知过程)有关,是感觉、知觉、记忆、理解、学习、判断、推理及智能等心理过程的变化反映,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反应过程[3]。因而,可以说P3是一个不需要靠外部行为判断受试者认知过程的客观指标,也可以说是一个判断大脑高级功能的一个客观指标。

    血管性痴呆的早期识认问题,本研究ERP正常对照组与各组比较,在近正常组仅表现P3波潜伏期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近痴呆组和痴呆组则P2、N2和P3均有显著性差异,而在近正常组和近痴呆组进行比较时,P2、P3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值得注意的是N2波的潜伏期明显延长有显著性差异(P<0.05)。
, 百拇医药
    从近正常组到近痴呆组,长谷川简易智力量表记分表明分数明显下降,P3变化无显著性差异,而N2表现明显差异,能否说明N2波的潜伏期变化是疾病进展、智能下降的一个标志。分析其原因,N2波的潜时反映近记忆和识认功能[4],脑血管性痴呆是伴随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而产生的,随病情加重或梗死面积数目的增加,而致智能渐下降导致痴呆[5],这一过程可长可短,视病情而定,病情下降可是急剧、缓慢或隐袭的,研究表明记忆力减退、计算力减退、认知障碍是痴呆病的早期表现,但这样的高级神经功能的紊乱或减退、有时很难用客观的检查手段所发现[6]。因此,N2波的这种变化能否作为痴呆早期检查手段之一,尚须进一步研究加以证实。■

    参考文献:

    [1]Hachinski VC, Iliff LD,Zilhka E,et al.Cerebral blood flow in dementia.Arch Neurol, 1975, 32:632.
, http://www.100md.com
    [2]Sutton S,et al.Evoked potential correlates of stimulus uncertaincy.Science,1965:150.

    [3]Sutton S,et al.Information delivery and 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cience,1967,55:1436.

    [4]赵宗彦,宋蓓,于玖.事件相关电位中P300 的研究.脑电图学与神经疾病杂志,1989,5(2):78.

    [5]徐存理,等.多梗死性痴呆与P300.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1995,(3):183.

    [6]丁铭臣.老年性痴呆.实用内科杂志,1993(6):327.

    收稿日期:1998-10-09

    修回日期:1999-05-20,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