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理论 > 临床医学 > 急诊医学 > 2000年 > 2期
编号:10250924
大城市区域性创伤急救医疗的实践与探索
http://www.100md.com 《急诊医学》
     作者:程传苗 杨瑞和 霍正禄 孟垂祥 陈进清

    单位:程传苗(200433 上海,上海市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医教部);杨瑞和(200433 上海,上海市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医教部);霍正禄(200433 上海,上海市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医教部);孟垂祥(200433 上海,上海市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医教部);陈进清(200433 上海,上海市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医教部)

    关键词:

    急诊医学000201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迅猛发展的需要,面对交通事故、工伤意外事故及其它突发灾难事件不断增多,多发伤、危重伤、成批伤病员比例明显上升的趋势,如何充分利用区域卫生资源,建立区域性创伤急救医疗体系,最大限度地满足伤员抢救需要,已引起人们高度关注和重视。现结合上海市东北区域创伤急救网络的创建,谈点看法和体会。

    1 建立区域性创伤急救网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百拇医药
    创伤已被各国公认为“世界第一公害”[1]。针对创伤日益严峻的形势,开展区域性创伤急救医疗已成为一个值得探究的课题[2],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1 建设现代化城市的需要

    现在大城市人口密集、交通繁忙,危、重伤病员逐年上升。仅交通事故伤亡统计,我国自1951年至1990年,40年间年伤、死率分别增加了29倍和58倍;93年我国机动车拥有量为1300万辆,仅占世界拥有量的1.6%,而年死亡人数已突破6万大关,占世界的14.5%,95、96年连续两年超过7万,绝对值为世界最高[1]。从创伤发生的增长趋势看,如果没有反应灵敏、医术精湛的急救医疗体系,没有强有力的健康“保护神”,就不能适应国际化大都市建设和发展的需要。

    1.2 企业安全生产的迫切需要

, 百拇医药     就如何建立区域性创伤急救医疗体系,98年春节,我们走访了上海宝山、杨浦两区30多家大中型企业,交谈中,企业领导对建立区域性创伤急救医疗体系非常迫切,且寄予了厚望,他们真诚地希望:通过建立这样体系,能为创伤伤员的抢救赢得宝贵时间,为企业的安全生产保驾护航。

    1.3 落实国家卫生部关于“灾害事故医疗救援工作管理办法”的一项具体措施

    在重大自然灾害情况下,较短时间内往往有大批的伤病员发生,且伤情重而复杂,区域性急救医疗管理对有效地进行大批伤病员的抢救工作具有统一指挥的能力,能保证急救工作忙而不乱,有序进行。建立区域性创伤急救医疗体系,对提高灾害事故的应急反应能力和医疗救援水平,避免和减少人员伤亡,保障公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具有重要作用[3]

    1.4 落实卫生战备工作的需要

    建立一支能拉得出、抢得快、救得好,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型快速机动卫勤力量,是军队医院的性质决定的,是落实卫生战备工作的需要[4,5]。军队医院具有较强的急救组织能力和较高的创伤救治水平,通过建立区域性创伤急救网络,一方面,发挥军队医院快速反应的能力和创伤急救特色与优势,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另一方面,通过创伤急救网络工作实践,使军队医院应急救治能力和水平得到不断提高,这对加强国防卫生建设将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
, 百拇医药
    2 主要做法和体会

    我院地处上海市宝山、杨浦两大工业区之间 ,周边是大型、特大型企业的聚集地,如宝钢、上钢一厂、上钢五厂、高桥石化、石洞口电厂等大中型企业100多 家,驻地辐射区内居民约170万,创伤急救任务重。多年来,我院针对该地区急救半径大、意外伤亡发生率高等特点,坚持“救死扶伤,服务军民”、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的方向,平战结合,积极探索大城市区域性创伤急救医疗体系的新路子,经与60多家厂矿企业、卫生和安全部门领导反复酝酿,结合多年来创伤救治工作实践,使创伤急救工作由院内延伸到了院外,并于1998年3月18日正式成立了以我院为依托的上海东北区创伤急救网络。

    2.1 急救网络的任务与功能

    (1)该网络主要为危重、成批伤病员的院内外抢救建立绿色通道,为医院的确定性治疗作好先期准备工作。(2)医院发放网络就诊卡,对参加急救网络单位伤员的急救,凭此卡先抢救再补办手续。(3)定期和不定期开展对灾难事故的预防宣传教育工作,并组织对网络基层单位医务人员、安全员的院前急救知识和急救技能的培训,实行抢救、住院治疗一条龙优质服务。(4)每年组织一次由医院和网络单位参加的伤病员紧急抢救综合演习,对急救工作的组织和水平进行检验。(5)医院急诊科为各网络单位医务人员来院进行短期进修学习创造机会和条件,为网络单位培养急救医学技术人才。
, 百拇医药
    2.2 创建区域性创伤急救网络的体会

    1)加强急诊外科建设是搞好区域性创伤急救工作的关键

    在创伤急诊抢救中,一个重要的进展,就是在伤后黄金1小时内对伤员实施救命手术[1]。要把最高效的人力、物力由住院部向前延伸到急诊伤员身上,伤员的生存率可高达85%,比后期投入更具有现实意义。针对创伤急救工作需要,如何提高创伤救治水平,加强急诊外科建设,笔者认为,应着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加强组织领导,增强快速反应能力

    创伤急救工作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急”,时间就是生命。如何去赢得时间,提高急救成功率?我院围绕以提高快速反应能力为重点,主要抓了四个环节:

    一是树立“平战结合”的思想,不断强化急救意识。思想建设是影响平战时伤病员救治反应速度和保障力强弱至关重要的因素。按照江泽民总书记为我院题写的:“救死扶伤,服务军民”的办院宗旨,一方面结合国际形势和国情,把卫生战备教育作为医院政治思想工作的一项基本内容,开展经常性思想教育、形势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使全院同志都能树立平战结合的思想,做到“未雨绸缪,常备不懈”;另一方面,树立“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的思想,在积极开展为民服务的同时,不断强化急诊意识,确保在遇有突发事件的情况下,能做到“拉得出、展得开、救得快、治得好”。
, http://www.100md.com
    二是建立并完善各种预案。我院在急救工作实践中,根据军队医院必须具备快速机动能力的要求,相继制定了《医院卫生战备预案》、《急诊抢救预案》、《大批量伤病员抢救展开程序》、《危重伤、多发伤伤病员抢救程序》、《危重伤、多发伤急诊救治绿色通道》等各种抢救程序和预案。这些方案都经过了修改、演练和实践,在制度上保证了急救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是加强通讯设施建设,完善急救通讯网络。为适应创伤急救工作的需要,我院加强了通讯设施配套建设,增加了投资力度,建立4条专线电话与周围厂矿企业形成区域性院前急救通讯网络;在急诊科安装全院无线通讯寻呼系统,配有有线通讯、无线电话、对讲机和广播,形成多路通讯网络。每当遇有成批伤病员抢救时,医院可及时得到信息,并通知有关人员迅速到达现场,做好救治准备。

    四是健全急救组织,确保抢救工作的顺利进行。提高快速反应能力,提高抢救成功率,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指挥高效,组织健全。多年来,我们的体会主要有三点:一要建立创伤抢救组织(分队):我院急诊急救组织不仅有急诊科的创伤外科,还组建了应急救援小分队(主要为手术科室医务人员)。应急救援小分队除担负战备任务外,还承担着突发事件大批伤病员紧急救治的机动任务,每当遇到突发等事件有大批伤病员急救时, 能按既定的预案和要求组织抢救。二要明确指挥关系:我院对急诊抢救工作的指挥有明确的规定,一般单个危重伤病员抢救时由急诊组长或住院总医生负责;涉及多个科室参与抢救时,由急诊科主任或医疗总值班员负责;成批伤病员抢救时,由院或医教部领导负责。三要提高指挥能力:我院领导和机关参谋都经过了系统的卫生勤务学习,熟悉抢救的组织指挥程序,并定期进行大批伤病员抢救模拟演练,提高了指挥效能。
, http://www.100md.com
    (2)重视急诊外科人才培训,促进急诊事业可持续发展

    “学科是基础,人才是关键”。现代外科分工过细,而多发伤的救治经常会涉及脑、胸、腹、骨、泌、妇和麻醉等多学科知识。初调急诊科的临床医师往往不能适应,因此需要补充学习,增加理论和实践的再培训,以扩大知识面。对年轻医师可派其到有关专科短期(一个科应不少于3个月)轮转,使他们较全面的掌握多发伤的救治技能。

    此外,医学院校可开设急诊医学专业,更多的培训急诊医学硕士、博士等高层次中青年医师,我校已开设急诊医学课程,并已培养硕士研究生多人。同时要重视急诊外科基础与临床医学的强化训练,可为急诊外科的科研提供人才保障,并为急诊科与急诊外科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使急诊外科尽快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3)加大投入,完善急救设施配套建设

    良好的急救诊疗设备和救治环境是应付平战时急救医疗保障任务的物质基础。本着“平战通用、保障有力”的原则,把创伤急救配套建设的重点放在急诊科。
, http://www.100md.com
    一是改善就诊环境:创伤急诊救治,时间就是生命。急诊科应改善就诊环境,合理布局,建立创伤救治“绿色通道”,建立外科抢救室、急诊手术室及EICU,使伤员一到能立即进入抢救室,若需紧急手术而伤员情况不允许搬动时,可在急诊科紧急施行开颅、开胸、开腹或大动脉修复等手术,缩短伤后至确定性手术治疗的时限。我院1990~1997年急诊部施行心脏创伤修补、肝脾切除、髂总动静脉修复等较大手术93例,总成活率达69.83%,取得了满意效果。

    二是完善仪器设备配套建设:我院领导对创伤急诊救治极为关注,急救设施逐步得到充实和更新。并在急诊部开设3间急救手术室、1间清创缝合室及EICU病房,配备了移动X线机、B超、麻醉机等,使危重伤员的抢救——确定性手术——术后监护可不出急诊区,满足了救治工作的需要。

    (4)加强管理,实行规范服务

    为切实加强对急诊工作的管理,使急诊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我们建立健全了“岗位责任制”、“首诊负责制”、“质量考评制度”等十余项急诊管理工作制度,并加强了检查力度。对参加急诊工作的医务人员,上岗前常规进行一周集中培训,使急诊工作制度真正落到实处。从1985年开始,我们加强对急诊工作的考评,建立了“质量考评标准”,从急诊管理到急诊质量和制度落实等,都有详细的标准和考评方法,考评工作每季度进行一次。
, 百拇医药
    2)建立院内、院前全程“创伤急救绿色生命安全通道”是搞好区域性创伤急救工作的重要环节

    根据交通事故死亡伤员的时间统计,上海急救中心报告在院前死亡者占2/3;延边地区统计,死亡伤员中,死于现场者50%,死于途中占25%,死于急诊科和住院后占25%,由此可见,创伤急救应是全程的,重点是现场急救、后送及急诊科急救。时间就是生命,只有实行院内、院前全程急救,保证急救通道通畅,才能为伤员抢救赢得时间。

    (1)坚持区域管理、分级救治

    根据急救区域内卫生资源分布情况,在服务结构上,应建立以急救点(受伤地卫生室、地段医院、厂矿医院等)→中心医院→综合性三甲医院(区域急救中心)为层次的服务体系;在急救要求上应建立现场自救互救→附近医院现场急救处理→中心医院一期处理或救治→创伤急救中心终末救治分级救治网络。急救半径:中心医院以5km、创伤急救中心以10~20km为宜。
, 百拇医药
    (2)实行院内抢救一条龙全程优质服务

    实行一条龙服务是保证伤员在院内得到及时有效抢救,提高抢救成活率的首要环节。我院为保证创伤伤员得到及时有效救治,对救治通道进行了科学布局:外科抢救室→清创室→急诊手术室→EICU病房 ,并配备了先进的抢救仪器设备,较好地满足了创伤伤员救治需要。

    (3)确保急救通讯设备完好与联络畅通

    区域性创伤急救网络要求各单位要确保通讯设备完好与联络畅通,落实负责部门和人员,并加强联系。上海市东北区域创伤急救网络成立后,我院在急诊科开通了四部专线急救电话,其中两部为院前急救专用电话,电话只能打进,取消了打出功能,基本满足了急救通讯联络的需要。当医院接厂矿企业及基层医院意外伤亡事故救援电话后,即时做好伤员来院抢救的先期准备工作;当突发灾难事故时,医院可即时组织卫生力量进行院前急救工作。

    同时,随着远程医疗工作的普及发展和急救网络的实际需要,我院拟与宝钢以及地处长兴岛、崇明岛上有关单位建立远程医疗网络,以解决交通不便情况下创伤伤员急救工作的实际需要。
, http://www.100md.com
    3)领导重视,普及创伤急救知识是搞好区域性创伤急救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创伤是社会问题,因社会建设与发展的需要,创伤不可避免。广州市政府于96年公布的《广州市大城市急救医疗管理条例》[3],在全国大城市率先将急救医疗纳入法制轨道的举措,在社会上具有积极意义。上海东北区域创伤急救网络的成立得到了上海市卫生局、杨浦和宝山区卫生局领导的关心和大力支持,“网络”的建立,对保障企业的安全生产、排除企业后顾之忧将发挥重要作用。

    建立以各地区较大医院为依托的区域性创伤急救网络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一种创伤急救模式,其社会效益是明显的,要使它的功能得到更好地发挥,还需要下大气力培植和扶持。一方面要领导重视,从硬件和软件上予以有力倾斜;另一方面,要普及急救知识教育,提高全社会人员急救意识。在网络区域内,我院积极协同厂矿企业医院等单位和有关部门,定期开展灾难事故的预防宣传教育工作,并组织网络基层单位医务人员、安全员进行院前急救知识的教育和急救技能的培训,制定了急救培训方案和工作计划,收到了较好效果。
, http://www.100md.com
    参考文献

    1,高承亚.交通事故伤亡的特点与对策.急诊医学,1998,7:75

    2,姜忠.试论区域性急救医疗.中国医院管理,1996,16:48

    3,广州市人大常委会.广州市社会急救医疗管理条例.中国医院管理,1997,17:29

    4,李义源.加强急救医疗建设,提高应急保障能力.中华医院管理杂志,1999,15:52

    5,程传苗,陈新年.对提高军队医院急诊救治能力和水平的实践与探索.中国医院管理,1997(增刊):22

    (收稿日期:1999-07-30),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