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 2000年第2期
编号:10252047
不通病机探析
http://www.100md.com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2000年第2期
     作者:王宗殿 武刚

    单位:王宗殿(安徽中医学院中医诊断教研室,合肥 230038);武刚(安徽中医学院中医诊断教研室,合肥 230038)

    关键词:不通病机;中医病理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000202 摘 要:全身脏腑气血津液均应畅通,不通则疾病丛生。不通病机指人体全身或局部应通而不通,导致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不通病机广泛,有三焦不通、四海闭塞、五脏不通、七窍不通、六腑不通、六经不通、六俞不通、阴阳不通、气血不通、上下不通及局部不通等。

    中图分类号:R2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219(2000)02-0005-02

    通指没有堵塞,可以通过,有通达、通畅、通调、通利等含义。不通病机指人体全身或局部应通而不通,导致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不通既包括滞涩不畅,又包括闭阻不通。某些病证如郁、结、痞、塞、滞、积、聚、闭、瘀、痹、泣、满、凝等,常由某方面不通所致,如气滞不通或五脏不通等。古代医家非常重视脏腑气血等各方面的通畅,如张仲景《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强调:“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即使经脉亦宜通不宜滞,如《灵枢.经脉》云:“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可见人体气机宜通不宜滞,古人甚至以为“夫百病之生,皆因郁塞痞滞,凝结不通。概言之万病一郁也。郁者,闭结、凝滞、瘀蓄、抑遏之称也”。可见无论脏腑经络气血等均可由多种原因出现不通。
, http://www.100md.com
    引起不通病机,可由于胚胎的发育异常而致,如肛门闭锁、直肠闭锁等先天因素所致的大便不通,先天性聋哑而致的耳闭失聪,阴道或处女膜闭锁致月经不通等,均属先天因素;也可因虚因实或虚实夹杂而致者,如气虚、血亏、津伤、髓海空虚等均可致不通,气虚血瘀、津伤气滞等亦属不通,气滞、食积、痰积、瘀阻、虫积、寒凝以及火热、外伤、物理、化学因素等,多为后天因素。

    不同部位、不同性质、不同原因的不通引起的病证表现差异较大。以《内经》为例,其各篇中与血瘀有关的病及症状主要有疼痛、积聚、肿胀、疮疡、痹、厥、出血、喘、发热、口渴、不仁、神志异常、月事不调、色泽改变、脉象异常等,若从血瘀本质研究来看,相关方面主要有微循环障碍、血液流变性异常、结缔组织代谢异常、免疫功能紊乱、炎症反应、脂质代谢紊乱等。

    由于不通病机广泛,临床当“谨守病机,各司其属”。《内经》对治不通病症有明确论述,如“和气之方,必通阴阳”(《灵枢.终始》)、“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灵枢.邪客》)、“治之各通其脏脉”(《素问.热论》)、“通营卫,各行其道”(《灵枢.刺节真邪》)、“通腠理”(《灵枢.痈疽》)、“通其经,神气乃平”(《素问.调经论》)、“九针通九窍”(《素问.针解》)、“五味之美……各有所通”(《素问.六节脏象论》)、“通其营俞”(《灵枢.禁服》)、“通因通用”(《素问.至真要大论》)等。通之法,中医治疗八法尽可用之,如因虚不通则宜补,因寒不通则当温等,仅以清.凌奂《医学真传.心腹痛》所言为例:“夫痛则不通,理也,但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若必以下泄为通则妄矣。”本文拟就不通病机探析如下。
, 百拇医药
    1 三焦不通

    《灵枢.五味》:“苦入于胃,五谷之气,皆不能胜苦,苦入下脘,三焦之道皆闭而不通,故变呕。”由于三焦为“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难经.三十一难》),三焦不通,故有呕的表现。《灵枢.营卫生会》认为三焦可分为上焦、中焦、下焦,多种病因可导致三焦不通的病证。如《素问.调经论》:“阳受气于上焦,以温皮肤分肉之间,今寒气在外,则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则寒气独留于外,故寒栗。”“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焦不通”。此为寒致上焦不通,劳倦而致下焦不通。在《素问.举痛论》中又认为“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营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

    2 四海闭塞

    《灵枢.海论》认为四海分别指髓海(脑)、血海(冲脉)、气海(膻中)、水谷之海(胃),而水谷入口,其五味各注其海(《灵枢.五癃津液别》),津液各走其道,生理上液别为五:为尿与气、汗、泣、唾。一旦阴阳不和,“则使液溢而下流于阴,髓液皆减而下,下过度则虚,虚故腰背痛而胫酸。阴阳气道不通,四海闭塞,三焦不泻,津液不化,水谷并行,肠胃之中,别于回肠,留于下焦,不得渗膀胱,则下焦胀,水溢则为水胀,此津液五别之逆顺也”(《灵枢.五癃津液别》)。
, http://www.100md.com
    3 五脏不通

    《素问.玉机真脏论》认为:“五脏相通,移皆有次,五脏有病则各传其所有胜。”同时《素问.六节脏象论》认为:“心者……通于夏气。肺气……通于秋气。肾者……通于冬气。肝者……通于春气。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通于土气”。可见正常情况下,宜五脏相通,五脏通于五气,而五脏不通则为病证,严重者甚可死亡。《素问.热论》最早提出“五脏不通”说,如云“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荣卫不行,五脏不通,则死矣。”同时《素问.痹论》还分别论述了五脏痹,此痹即指邪气闭阻五脏所引起的疾病(《简明中医辞典》)。如“肺痹者,烦满喘而呕;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肝痹者,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上为引如怀;肾痹者,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脾痹者,四肢解堕,发咳呕汁,上为大塞。”上述可以看出,五脏为维持其正常功能活动,必须通藏适度,同时也不能受邪气闭阻。五脏不仅从生理功能上宜通(如心气宜通、神明宜通、血脉宜通,否则心病由生;他如肺气宣畅、通降,肝宜疏泄并贮存调节血液,肾司开合等无不如此),而且从脏腑组织结构上也宜通,如肾藏精,精满则自溢,而不射精则是各种原因导致的精液不通泄;肾主水为水脏,水液在气化等作用下必须通达于膀胱,肾结石则影响水液代谢,甚或不通而致癃闭,《素问.上古天真论》也认为:“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肺既吸入清气又呼出浊气,气胸、气管阻塞等均可导致呼吸困难而见胸闷气短喘息甚或窒息、死亡等。可见五脏生理功能抑或组织结构失常、五脏失通,既可产生气滞、血凝,也可出现痰凝、湿阻等病理变化。
, 百拇医药
    4 六腑不通

    《素问.热论》云:“五脏已伤,六腑不通,营卫不生,如是之后,三日乃死”。生理上六腑“泻而不藏”、“传化物而不藏”、“以通为用,以降为顺”,以胃腑为例,胃气以降为顺,胃失和降反而上逆则形成胃气上逆证,故叶天士说:“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并认为“腑病以通为补”(《临证指南医案.脾胃》)。六腑不通还会导致五脏疾病,如《素问.通评虚实论》云:“五脏不平,六腑闭塞之所生也。”

    5 六经不通

    《灵枢.百病始生》指出:“留而不去传舍于俞,在俞之时,六经不通,四肢则肢节痛,腰脊乃强。”此六经即指手足三阴三阳经脉,邪气客于俞脉导致六经气血运行不畅而不能通达于四肢,故肢节酸痛,腰脊强硬。生理上,“寒温和则六腑化谷,风痹不作,经脉通利,肢节得安矣”(《灵枢.本脏》),而各种原因,如“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或因“邪客于皮毛,入舍于孙络,留而不去,闭塞不通,不得入于经,流溢于络,而生奇病也”。
, http://www.100md.com
    6 六俞不通

    《灵枢.百病始生》认为:“卒然外中于寒,若内伤于忧怒,则气上逆,气上逆则六俞不通,温气不行,凝血蕴裹而不散,津液涩渗,著而不去,而积皆成矣。”说明无论何种因素所致的积证,其病理变化均不外气滞、津聚及血瘀,这给后世治疗积证运用理气、化痰、利湿、活血等法提供了依据。

    7 七窍不通

    《灵枢.脉度》云:“五脏常内阅于上七窍也,故肺气通于鼻,肺和则能知香臭矣;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五脏不和则七窍不通。”说明五脏藏于内,五脏精气通过所属的经脉上通头面七窍,而一旦五脏不和就可导致七窍不通,如肺气不利则鼻塞。《儒门事亲.卷六》载:“戴人女僮至西华,目忽暴盲不见物。戴人曰:此相火也。”对此《杂病源流犀烛》也认为“热郁于目,目无所见”。对于耳窍不通者常见耳聋或耳闭,如《素问.生气通天》说:“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对此《古今医统》认为:“耳聋证,乃气道不通,痰火郁结,壅塞而成聋也”。
, http://www.100md.com
    8 阴阳不通

    正常情况下,“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灵枢.营卫生会》),“阴阳和调而血气淖泽滑利”(《灵枢.行针》)。病理表现如“阴阳气道不通”(《灵枢.五癃津液别》),“阴阳不通,两热相搏,乃化为脓”(《灵枢.玉版》);治疗上认为“必通阴阳”(《灵枢.终始》)。

    9 气血不通

    《灵枢.天年》指出:“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血气已和,荣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病理上最为常见的是气塞未通、气不得通、气不通、血闭不通等。如“太阴复布,少阳不迁正,不迁正则气塞未通,当刺手少阳之所流”(《素问.刺法》);“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素问.举痛论》);“搏于脉中,则为血闭不通,则为痈”(《灵枢.刺节真》)。
, 百拇医药
    10 上下不通

    《素问.诊要经终论》云:“少阴终者,面黑齿长而垢,腹胀闭,上下不通而终始矣。太阴终者,腹胀闭不得息,善噫善呕,呕则呕逆,逆则面赤,不逆则上下不通,不通则面黑皮毛焦而终矣。”王冰对此注曰:“手少阴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鬲终小腹,故其终则腹胀闭,上下不通也”,“呕则上通,故但面赤。不呕则下已闭,上复不通,心气外燔,故皮毛焦而终矣”。

    《素问.通评虚实论》云:“隔塞闭绝,上下不通,则暴忧之病也。暴厥而聋,偏塞闭不通,内气暴薄也。”王冰对此注曰:“然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故隔塞否闭,气脉断绝,而上下不通也。”

    11 局部不通

    局部不通是相对全身不通而言,如“鬲咽不通”(《素问.至真要大论》)、“鼻息肉不通”(《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地道不通”(《素问.上古天真论》)、“内不得通”(《素问.风论》)、“玄府不通”(《素问.调经论》),等等。

    上述可见,不通病机类型相当广泛,有因邪滞不通者(最为常见有形实邪如瘀、痰、结石、蛔虫等),亦有因虚或虚实夹杂而致不通者,如“虚则腹满鸣”(《素问.脏气法时论》)、“气与血尤水也,盛则流畅,虚则鲜有不滞者”(《医方集解.左金丸注》)等。

    作者简介:王宗殿(1952-),男,副教授,医学硕士,硕士生导师

    收稿日期:1999-12-26,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