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 2000年第2期
编号:10252111
论恶血的形成机理及其致病特点
http://www.100md.com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0年第2期
     作者:王承平 徐中环

    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 基础医学院,四川 成都 610075

    关键词:恶血;形成机理;致病特点;中医基础理论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000203摘 要:根据古代医家对恶血的论述以及现代医学的有关认识,从中医基础理论的角度探讨了恶血的含义及其形成机理和致病特点。提出恶血应包括瘀血和血液质地腐败两层含义。其形成与正气虚损和邪毒内侵有关。其发病形式多为急性发作与慢性发作两种。常表现为发热、血虚状、出血、肿块、易感邪和变生它疾等病症特点。

    中图分类号:R2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668(2000)02-0007-02

    作者简介:王承平,女,1955年3月生;医学学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内伤病因病机研究。
, http://www.100md.com
    随着疾病谱的改变及一些新理的创立和形成,中医基础理论得以不断充实和发展。中医院校《中医基础理论》第6版规划教材在《病因》一章中就增加了“结石"、“药邪"、“医过"、“先天因素"等内容。理论具有指导实践等功能,但我们发现现有的中医气血理论不能指导临床某些血液病的治疗。为此,我们复习古今文献,提出“恶血”的概念。现就“恶血”的含义、形成机理、致病和病症表现特点等方面作一讨论,谨望赐教。

    1 恶血的概念及其形成机理

    血液生化于脾,总统于心,藏受于肝,宣布于肺,施泄于肾。血液营养和滋润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倘若血液不足,或血行异常,或血液质地腐败,均可使血液失去正常的功能,而产生种种病变。

    恶血,又称为败血,虽然很多医家把它归属于瘀血的范围,但笔者认为,恶血的含义应包括两方面。一是指瘀血,即脉管中凝聚不行之血,或逸出脉管,却又积于体内而未排出的血液。如《张氏医通》在论述“产后三冲”证时所指的败血冲心、败血冲肺、败血冲胃即属此列。二是指血液在其生成过程中,由于骨髓、脏腑功能的障碍而形成的非正常之血,其质地腐败,为诸多病理变化的一种致病因素,其危害较之瘀血要险恶得多。它主要导致精血生成不足而严重亏损,功能衰竭,抗病力严重低下,容易感邪或变生它疾的病理状态。《素问*调经论》指出:“视其血络,刺出其血,无令恶血得以入于经,以成其疾。”《景岳全书》也指出:“血衰则形萎,血败则形坏。”这里的恶血,即指败坏之血。本文在此仅对恶血的第二种含义加以探讨。
, http://www.100md.com
    恶血的形成原因主要与邪气入侵和正气虚损有关。邪气主要为温热、湿热、湿毒、风毒等。当正气亏虚,邪毒内侵而累及脏腑、骨髓时即发病。正气虚损多由先天不足、或久病伤肾,或肝肾亏虚,或脾肾两虚,致精髓不足,骨失其养而变性,生血障碍。另外与物理因素如β射线、 X射线损伤骨髓也有关。

    恶血形成的机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上述诸多原因直接损害骨髓、脏腑而致生血障碍。二是痰瘀互结,蕴生热毒,骨髓功能破坏而形成败血。此因正气不足,脏腑功能低下而致血行不畅,停而为瘀血;或水湿不化,聚痰成饮。盖痰湿为有形之阴邪,留滞不去,气机受阻而致血行不畅,即由痰生瘀。反之,瘀也可以生痰,这是由于瘀血阻滞脉络,津液不得渗还其内外,聚而变生痰浊,终致痰瘀互结,阳气郁滞,化为热毒。痰瘀热毒,深伏于脏腑,蕴结于骨髓,终致精髓化血功能障碍而形成恶血。

    瘀血与恶血的区别在于:瘀血之成在于血行失常,而恶血在于生血机能障碍或痰瘀致血液质地腐败。恶血病变在临床中的发病形式,常表现为急性发作、慢性发作或慢性急变等形式。临床中急性发作多与先天不足,邪毒内侵有关,好发于儿童。慢性发作或慢性急变则与肝肾阴血大亏,髓海失养,骨髓变性有关,好发于成年人,且男性多于女性。
, http://www.100md.com
    2 恶血的致病及病症特点

    恶血由脏腑、骨髓生血功能失常而形成。反之,恶血一旦形成又可致脏腑、骨髓功能失常而产生各种病变。其致病及病症特点表现为:(1)发热。发热的机理有二,一为邪毒内侵,伤及血分、骨髓,内耗阴血,阴不制阳,阳相对亢奋而发热;二为正气受损,清阳被郁也可发热。症见发热恶寒,或低热,或高热。

    (2)血虚状。由于恶血内阻,致脏腑、骨髓功能严重障碍,新血不生,致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失去血液的滋润和濡养。可见面色苍白,头晕耳鸣,体倦乏力,精神不振,皮干发枯,心悸气短,眼光暗滞,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或虚大等血虚状。(3)出血。引起出血的机理有二:一是邪毒内陷,灼伤脉络可致出血。见鼻衄、龈衄,或皮肤瘀斑,妇女月经量多,甚或多脏器、多部位的出血。一般而言,血色较红,质地较稠 ,同时伴有舌质红绛、苔黄、脉弦数等症。二是恶血伤及骨髓 ,气血大亏,气虚不摄血,也可致出血。一般血色较淡,质地清稀,同时伴以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等症。(4)瘀血、肿块。形成原因多为恶血内阻,气机郁结;或正虚运化无力,致痰凝血瘀,往往可见患者口唇青紫,妇女可见痛经;痰瘀互结日久,酿成肿块,症见胁下颈腋肿块泛发,或腹部痞块,或胸闷胁痛,腹部胀痛,骨骼疼痛等。(5)易感邪或变生它疾。由于恶血阻于脏腑和骨髓之中,一则血液本身质地腐败,已失其滋润濡养之功;二则新血不得生,致人体正气极度虚弱,抗邪能力极度低下,易感邪或引邪深入而引发多脏器产生病变。
, 百拇医药
    3 恶血病证的临床治疗和原理

    恶血病证类似于现代医学的白血病以及再生障碍性贫血。其临床治疗,应根据辨证论治的结果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急性发作,多与邪毒内侵,痰凝血瘀有关。治宜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化痰散结,活血化瘀为主,辅以填精补髓扶正之品。许多学者通过实验及临床研究证实,这类清热解毒、化痰散结、活血化瘀的中药能促使肿瘤细胞分化,终致肿瘤细胞的凋亡。如葛根有效成分S80619可抑制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株HL-60 细胞增殖,使细胞由早幼粒细胞阶段发育成为趋向成熟的细胞[1];巴豆具有较强的诱导白血病细胞向正常方向分化的作用[2];在临床上应用复方青黛片为主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3],无明显骨髓抑制及无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等的发生等。

    而慢性发作,多为肝肾阴虚,或脾肾两虚,或气血两虚,骨髓变性所致。治宜滋养肝肾,填精补髓 ,益气生血或脾肾双补,以达到治病求本,复其正气,激动气化之机和生新血的目的。许多学者研究证实,补益类中药可刺激骨髓造血,使血象恢复正常,并且还能调节机体免疫功能,促进IL-2(白细胞介素-2)的产生,提高NK(自然杀伤细胞)、LAK(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等的活性。人参、党参、黄芪、枸杞、参三七、冬虫夏草、刺五加等补益类中药有良好的促进IL-2 的产生,提高NK、LAK的作用,发挥过继性抗肿瘤的作用[4]
, 百拇医药
    可见对恶血的治疗,应扶正与祛邪相结合。祛邪类中药可阻止恶血的再生;而补益类中药可提高脏腑的功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增强骨髓的生血化血功能,因而使新血源源不断地化生。

    参考文献

    1 焦鹭.葛根有效成分S8019对HL-60细胞的分化诱导细胞周期移性作用的研究[J].中华血液学杂志,1990,(2):83

    2 徐建国.巴豆煎液对人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的诱导分化研究[J].中华血液学杂志,1990,(10):538

    3 黄世林,马俊英,杨贵生,等.复方青黛片为主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的白血病的临床研究[J].中华血液学杂志 ,1995,(1):26

    4 黄海茵,于尔辛.中药对NK、LAK细胞及IL-2活性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3,(4):253

    (收稿日期:1999-12-23)

    ,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