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江苏医药》 > 2000年第3期
编号:10207279
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53例临床分析
http://www.100md.com 《江苏医药》 2000年第3期
     作者:秦正良

    单位:秦正良(南京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211900)

    关键词:

    江苏医药000357 获得性肺炎是机械通气常见的并发症。我科1990年1月~1997年12月共发生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53例,发生率为37.9%,现分析如下。

    临床资料

    一、一般资料 53例中男41例,女12例;年龄17~76岁,平均49.7岁。基础疾病有重型颅脑损伤20例,脑出血13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9例,急性坏死性胰腺炎、食道癌术后各4例,格林-巴利综合征、化脓性胆管炎、电击伤各1例。全部病例均行气管切开。其中存在意识障碍35例,应用过多种抗生素47例、制酸剂36例、皮质类固醇31例,留置胃管40例。

, http://www.100md.com     二、诊断标准 本组病例均为机械通气72小时后发病,诊断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学会1990年医院内获得性支气管-肺感染诊断标准。

    三、临床表现及检查 53例患者分别于机械通气3~18天发生肺炎,平均6.1天。其中发热≥38.0℃39例(73.6%),气管脓性分泌物47例(88.7%),肺部罗音38例(71.7%),周围血白细胞>10.0×109/L 45例(84.9%),胸片示肺部炎症改变47例(88.7%)。

    四、病原菌 53例病人气管内分泌物培养均检出病原菌,计分离出病原菌83株。其中铜绿假单胞菌30株,大肠杆菌10株,肺炎克雷伯杆菌、表皮葡萄球菌各9株,金黄色葡萄球菌7株,不动杆菌6株,枸橼酸杆菌、白色念珠菌各5株,奇异变形杆菌、阴沟肠杆菌各1株。31例为单病菌感染,22例为多病菌混合感染。

    五、转归 治愈(临床症状消失、痰培养转阴、胸片示感染征象吸收)33例,死亡20例。
, 百拇医药
    讨论

    机械通气患者多数病情危重,发生肺炎后死亡率高达20%~50%。本组资料分析提示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的发生与下列因素有关:口咽部定植菌吸入下呼吸道与污染的气雾吸入是肺炎发生的主要原因;气管切开、气管内套管的频繁更换利于细菌进入下呼吸道;另外留置胃管时发生的胃-肺途径的细菌定植也与获得性肺炎的发生有着密切关系,尤其是使用制酸剂使胃液pH上升时;此外还有,危重的基础病,长时间的昏迷,致机体抵抗力低下;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导致体内菌群失调;大剂量使用皮质类固醇,降低了机体免疫力;及各种呼吸治疗器具消毒不严、空气污染、医护人员无菌操作不严等引起的交叉感染。

    本组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为37.9%,多在机械通气一周内发病,临床症状有发热、气管脓性分泌物、肺部罗音,同时血白细胞升高,胸片示病变多位于下肺。病原菌中G-菌占74.7%,以铜绿假单胞菌、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为主。死亡病例多发生在弥漫性肺部病变的严重感染者、白细胞≥20.0×109/L或≤2.0×109/L者、及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其中铜绿假单胞菌感染者死亡率为61.5%,居各病菌之首。

    为了防止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的发生,对机械通气患者应进行多方位的预防,包括:(1)严格无菌操作,严格消毒呼吸治疗器具及吸痰管,及时去除呼吸机管道中的冷凝水,以防倒流吸入气管;(2)加强对病人的护理,保持气管切开伤口清洁;做好口腔护理,及时清除口咽部分泌物,在口腔颊粘膜涂抹不吸收性抗生素软膏(如多粘菌素E等)进行有效的预防;(3)让患者采取半卧位,减少分泌物的吸入,减少机械通气系统开放次数,降低外源性感染的危险性;(4)避免滥用抗生素、皮质类固醇和制酸剂;(5)加强营养支持治疗,改善机体防御机能。■,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