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北京医学》 > 2000年第3期
编号:10208720
端粒、端粒酶和肿瘤
http://www.100md.com 《北京医学》 2000年第3期
     作者:伍东升

    单位:伍东升(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 邮政编码 100730)

    关键词:

    北京医学000314 随着人们对肿瘤这一挑战性难题研究的深入,涉及的范围、深度也不断扩大。端粒、端粒酶和肿瘤是近年肿瘤研究方面方兴未艾的新动向,下面就它们之间的关系从基础 到临床应用及前景等方面作一综述。

    一、端粒

    从低等动物的四膜虫到人类,线性染色体的末端都有端粒,它是一组重复串联排列的小序列 ,其组成的通式为:Cn(A/T)m,n>m=1-4。在人类,其端粒基本组成是TTAGGG,主要作用是 防止染色体的降解,人类端粒的长度约为15Kb碱基。由于dsDNA存在末端复制问题,故 细胞 每分裂一次约丢失一个岗崎片断长度的DNA,即25~100对碱基。在体细胞中,端粒随细胞的 分裂而缩短,也逐渐失去对染色体DNA的保护作用。一般体细胞分裂100次左右,细胞即开始 衰老或凋亡,故称端粒为细胞分裂次数的分子钟。
, 百拇医药
    二、端粒酶

    端粒酶是由RNA组成的逆转录酶,合成端粒的DNA片段TTAGGG,其基因定位于人类染色体的3q .26.3上[1]。通过结合蛋白固定到端粒上,以自己的RNA为模板合成端粒的TTAGGG ,以补偿在细胞分裂过程中丢失的端粒DNA,使某些增殖旺盛的细胞和肿瘤细胞的端粒保持 一个动态的平衡,如胚胎细胞、造血干细胞、皮肤的基底细胞、胃肠的隐窝细胞和大多数的 肿瘤细胞中都可检测到端粒酶的活性。

    三、端粒、端粒酶和肿瘤及细胞衰老的关系

    端粒酶在临床肿瘤的诊断方面,首先是由Counter所描述,在卵巢癌中表达出活性。然而 后来发现在大多数的肿瘤中均可检测到端粒酶的活性,如在结肠癌中为92%[2],肝 癌(HCC)中为85%[3],肺癌中为80%[4],胃癌中为85%[5],其它 恶性肿瘤中也有高水平的端粒酶表达。而在良性肿瘤和炎性病变中则很少表达,故端粒酶可 作为诊断恶性肿瘤的标记物之一。
, 百拇医药
    端粒可人为地划分为:短(<4Kb),中(4~10Kb)、长(>10Kb)三种长度。虽然大多数肿瘤 都有较短的端粒,但也有部分肿瘤有中等长度或较长的端粒。其与端粒及肿瘤的相关性并不 好,故端粒长度不宜作为诊断肿瘤的标记物。

    根据细胞衰老的理论,细胞衰老分为M1和M2期,在M1期,靠近端粒附近的基因激活或 靠近染色体附近的92个端粒一部分DNA损伤所导致。在M1期,P53或PRB基因被启动,端粒 酶不被激活。端粒随细胞的分裂而缩短到不能保护染色体,导致染色体末端的降解或融合, 使染色体变得不稳定,导致细胞衰老凋亡。而一旦P53/PRB突变或结合了原癌基因,如SV40 的T抗原,乳头瘤病毒的E6/E7蛋白,则细胞进入M2期,激活端粒酶以维持端粒一定长度, 而导致细胞无限增殖。因此,肿瘤细胞的无限增殖,需要一定长度的端粒或不太长的端粒, 但必需有端粒酶的活性,以补偿细胞增殖过程所丢失的端粒。
, 百拇医药
    在Landberg等[6]对乳腺癌的研究中,在其增殖周期中,M1阶段主要由PRB所调控 ,如细胞周期因子cyclinD1/cyclinE的过量表达及正常的PRB,则有高水平的端粒酶,而 与低水平的P16INK4结合,也有高水平的活性。而P16INK4的主要作用是使PRB磷酸化而 失活,提高端粒酶的活性,间接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是细胞增殖的标志 抗原,如果PRB的失活和高水平的Ki-67,仅表达为中等强度的端粒酶。CyclinD1本身是 一种原癌基因,可以直接激活端粒酶而导致肿瘤细胞的增殖。在乳腺癌的发病机理中,可能 与细胞周期的某些调控因子缺乏有关,从而激活端粒酶,导致细胞无限增殖。

    四、检测方法

    端粒酶的检测可以利用痰、唾液、血液、尿液、大便以及各种管腔冲洗液,首先是1985年由 Greider在四膜虫中检测了端粒酶的活性,1994年由Kim[7]描述的建立在PCR基 础上的TRAP(telomeric repeat amplification protocol)法使检测端粒酶成为灵敏可靠的 方法。其主要原理是:端粒酶在TS的寡聚核苷酸上合成3~4个TTAGGG结构,然后以CT为引物 与TTAGGG结合,在同一反应体系中,加入Taq酶和细胞提取物-端粒酶,完成约27~31次PCR的扩增。并以[32P]dCTP为标记物,通过凝胶电泳放射自显影,可检测 出含TTA GGG的小片段,灵敏度可达1∶104个肿瘤细胞中均可检测出端粒酶的活性。1995年,Wrigh t等[8]应用改良的TRAP方法,使端粒酶检测成为半定量的方法,并且消除了假阴性 的结果,且可以在显微镜下直接利用单个肿瘤细胞进行端粒酶的检测。其具体方法是:将小 鼠肌蛋白的第97~132位DNA分别连到TS和CX引物上,使TS和CX有一段互补重叠区,然后合成 一个约150bp的内在端粒酶试验标准(internal telomerase assay standard,ITAS),ITAS 既可作为端粒酶活性的参照标准,又可鉴别组织细胞中抑制端粒酶物质的存在。
, 百拇医药
    检测端粒的DNA,主要是利用Southern blot法,其长度主要是通过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方法 ,分析TRF(terminal restriction fragment)而获得。

    hTR(human telomeric,RNA)是用Northern blot方法,并且发现在端粒酶阴性的肿瘤中,hTR 普遍较长,hTR在肿瘤细胞中不随端粒酶的升高而升高[9],其原因有以下几种:① 某些肿瘤组织中RNA较少,而主要由端粒酶的RNA所组成,故测得的hTR显得较少。②一些癌 基因直接被激活,导致端粒延长,而不影响端粒酶。如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胃癌中[5 ]。③虽有较长的hTR,端粒酶由于缺乏结合蛋白或端粒酶的下调作用而活性低下。

    五、端粒酶的检测在临床中的应用

    在消化系肿瘤中:胃癌中端粒酶[5]的阳性率为85%,肝癌[3](HCC)为85% ,结肠癌[2]为92%,并且尚可利用肠腔的灌洗液或肠镜所取的标本或大便进行端粒 酶 的检测。在胰腺癌[10]中,端粒酶的阳性率为95%,在11例胰腺良性病变中则未检 测到端粒酶的活性,但在3%的胰腺炎和14%的癌旁组织中(病理上未见癌细胞)发现端粒酶为 阳性。在慢性胰腺炎中,端粒酶阳性可能与淋巴结的浸润有关,而在癌旁组织中端粒酶的表 达可能与肿瘤的微小转移有关。
, 百拇医药
    在膀胱癌中,Yoshida等[11]发现:在固体标本中,端粒酶的阳性率为86%(48/56) ,且在其中28例pTa/pT1膀胱癌中,端粒酶均呈阳性。在5例分化为G1期的膀胱癌中,进行 尿液的脱落细胞学端粒酶的检测,3例为阳性,优于P53和H-ras的检查结果,而与膀胱癌的 CD44mRNA及蛋白检查结果相似。在头颈部肿瘤、神经系统肿瘤及乳腺癌中,端粒酶 的阳性率均可达80%以上。且端粒酶为阴性的肿瘤的预后要比阳性的要好,如神经母细胞瘤 端粒酶为阴性的预后要比阳性的要好,且部分肿瘤有自动消退的可能,在其它肿瘤中也有类 似的情况。

    六、前景展望

    1.对肿瘤的早期诊断已如前述,为提高诊断的敏感性,可与其它的肿瘤基因标记物相结合, 如:K-ras、P53基因或hTR。

    2.判断外科手术效果:在切除肿瘤后,通过测定端粒酶的活性可以帮助判断有无癌细胞残留 。
, 百拇医药
    3.肿瘤治疗:可以利用纯化出的端粒酶基因、纯化蛋白、单克隆抗体等用以治疗。例如在胃 癌的治疗中,可做常规治疗后的辅助治疗,以清除体内的残余肿瘤细胞,对进展期的胃癌即 可以利用寡聚核苷酸PAN[12](peptide nucleic acids),虽有副作用,如抑制造血 干细胞的增殖,但比常规化疗要轻得多,因为肿瘤细胞的增殖要比干细胞快得多。也可设法 加速端粒的缩短,此时加用PAN既能抑制肿瘤细胞,加速肿瘤细胞衰老死亡,又能使更新组 织细胞得到恢复,因此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总之,有关端粒酶方面的问题尚有许多空白领域等待我们去探索。

    (本文承蒙麦灿荣、陆星华大夫审校,特此致谢)

    参 考 文 献

    1,Soder AI,Hoare SF,Muir S,et al.Amplification,increased dosage and in s itu expression of the telomerase RNA gene in human cancer.Oncogene,1997,14:1013.
, 百拇医药
    2,Chadeneau C,Hay K,Hirte H,et al.Telomerase activity associated with acquisitio n of malignancy in human colorectal cancer.Cancer Res,1995,55:2533.

    3,Tahara H,Nakanishi T,Kitamoto M,et al.Telomerase activity in human liver tissu es:comparison between chronic liver disease and hepatocelluler carcinoma.Cancer Res,1995,55:2734.

    4,Hiyma K,Hiyma E,Ishioka S,et al.Telomerase activity in small-cell and non-sm all-cell lung cancers.J Natl Cancer Inst,1995,87:895.
, 百拇医药
    5,Hiyama E,Yokoyama T,Tatsumoto N,et al.Telomerase activity in gastric cancer.Ca ncer Res,1995,55:3258.

    6,Landberg G,Niels HN,Pia N,et al.Telomerase activity is associated with cell cycle deregulation in human breast cancer.Cancer Res,1997,57:549.

    7,Nam WK,Mieczyslaw A,Piatyszek,et al.Specific association of human telomerase activity with immortal cells and cancer.Science,1994,26:2011.

    8,Woodring E,Wright,Jerry W,et al.Piatyszek modifications of a telomeric repeat ampilification protocol (TRAP) result in increased reliablity,linearity and sens itivity.Nucleic Acids Res,1995,23:3794.
, 百拇医药
    9,Aiel AA,Mieczyslaw AP,Jyothi G,et al.Human telomerase RNA and telomerase act ivity in immortal cell lines and tumor tissues.Cancer Res,1996,56:645.

    10,Eiso H,Takashi K,Kanae S,et al.Telomerase activity is detected in pancreatic cancer but not in benign tumors.Cancer Res,1997,57:326.

    11,Yoshida K,Sugino T,Tahara H,et al.Telomerase activity in bladder cacinoma an d its implication for noninvasive diagnosis by detection of exfolated cancer cel ls in urine.Cancer,1997,79:362.

    12,Norton JC,Piatyzek MA,Wright WE,et al.Inhibition of human telomeras activity by peptide nucleic acid oligomers.Nat Biotech,1996,14:615.

    收稿:1998-12-10

    修回:1999-06-07,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