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华夏医学》 > 2000年第3期
编号:10212636
心肌梗塞后综合征20例临床分析
http://www.100md.com 《华夏医学》 2000年第3期
     作者:吕丽坚

    单位:吕丽坚(广西区第二人民医院 广西桂林市 541002)

    关键词:心肌梗塞后综合征;临床诊断;自身免疫反应

    华夏医学000354 心肌梗塞后综合征,是心肌梗塞的并发症之一,临床少见,笔者对我院1994年 1月至1999 年1月间所收治的200例心肌梗塞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就心肌梗塞住院期间并发心肌梗 塞后综合征20例临床特点回顾性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20例中男15例,女5例;年龄47~83岁,平均65岁。50 岁以下者3例,51~60岁4例,61~70岁13例。

    1.2 梗塞部分 本组广泛前壁6例,前间壁3例,前壁5例,高侧 壁1例,下壁3例,下壁加后壁2例。
, http://www.100md.com
    1.3 临床表现 20例均表现剧烈胸痛,位于胸骨后痛12例,心前 区痛7例,上腹部1例。发热20例,体温38~39.5℃,听到心包摩擦音10例,消失时间2d6例 ,3d3例,4d1例。气促20例,咳嗽18例,呼吸困难17例。复发2次6例,占30%,3次4例,占 20%,发病时间:心肌梗塞后2~6周发病16例,7~10周3例, 15周1例。

    1.4 辅助检查 实验室检查:20例血沉均升高,30~50mm/h13例,50~60mm/ h 6例,75 mm/h 1例,周围白血细胞(10~20)×109/L 15例,大于20×109/L 5例。20例 血培养均阴性,快速结核抗体阴性。②心电图:窦速12例, R波出现交替电压7例, ST段弓 背向上抬17例,水平压低3例,T波倒置20例,Q波型心梗19例,非Q波型心梗1例。③X线胸片 :心脏半影征加宽5例,正常的15例。右侧胸腔积液10例,左侧积液4例,双侧积液6例。④B 超示心包积液8例。
, 百拇医药
    2 治疗及预后

    20例均在治疗心肌梗塞的基础上加用地塞米松5~10mg/d静脉滴注,消炎痛25mg,3次/d,症 状消失后逐渐减量,大量心包和胸腔积液可行穿刺抽液治疗。经上述治疗后,治愈18例,好 转1例,死亡1例(死于再次大面积的心肌梗塞)。

    3 讨论

    3.1 心肌梗塞后综合征的发生机制是机体对坏死组织的一种自身免疫反应[1],自 身免疫反 应来源于心包腔。心肌梗塞后,心包腔内的炎症或出血引起心外膜的免疫反应,从而发生心 包积液。胸腔积液被认为是胸膜的邻近反应。心肌梗塞后综合征典型的表现是:在心肌梗塞 后2~16周出现发热、胸痛、心包炎,胸膜炎和间质性肺炎。

    3.2 由上述资料可见,心肌梗塞后综合征有以下特点:①本病均可出现发热,体温波动 在38~39℃,持续时间1~2周,胸痛可与发热同时或先后出现。与心包和胸膜炎症有关,多为 剧痛,常位于胸骨后,心前区和季肋部,放射至颈、背、左肩,偶尔放射至左臂或上腹部, 典型的位置是斜方肌嵴上,因其神经支配是与心包相同的膈神经。疼痛的性质可为针刺样锐 痛和压迫样钝痛,深呼吸、体位变化、咳嗽和吞咽时胸痛加重为特征。②有反复发作倾向, 特别是当皮质类固醇减量或停药后。③多发生在Q波型心肌梗塞,其机制可能为Q波型心肌 梗塞的心肌坏死严重,对全身的反应也较非Q波型心梗严重。④心肌梗塞面积与发生率呈正 比关系。⑤与年龄有关,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本组老年人(60岁以上)发生率占65%,与 老年人机体组织器官自然衰退,体内环境稳定性差,新陈代谢易发生紊乱,抗病能力减退有 关。⑥男性发病率高,据文献报道Q波型心梗男性发病率高[2],心肌梗塞后综合征 又多发生Q波 型心梗中。⑦抗生素治疗无效,皮质类固醇治疗有效。⑧本病属良性过程,常有自然痊愈的 倾向,多预后良好。

    参考文献

    1,曹起东.心肌梗塞并发症100例分析.国外医学.心血管疾病分册,1997,4(4 ):195

    2,陈莹莹.急性心肌梗塞扩展的临床诊治体会.心血管病学进展,1997,18(5): 271

    (收稿 2000-02-28),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