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 2000年第3期
编号:10220891
18期人胚眼的形态学观察
http://www.100md.com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00年第3期
     作者:张彬 康文华 马国华 王丽

    单位:(河北省人民医院 石家庄 050051)

    关键词:眼;解剖学和组织;胚胎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000327

    中图号 R322.9+1▲

    为探讨国人眼的胚胎发育规律和积累国人胚胎资料,现将对1例18期人胚眼的观测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该例人胚系本市医院妇产科行子宫全切术时所获。C-R长13.80 mm,质量200 mg。主要外形特征为:胚体趋直,头始抬起,颈已出现;眼耳鼻已见雏形,眼睑于发育中;上肢肘部明显,手板指放线间可见明显凹陷,足蹼趾放线出现,尾趋退化状。依Carnegie 人胚分期,该例属18期(44~46 d)或7周早期人胚。采用5 %福尔马林液固定,苏木精与伊红混合液块染24 h,石蜡包埋并做8 μm 连续矢状切片,松节油透明,封存,普通光镜观察,并用显微镜测微尺(上海产:精确度0.001 μm )进行测量。
, http://www.100md.com
    2 结 果

    2.1 外形:本例胚眼前后径为862.5 μm ,垂直径为1 262.5 μm。即“短眼”状。

    2.2 角膜:正在形成中。中央区较薄,厚约90.05 μm ,周边较厚,厚约100.50 μm 。角膜垂直径为400.00 μm。上皮层厚约15.00 μm。由2~3层细胞紧密排列组成,表层细胞扁平,基底层细胞为立方形,基膜清晰完整。实质层中央区厚约73.42 μm,周边区厚约83.52 μm,间充质的细胞密度在周边区稍高于中央区,而且接近上皮的前层细胞,比接近内皮的后层区细胞密度要高。细胞呈星形,散在,排列疏松,包埋在大量均匀无结构的基质中。内皮为单层扁平上皮,偶见双核,基膜不明显。

    2.3 视杯:杯口最大垂直径为400.00 μm,视杯内外两层,除后极外已全部融合。后极区视杯外腔宽约65.00 μm。视杯内层在前极区较薄,厚约37.50~40.05 μm,向后极逐渐增厚,后极区达最厚,约80.05 μm。除前极区由5~6层细胞紧密排列外,其余大部分均已分化出边缘层和成神经细胞层。视杯外层呈假复层状。前极区较厚,约45.00~50.05 μm,细胞8~9层。后极区较薄,约25.05 μm 。细胞4~5层。视杯外层色素颗粒已大量存在,其分布特点为在前部主要分布于视杯外层的内层区,较厚,约占视杯外层的1/2左右;在后部分布表现为内层区较稀散,厚约6.25~7.50 μm,外层区的较紧密,厚约2.50~3.40 μm。
, 百拇医药
    2.4 晶状体:呈椭圆形,垂直径为250.00 μm,水平直径为320.10 μm。晶体囊前壁有2~3层细胞核,厚约为20.05 μm,排列紧密;赤道部最厚,由5~6层细胞组成,厚约30.50 μm;后壁细胞已分化为初级晶状体纤维,并已充满晶状体腔。由后极(壁)晶状体上皮分化为晶状体纤维时,细胞体高度伸长为纤维状,核居中部,随细胞依次分化的顺序,在镜下可见细胞核多排列成规律的弧形,弧顶区位前极。晶状体纤维粗细不等,最大直径为22.50 μm,最小的直径为35.2 μm,横断面呈六角形。

    2.5 巩膜及血管膜:位于视杯周围的间充质已分化为巩膜与血管膜。巩膜在后极区最厚,约130.00 μm,由紧密排列间充质细胞组成,可见少量的血管。血管膜细胞间质较多,含有较多的小血管,未见色素细胞。

    2.6 角—巩膜缘区与结膜:在胚眼前极,巩膜与角膜呈移行连续状,分界不清,含有8~9层排列紧密的细胞。球结膜上皮由2~3层细胞组成,与角膜上皮相延续,厚约12.55 μm。睑结膜由3~4层细胞组成,厚约15.5 μm。整个结膜上皮基膜完整,清晰可见。
, http://www.100md.com
    2.7 眼睑:上眼睑发育快,长约57.00 μm,厚约34.22 μm,间充质细胞仍保持多分支的椭圆形;下睑微向前隆突,分化稍慢。

    3 讨 论

    探讨胚眼的发生规律和形态学特征,对临床先天性眼科疾病的防治和胚胎医学的开展等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1,5]。新生儿时期的近视眼状态,是由于胎儿时角膜“短眼”所致。作者的观察结果表明,7周早期胚眼即为“短眼”状, 角膜上皮最早形成于第6周,随着与晶状体泡的分离,体表外胚层增生并相互粘连形成了初级角膜上皮,为单层立方状。第7周是角膜上皮增生活跃期,石珍荣认为,此时可达两层[2]。但作者的观察结果已达2~3层。 初级角膜上皮细胞中已含丰富的粗面内质网和大量的高尔基复合体及一些粗大的致密颗粒,此与上皮下的胶原纤维的形成有关。第7周已可见上皮细胞间有桥粒连接存在。

    一般认为角膜实质层是由中胚层在第9周发生第2次入侵后形成[3,4]。作者的观察结果,提示7周早期人胚实质层已明显形成并已呈现前、后两层状。因此,推测中胚层第2次入侵可能是第6周中或末期。此外,角膜周边区及角—巩膜缘区中胚层细胞密集增厚的排列特点,提示了此时这种中胚层细胞的迁移储备能力依旧强大。这种第2次入侵的细胞在进入角膜后即很快分为成纤维细胞。并具有旺盛的分泌功能。同时在成纤维细胞之间也开始形成紧密连接及缝管连接。此时形成的原纤维直径为50 μm ,并有明暗相间的横纹存在。这些纤维可以在不同条件下粘合成不同类型的胶原纤维。
, 百拇医药
    角膜内皮在第6周时由中胚层的第1次入侵后分化形成,它终生单层状,第7周时开始增生活跃。作者观察到的双核现象也支持这一点。此时可见内皮细胞间有粘连斑样连接形成。

    视泡形成于第4周初,第5周时内凹为视杯。视杯外层第6周时开始增生活跃,并排成假复层状,细胞核堆积成2~3层。本例7周早期人胚,细胞核排列已达4~5层,比记载的更多。宗铁生认为[4],视杯外层细胞最早于第5周开始形成色素颗粒。作者观察的7周早期人胚 视杯外层中,也有大量色素颗粒存在并呈现典型的分布特点。视杯外层在视网膜的形成中,可通过与视杯内层成神经细胞间的缝管连接以及产生诱导因子,来诱导神经视网膜的形成。此外,它还具有分泌和吞噬的作用。第6周时后极区的视杯内层的成神经细胞层可分出内、外两层。但在本文的观察中,整个视杯内层以后极区最厚,却未见成神经细胞层的明显分层现象。第5周时,晶状体板内陷入视杯中,形成晶状体泡,并由单层细胞组成。随着进一步发育,晶状体泡的壁细胞增生和分化。从本例7周早期人胚来看,该期是晶状体壁细胞的增生分化活跃时期,前壁也呈假复层状,细胞核排列2~3层状,赤道部细胞排列成套5~6层,在后壁细胞已分化成初级晶状体纤维,但细胞核在纤维中依旧存在。此与一般记载的7周时,初级晶状体纤维细胞核已开始退化消失不一致。关于巩膜、血管膜、结膜及眼睑的发育状况,本文的观察结果与一般记述基本一致。■
, http://www.100md.com
    参考文献

    [1]张莽.人眼角膜的生前发育及其应用形态学研究.河北医学院邯郸分院学报,1990,3 (2): 52

    [2]石珍荣,孙为荣,王洪恩. 人眼角膜的胚胎发育. 眼科新进展,1985,5 (3): 10

    [3]上海医科大学编. 人体胚胎学. 上海:上海医科大学, 1986.11

    [4]宗铁生主编.人体胚胎学. 北京:科技出版社,1987.402

    [5]张莽,张彬.视网膜色素上皮的生前发育研究现状.中国中医眼科杂志,1995,5(4):249

    收稿日期:1999-12-10,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