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药专业 > 中草药汇编 > 中药大典 > 果实类 > 山楂
编号:10231281
山楂化学成分的研究
http://www.100md.com 《中草药》 2000年第3期
     作者:时岩鹏 丁杏苞

    单位:山东省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 济南 250062

    关键词:

    中草药000307 山楂为蔷微科山楂属植物山里红Crataegus pinnatifida Bge.var.majcr N.E.Br.及大果山楂C.pinnatifida Bge.或野山楂C.cuneata Sieb.et Zucc.的干燥成熟果实。主要功能为消食健胃、行气散瘀,用于肉食积滞、胃脘胀满、泻痢腹痛、瘀血经闭、产后瘀阻、心腹刺痛、疝气瘀痛、高血脂症等。近年来,用其治疗心血管方面疾病的研究较多。其化学成分主要有三萜和黄酮两大类,尤其以黄酮类研究较多。为开发山东的山楂资源,我们对山东产山里红进行了系统的化学成分研究。从其干燥成熟果实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2 个,经过理化性质、光谱的测定,与标准图谱或标准品比较等方法鉴定为正三十一烷(hentriacontane,I)、十六烷酸二十八烷醇酯(hexadecanoic acid,octaconsyl ester,Ⅲ)、二十烷酸三十八烷醇酯(eicosanoic acid,octatriacontyl ester,Ⅲ)、廿十九烷醇-10(nonacosan-10-ol,Ⅳ)、β-谷甾醇(β-sitosterol,Ⅴ)、熊果酸(ursolic acid,Ⅵ)、桦皮醇(betulin,Ⅶa)、熊果醇(urs-12-ene-3β,28-diol,Ⅶb)、双-[5-甲酰基-糠基]醚[bis-(5-formyl-furfuryl)-ether,Ⅷ]、胡萝卜苷(daucosterol,Ⅸ)、槲皮素(quercetin,Ⅹ)、金丝桃苷(hyperin,Ⅺ)、牡荆素(vitexin,Ⅻ)。其中化合物Ⅰ、Ⅱ、Ⅲ、Ⅶa、Ⅶb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 百拇医药
    1 仪器和试剂

    熔点用XPR-2型熔点偏光显微镜测定,温度计未校正;紫外光谱用PU-8800型分光光度仪测定;红外光谱用Perkin-Elmer 783型红外光谱仪测定,KBr压片;核磁共振光谱用ACF-300型核磁共振仪测定;质谱用DMS-DX 300 型质谱仪测定。薄层层析及柱层析用硅胶,均为青岛海洋化工厂产品。

    2 提取和分离

    市售的干燥山楂果切片10 kg,分次置于索氏提取器中,以乙醇回流提取20 h。回收乙醇得浓浸膏,浓浸膏中加入适量蒸馏水混匀后依次用石油醚,氯仿萃取,分别回收后,得石油醚部分约250 g。氯仿部分70 g。余下水部分用硅胶拌样,干燥后置于索氏提取器中依次用丙酮、乙醇回流提取,丙酮提取液回收后得丙酮提取物约1 000 g。乙醇提取液回收后得乙醇提取物约800 g。

    石油醚部分经多次硅胶柱层析,石油醚-丙酮、石油醚-乙酸乙酯梯度洗脱,薄层层析检测,相同流份合并,得晶Ⅰ、Ⅱ、Ⅲ、Ⅳ、Ⅴ、Ⅵ、Ⅶa及Ⅶb。
, 百拇医药
    氯仿部分经多次硅胶柱析,石油醚-丙酮梯度洗脱,薄层层析检控,得晶Ⅷ、Ⅸ。

    丙酮部分经多次硅胶柱层析,氯仿-甲醇梯度洗脱,薄层层析检控,得晶Ⅹ、Ⅺ、Ⅻ。

    3 鉴定

    化合物Ⅰ:白色鳞片状晶体,mp58 ℃~60 ℃,IR,EIMS数据与文献〔1〕报道的正三十一烷数据基本一致,因此化合物Ⅰ推定为正三十一烷。

    化合物Ⅱ:白色鳞片状晶体,mp60 ℃~61 ℃,质谱裂解具有长链酯类的裂解规律〔2〕,而且与同类化合物IR光谱比较一致〔3〕。根据以上数据,化合物Ⅱ推定为十六烷酸二十八烷醇酯。

    化合物Ⅲ:白色粉末,mp76 ℃~77 ℃,质谱裂解具有长链酯类的裂解规律〔2〕,而且与同类化合物IR光谱比较一致〔3〕。根据以上数据,化合物Ⅲ推定为二十烷酸三十八烷醇酯。
, http://www.100md.com
    化合物Ⅳ:白色针状结晶,mp77 ℃~78 ℃,其IR、EIMS数据与文献〔4〕报道的廿十九烷醇-10的数据基本一致,因此化合物Ⅳ推定为廿十九烷醇-10。

    化合物Ⅴ:白色针状结晶,mp134 ℃~136 ℃,IRνKBrmax cm-1:3 435, 2 960,2 867,1 629,1 465,1 376。与已知化合物β-谷甾醇红外光谱及标准图谱〔5〕基本一致,且与已知共薄层层析只显示一个斑点,因此推定化合物Ⅴ为β-谷甾醇。

    化合物Ⅵ:白色针状结晶,mp260 ℃~262 ℃,IRνKBrmax cm-1:3 429, 2 928,2 871,1 698,1 455,1 387,1 377,1 360,1 326,1 312,1 284,1 030,661;EIMS m/z:456(M+,C30H48O3),438,410,248,208,207,203,190,189,175,133。13CNMR谱数据与文献报道〔6〕的熊果酸数据基本一致,因此推定化合物Ⅵ为熊果酸。
, http://www.100md.com
    化合物Ⅶ:白色粉末,mp206 ℃,IRνKBrmax cm-1:3 421, 2 943,2 868,1 641,1 456,1 388,1 376,1 247,1 028;EI-MS m/z:442(M+,C30H48O2),234,204,203(基峰),189,133,119,107,95,81,69,55,41;13CNMR谱出现46个峰(部分峰重叠)推测可能为2个三萜化合物的混合物,而且由109.70、150.46、125.06、138.30两对双键判断化合物Ⅶ为一个羽扇豆烷型三萜和一个乌苏烷型三萜的混合物且极性相近。经与已知化合物比较,化合物Ⅶ的碳谱数据与桦皮醇[7]和熊果醇〔8〕的碳谱基本一致,结合质谱裂解碎片〔9〕,推定化合物Ⅶ为桦皮醇和熊果醇的混合物。

    化合物Ⅷ:淡黄色针晶,mp108 ℃~110 ℃,其UV、IR、MS、1H,13CNMR数据与文献〔10〕报道的双-[5-甲酰基-糠基]醚基本一致,因此推定化合物Ⅷ为双-[5-甲酰基-糠基]醚。
, http://www.100md.com
    化合物Ⅸ:白色结晶,mp270 ℃~272 ℃,与已知化合物胡萝卜苷红外光谱〔11〕对照基本一致,与之共薄层只显示一个斑点,因此推定化合物Ⅸ为胡萝卜苷。

    化合物Ⅹ:黄色结晶,mp306 ℃~307 ℃,UV、IR、MS、1HNMR数据与文献报道〔12~14〕的槲皮素一致,而且化合物Ⅹ与槲皮素已知品共薄层只显示一个斑点,因此化合物Ⅹ推定为槲皮素。

    化合物Ⅺ:淡黄色针晶,mp230 ℃~232 ℃,其UV、IR、MS、1HNMR光谱数据与文献〔13〕报道的金丝桃苷数据基本一致,而且晶Ⅺ与金丝桃苷已知品共薄层只显示一个斑点,经2 mol/L盐酸水解,EtoAc提取得黄色结晶,mp307 ℃~309 ℃,薄层层析苷元为槲皮素,糖为半乳糖,因此推定化合物Ⅺ为金丝桃苷。

    化合物Ⅻ:黄色结晶,mp235 ℃~236 ℃,UVλMeOHmax nm:331,270;加NaOAc为394,330,279;加AlCl3为385(sh),350,305,278;加AlCl3/HCl为382(sh),343,304,278,加NaOAC为351,302(sh),275;加NaOAC/H3BO3为338,271;IRνKBrmax cm-1:3 400~3 300, 1 655,1 610,1 510,1 360,1 295,1 180,1HNMR(DMSO-d6,TMS) δ:3.04~4.20(6H,m,葡萄糖C2~C6的6个H),4.10(1H,d,J=10 Hz,葡萄糖1-H),6.30(1H,s,6-H),6.80(1H,s,3-H),6.9(2H,d,J=8 Hz,3′,5′-2H),8.09(2H,d,J=8 Hz,2′,6′-2H),10.40(1H,s,4′-OH),10.88(1H,s,7-H),13.20(1H,s,5-OH),后三个峰加F3CCOO11后消失;FD-MS m/z:414,396,378,284,283(基峰),270,165,121,118。IR、UV、1HNMR、MS数据与文献〔15〕报道的牡荆素基本一致,而且化合物Ⅻ与牡荆素已知品共薄层只显示一个斑点,因此推定化合物Ⅻ为牡荆素。
, 百拇医药
    致谢: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国家药物与代谢产物分析测试中心,金陵石化分析测试中心,山东医科大学药学系中心实验室分别代测质谱,核磁共振动和红外光谱。

    参考文献

    1,The Sadtler Standard Spectra Infrared Spectrum Prism 45743

    2,洪山海,等.光谱解析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294

    3,Sadtler Research Labonatories Inc: Standard Infrared Grating Spectra,Vol 27-28,2721TK,1974

    4,罗士德.药学学报,1982,17(9):699
, 百拇医药
    5,The Sadtler Standard Spectra Standard Infrared Spectra Prism 74913

    6,Seo S et al.Tetrahedron Lett,1975:7

    7,陈德昌编著.碳谱及其在中草药化学中的应用,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322

    8,孟正木,等.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995,26(6):329

    9,刘卫国,等.南京药学院学报,1985,16(4):69

    10,张涵庆,等.植物学报,1987,29(4):429

    11,周 俊,等.植物学报,1983,25(6):568

    12,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植物化学研究室.黄酮体化合物鉴定手册.北京:科学出版社,1981:479

    13,谢玉如,等.植物学报,1981,23(9):383

    14,郭洁长,等.河南医科大学学报,1992,27(4):312

    15,董英杰,等.沈阳药科大学学报,1998,13(1):31,72

    (收稿日期:1999-12-25), http://www.100md.com


    参见:首页 > 中医药 > 中药专业 > 中草药汇编 > 中药大典 > 果实类 > 山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