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 2000年第3期
编号:10232558
二种术式治疗肝胆管结石的临床效果分析
http://www.100md.com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0年第3期
     作者:王敏 卢永明 朱正练

    单位:王敏(浙江省台州医院普外科 317000);卢永明(浙江省台州医院普外科 317000);朱正练(浙江省台州医院普外科 317000)

    关键词:肝内胆管结石;肝切除术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000323 目的:腰骶椎间盘突出症是下腰痛的主要原因之一,CT扫描是检查腰骶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无创性检查方法。利用CT扫描来判断腰骶椎间盘突出症的类型和程度。研究腰骶椎间盘突出与临床症状和关系。材料与方法:本组103例腰骶椎间盘突出症,男67例,女36例,年龄19~67岁,平均40.0岁,病程最短为4个月,最长为24年,全部病人均有坐骨神经痛表现,直腿抬高试验阳性,部分病人有反复发作下腰痛史。全部病例均采用GE9800-Quick型高分辨全身扫描机进行轴位扫描,层厚为5 mm,层距为5 mm。结果:本组103例中单发段突出的78例,双节段突出的25例,腰3~4椎间盘突出的4例,腰4~5椎间盘突出47例,腰5骶1椎间突出27例,腰4~5与腰5骶1同时突出的25例。结论:腰骶椎间盘突出的类型和程度与病人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有密切关系。
, http://www.100md.com
    分类号 R681.5

    腰骶椎间盘突出症是下腰痛的主要原因之一,CT未问世之前主要依靠X线平片和脊髓腔造影诊断椎间盘突出,自CT问世后,腰骶椎CT扫描已成为诊断椎间盘突出病变的一个无创性检查方法。现将本院CT诊断和手术治疗的103例腰骶椎间盘突出症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03例腰骶椎间盘突出症,男67例,女36例,年龄19~67岁,平均40.0岁,病程最短为4个月,最长为24年,全部病人均有坐骨神经痛表现,直腿抬高试验阳性,部分病人有反复发作下腰痛史。全部病例均采用GE9800-Quick型高分辨全身扫描机进行轴位扫描,患者取仰卧位垂直扫描,双下肢尽量屈曲,以减小腰椎曲度,如腰椎曲度较大,则将扫描框架倾斜一定的角度,使X线束垂直通过椎间隙,具体扫描方法,层厚为5mm,层距为5mm,为便于作重建图像,扫描范围从腰3椎体下缘至骶1椎体的上缘作连续扫描,一个病人扫三个椎间隙(即腰3~4,4~5,腰5-骶1)需扫描18层左右,窗位为40Hu,窗宽为250~300Hu,矩阵为512×512,大多数病人均做了冠、矢状面重建图像。
, 百拇医药
    1.2 椎间盘突出的部位

    结果:本组103例中单发段突出的78例,双节段突出的25例,腰3~4椎间盘突出的4例,腰4~5椎间盘突出47例,腰5骶1椎间突出27例,腰4~5与腰5骶1同时突出的25例。根据突出的位置,中央型后突49例,中央型偏右后突15例,中央型偏左后突39例。

    关于椎间盘突出的表现国内外已有报道[1~4],本组病例中椎间盘突出具有以下几种征象:

    1.2.1 向后突出之块影 椎间盘的后缘从椎体的正中或后侧方突入椎管内,超过椎体的后缘,增强扫描突出之间盘无明显强化,椎管内突出的间盘块其CT值低于骨质,但高于硬膜囊。这是椎间盘突出的最基本征象。本组病例100%具有此征象,后突之间盘带呈三角形,新月形。后突程度多在5mm以上,有并伴有碎块,碎片向头侧或尾侧移位。本组病例经手术证实后突之间盘最大的为2.0cm×1.5cm,呈半球状改变。
, http://www.100md.com
    1.2.2 硬膜外脂肪及硬膜囊受压变形 椎管和硬膜囊之间的脂肪层消失,这是最早发生的现象。中央型后突以及偏左或偏右后突的椎间盘常合并硬膜囊有不同程度的受压变形。

    1.2.3 神经根受压移位 神经根受压移位多见于椎间盘向侧隐窝内突出,并紧靠神经根。以致使两侧神经根阴影不对称。经手术证实为突出之椎间盘与神经根有粘连。

    1.2.4 突出之椎间盘有钙化 由于CT的对比分辨率高,以致于椎间盘突出的钙化率高于腰骶椎X线平片。本组103例发现有34例突出之间盘有不同程度的钙化,占33%。钙化的形状可以是条状的、新月形或园点状等等。

    1.2.5 侧隐窝增大 侧隐窝如为游离碎块或增粗的神经根填塞时,一侧侧隐窝可以受压扩大。

    1.2.6 滑移 较大的髓核脱出,虽未形成碎片,也可沿椎管向上、下方滑移,严重者可触及上、下节神经根。
, 百拇医药
    1.2.7 许莫氏结节 髓核突入其上、下椎体的骨松质内,形成压迫性骨质吸收,骨质周边硬化,本组病例中共见6例,占5.82%。

    1.2.8 其他异常表现

    黄韧带肥厚:本组103例椎间盘突出并黄韧带肥厚的有50例,占48.5%,CT表现两则黄韧带肥厚,继发椎管狭窄,其中三例经手术证实黄韧带均厚达1cm。

    椎体及小关节骨质增生:本组103例中有89例合并有骨质增生,占86.4%,椎体增生可发生在椎前或椎后,椎后的骨质增生可突向椎管内压迫硬膜囊及神经根,造成和椎间盘突出相似的腰腿痛症状,小关节突的骨质增生可形成骨刺突向椎管内,继发椎管狭窄。

    真空征:为椎间盘内含气的低密度影,CT值为-500Hu~-1000Hu,多伴发于椎间盘退变的病人,本组共见6例,占5.82%。
, 百拇医药
    2 讨论

    腰骶椎结构复杂,椎体常有变异,如腰椎骶化或骶椎腰化,所以腰骶椎CT扫描时必须先看腰骶椎正侧位平片,确定椎体数目后,方能定位扫描,忽视了这一点,常造成扫描部位不准确,是误诊原因之一,常影响诊断和临床治疗。

    扫描层厚常规为5mm,层距为5mm,必要时可用3mm薄层扫描,来观察显示神经根和髓核关系。

    有角度扫描和无角度扫描分别用于不同的病人,对于腰椎曲度大的病人,为使使X线束和椎间隙相平行,减少部分容积效应,则采用有角度扫描,腰椎曲度不大的则用垂直扫描。

    为观察椎间盘向后突出的程度或是否有上、下滑移,常用冠、矢状面重建术,将横断面图像重建为冠、矢状面图象,以形成三维图象对椎间盘突出可以更准确的定位,为使冠、矢状面重建图像清晰,具有连续性,在扫描定位时常从扫描开始椎间隙上一个椎体下缘划线至扫描结束间隙之椎体的上缘,扫描三个椎间隙,层厚5mm,层距5mm,大约扫描17~18层。
, http://www.100md.com
    对于行冠、矢状面图像重建的病例,扫描中发现体位不正或检查床高低不适时,最好不要任意移床,因为移床后可影响重建图像效果或不能重建,通过计算从调整检查部位的X和Y轴,可以使图像居中又不影响图像重建。

    参考文献

    1 Williams AL,Hanghton VM,Meyer GA,et al.Computtk tomographgc appearance of the bulging ammulus.Radiology 1982;142:403~408

    2 Teplick JG,Haskin ME:CH and lunber disc herniation.Rad Clin North Amer 1983;21:259~89

    3 Williams AL,Hanghton VM,Syreriton A.Conputed tomography in the diagnosis of hlrniated nucleus pulp osus.Radilolgy,1980;135:95

    4 李果珍.临床CT诊断学.第11版.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661

    (1999-09-27收稿),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