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 2000年第3期
编号:10249605
血压骤降骤升伴心电图ST段异常抬高牙龈卟啉菌内毒素的化学组成和SDS-PAGE的特性分析牙龈卟啉单胞菌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http://www.100md.com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2000年第3期
     作者:

    单位:北京军区总医院干部一科,北京 100700

    关键词: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000332 分类号:R54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0603(2000)03-0188-02▲

    病例报告

    患者男性,76岁,于1999年5月1日入院。发病当日无明显诱因突感背部剧烈针刺样疼痛,持续约半小时不缓解,伴有胸闷、憋气,含服硝酸甘油效果不明显,急送我院,步入病房。既往患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10年,高血压20余年,血压最高达24.0/13.3 kPa,(1 kPa=7.5 mmHg),平时血压多在18.7/12.7 kPa左右,未接受特殊治疗。查体:面色苍白,血压22.7/14.7 kPa,头颅及五官无异常,颈静脉无怒张,双上肢动脉搏动一致,肺气肿征存在,心率82次/min,节律齐,心尖及主动脉瓣区有Ⅱ级收缩期杂音,腹部无阳性体征。3日后在MRI检查完毕时患者突然意识丧失,小便失禁,血压降至0,经应用多巴胺,血压逐渐恢复至13.3/8.0 kPa,10小时后患者突然恶心、大汗,心率由90次/min突降至36次/min。心电图示Ⅱ、Ⅲ、aVF导联ST段呈弓背样抬高,aVR、aVL、V1~V4导联ST段水平降低0.4~0.6 mV,呈Ⅱ度房室传导阻滞,房室传导比例2∶1。予以硝酸甘油静滴20分钟后,ST段基本恢复,房室传导阻滞消失。以后患者逐渐衰弱,体温波动于37.1~38.0 ℃,经青霉素、西力欣、环丙沙星、阿奇霉素等药抗炎治疗,体温仍未控制。6月28日患者不明原因再次出现剧烈胸闷、疼痛及恶心、呕吐,血压降至4.0/0 kPa,心电图Ⅱ、Ⅲ、aVF导联ST段再次呈弓背样抬高表现。硝酸甘油治疗15分钟后缓解。6月30日患者出现谵语、嗜睡。7月3日逐渐昏迷,7月6日心跳、呼吸停止死亡。
, http://www.100md.com
    5月1日实验室检查:①血常规:白细胞17.8×109/L,中性粒细胞0.765,血红蛋白133 g/L。②尿常规:红细胞2~3个/HP,余项正常。③心电图:大致正常。④X线胸片:主动脉结明显增宽。

    5月5日实验室检查:丙氨酸转氨酶(ALT) 10 468.76 nmol.s-1.L-1,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为5184.37 nmol.s-1L-1,乳酸脱氢酶(LDH)12.93 μmol.s-1.L-1,肌酸激酶(CK)129 U/L,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41 U/L;血尿素氮(BUN)20.8 mmol/L,血肌酐(Cr)423 μmol/L。
, 百拇医药
    6月28日实验室检查结果:ALT为566.78 nmol.s-1.L-1,AST为950.19 nmol.s-1.L-1,LDH3.87 μmol.s-1.L-1,CK 134 U/L,CKMB 12 U/L,BUN 9.0 mmol/L,Cr156 μmol/L。

    5月4日MRI:升、降主动脉周围可见异常信号,可见较厚的环状高信号包裹影;未见夹层动脉瘤。

    心脏超声示:5月4日示升主动脉因气体干扰显示不清,主动脉弓正常,主动脉根部径正常。6月17日示左房、右房(室)轻度扩大,左室正常,室间隔左室后壁幅度正常;升主动脉径约6.3 cm,于升主动脉后壁约2 cm处可见一条状强回声,与主动脉平行,于主动脉后壁呈条索状强回声,范围约3.9 cm;彩色多普勒显示血流信号在此腔内;大量心包积液 。
, http://www.100md.com
    6月1日CT示:升主动脉呈双环征,心包增厚,双侧胸膜不均匀增厚。

    7月2日心电图示:低电压。

    临床讨论

    沈斌医师(放射科):患者入院后胸X线片示主动脉升降支均增宽迂曲,因患者有高血压病20年,近8年来未摄X线胸片,故无法得知其动态变化,如果是短期内增宽的主动脉影,主动脉本身的疾病是无法排除的。

    姚依群医师(干部一科):患者入院后3日(5月4日)突然出现休克,血压降为0,心率快,应用升压药后又很快升高。原因尚不清,怀疑有嗜铬细胞瘤的可能,因为患者入院后血压最高达30.7 kPa,最低为0,波动幅度大,用高浓度释放的儿茶酚胺又急速耗竭解释比较好。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也不能排除。但为何MRI检查未发现主动脉夹层,B超也无典型的夹层表现,心电图两次典型的下壁损伤图形是用冠状动脉(冠脉)痉挛,还是用其它原因来解释?
, 百拇医药
    曹少军医师(干部一科):① 患者原发性高血压病诊断明确,且合并心、肾、脑等靶器官病变。②心脏MRI虽未发现夹层动脉瘤,但此病早期未必有典型管壁梭形改变,且患者发病时胸疼明显,故在靶器官损伤基础上应首先认为是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临床肾功能异常,既往脑缺血发作应视为高血压病所造成。本次入院是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突发夹层动脉瘤。③嗜铬细胞瘤不太符合,因为嗜铬细胞瘤发病快,症状消失也快,一般不会长时间休克,而且患者呈慢性病容,且无皮肤潮红、发热、多汗等现象,临床过程不象嗜铬细胞瘤。

    毕磊医师(干部一科):患者入院后病情变化大 ,血压波动范围从0~30.7/14.7 kPa,X线及超声检查示升主动脉有条索状强回声,故应该考虑 为Ⅱ型夹层动脉瘤,不支持点为MRI表现不典型,血压大范围波动是否因为夹层范围大,但患者恢复快,症状不典型,血生化检查有肾功能指标动态性变化是否也与夹层动脉瘤有关?若主动脉夹层扩展至肾动脉,则应为Ⅲ型。

    病理报告:
, 百拇医药
    尸检发现在升主动脉右侧可见一 7.0 cm×5.0 cm×2.0 cm半球形隆起,剪开升主动脉,在主动脉根部右后侧见一暗红色区域,并与右冠脉开口处相邻,区域中央升主动脉右后壁距瓣膜2.0 cm处见一2.0 cm×1.0 cm“T”型裂口与动脉腔相通。另一破口位于“T”型裂口左上方3.0 cm处;呈弧形约0.8 cm大小,两破裂处内膜下有交通,心包增厚,壁层脏层粘连较紧,其内可见浓缩血液成分,另发现主动脉多处粥样硬化斑而冠脉无明显硬化性狭窄,双侧胸腔共有血性液体3 000 ml(两处破口及右窦口如图1箭头处所示)。

    注:左下箭头为右冠脉正常开口;中间箭头所指为主动脉根部内膜破裂口(2.0 cm×1.0 cm);上箭头所指处为另一处弧形0.8 cm长的破裂口

    图1 主动脉根部矢状切面

    病理诊断:①主动脉夹层Ⅱ型;②动脉粥样硬化症;③慢性缩窄性心包炎。
, 百拇医药
    刘光医师(病理科):主动脉夹层是病死率较高的疾病,其发生破口的常见部位首先是升主动脉右侧距瓣膜1.5~2.5 cm处,因为此处是血流从心脏出来的第一个90°转变,所受冲击力最大,其次是降主动脉原动脉导管位置的下缘。主动脉夹层的病理分型可分为3型,即DEBAKEYⅠ、Ⅱ、Ⅲ型。Ⅰ型指病变始于升主动脉,扩展到降主动脉,此型最常见;Ⅱ型指病变局限在升主动脉;Ⅲ型指病变从降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开口远端开始,包括或超过胸主动脉。Ⅰ、Ⅱ型死亡迅速,病死率高,且Ⅱ型易导致心包填塞;Ⅲ型可致腹膜后血肿。本例为Ⅱ型,由于主动脉夹层形成又不断延展,张力扩大及瘤体的延伸可间接影响冠状动脉的供血,由于主动脉夹层的小量渗血,心包积血形成慢性心包炎,结果导致全身各脏器的淤血、肺水肿及大量胸腹水。

    肖明亮医生(胸外科):从病史及各项检查看,诊断明确为主动脉夹层破裂,病因为主动脉硬化。患者首次发病就诊即有夹层的破裂,但呈慢性渐进性的延展,否则急性破裂可导致出血性休克、心包填塞而死亡。此病病死率1周为30%,2周50%,3周可达70%;3个月生存率为10%,手术治疗是唯一的办法。但患者入院时主动脉夹层已破,且随后出现休克和肾功能衰竭,已失去手术时机,后逐渐出现意识不清更无手术机会,故后期只能以内科保守治疗为主,保持收缩压稳定在13.3 kPa左右,服用β受体阻滞剂减缓血管张力,防止继续剥离。若无明显心脏压迫症状可不行心包穿刺。
, 百拇医药
    徐幼月医师(干部一科):尸检证实了主动脉夹层的诊断,患者病情复杂、变化快,加之从影像学角度(彩超、MRI)早期未能明确诊断,临床一度诊断比较困难,且患者主动脉夹层也不典型,临床曾考虑为Ⅲ型,但尸检却证实仅有局限性升主动脉的扩张(Ⅱ型),患者血压的两次下降,出现心电图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图形,说明了主动脉夹层的两次破裂,致使血压骤降,且两破裂口间有交通,血液回到主动脉腔,使血流动力学变化不大,故夹层腔不大、范围不广,影响了影像学的诊断。心电图下壁损伤图形反映了破裂时血液分流,冠脉收缩影响到了右冠脉的灌注,造成短时间心肌缺血损伤。经对症处理患者渡过急性期(48小时内)和亚急性期(48小时~6周)。此病因为动脉硬化,主动脉中层弹性纤维的局部破裂和坏死,基质粘液样变。主动脉夹层的特点是 :①疼痛特别剧烈;②症状发生突然,一开始疼痛就达到高峰,而急性心肌梗死的疼痛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如果主动脉夹层影响至冠脉开口,也可合并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本例尸检是一个裂口位于升主动脉右后壁距瓣膜2.0 cm处,血肿向右窦扩展影响右冠脉的充盈。另一破口位于“T”型破口的左上方,呈半梭型约0.8 cm;裂口与升主动脉形成交通,局部冠脉灌注不良,加之心包积液,使心排血功能降低,机体处于低循环状态,导致患者死亡。
, 百拇医药
    (毕 磊,姚依群整理)

    收稿日期:2000-01-13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1999年第4期第11卷 口腔微生态学

    牙龈卟啉菌内毒素的化学组成和SDS-PAGE的特性分析

    作者:陈莉丽 严 杰 倪可夫

    单位:陈莉丽 浙江医科大学附属二院口腔科 310009;严 杰 浙江医科大学微生物学教研室;倪可夫 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口腔科

    关键词:牙龈卟啉菌;内毒素;化学组成;SDS-PAGE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2000年第3期第12卷 口腔微生态学

    牙龈卟啉单胞菌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作者:黄毅

    单位:华西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 口腔生物医学工程重点实验室,成都 610041

    关键词:,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