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时珍国医国药》 > 2000年第3期
编号:10251489
妇科血证辨治
http://www.100md.com 《时珍国医国药》 2000年第3期
     作者:鲍德泉

    单位:鲍德泉(江苏省如东县妇幼保健所 226400)

    关键词:妇科;血瘀;血虚;血热;血寒;辨证治疗

    时珍国医国药000360 提要 将妇科血证归纳为血瘀、血虚、血热、血寒4种证型,分析了各种证型产生的原因及其临床表现,针对病因提出了4种治疗法则和主要方剂,并列举案例加以说明。同时指出对各种证型的兼证要注意治疗,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中图分类号:R2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05(2000)03-0252-01

    妇科血证属常见、多发病证。妇科疾病中,“血证”常见于月经病、妊娠、产后等过程中。本篇所讨论“血证”,是指与血有关的寒、热、虚、实因素而产生的病证,并不单纯指出血性疾病。
, 百拇医药
    1 妇科血证主要的临床证型

    1.1 血瘀

    血瘀指血行缓慢或凝滞不通。血瘀的原因很多,气滞是主要原因,血瘀的程度取决于气滞的程度。血虚也可引起血瘀,因血虚不能营养脏腑及四肢百骸,同样也不能充盈和营养脉道,血虚则血中之气也衰少,因而脉涩血行缓慢,瘀阻脉道而致血瘀。血寒引起血瘀则更为常见,血遇寒则凝滞不畅,而致血瘀。

    血瘀引起的临床病证较多。在妇科,血瘀胞宫或冲任二脉,则见月经过多,色紫有块,或见崩漏、闭经、经间期出血、经期延长、月经过少,也可见于产后恶露不尽,产后腹痛、发热,还可引起不孕。

    1.2 血虚

    血虚一般指血少,由于生血不足或者失血引起,但血的功能不足也可表现为血虚,虽然血本身并不少,但可表现为血虚的证候。
, 百拇医药
    血虚有较明显的全身表现,如面色少华、形寒肢冷、心悸脉虚细等。在妇科,有月经后期、月经过少、闭经、经行头痛、身痛,以及产后腹痛、发热、身痛等。

    1.3 血热

    血热指热入血分而引起的各种病证。临床上常见因气郁化火、瘀血蕴结、阴虚火动等引起。在妇科,主要见于月经过多,经行先期、崩漏、产后恶露不尽等。

    1.4 血寒

    血寒在妇科相对较少,一般因感受寒邪,或过食生冷,或本身阳气虚弱而致。血遇寒则凝,流行不畅,因而血寒往往和血瘀同时并存。在妇科,则产生月经过少、后期、痛经,寒凝胞宫则引起不孕。

    2 妇科血证治疗法则和验案举例

    2.1 活血化瘀
, 百拇医药
    主要用于气滞血瘀之证,活血行气之药一般同时使用,气行则血行。同时要注意对其兼证的治疗,如兼血虚、血热等,在治疗时,增加补血或凉血之品。如果血瘀日久,或血瘀成块,或阻塞脉道,则配以破血散结药物,使瘀祛新生。

    病例:邓某,女,29岁,农民,1998-11-20就诊。患者经行前乳房胀,内起小核,有压痛,少腹胀痛,经行中期则较剧烈,有时需服止痛药。月经量中等,紫黑色,有血块,结婚4 a未有生育。刻诊舌边略呈暗红,苔白,脉细涩。辨为气滞血瘀之证,以行气活血化瘀法治疗。处方:全当归10 g,元胡索10 g,桃仁10 g,红花10 g,五灵脂12 g,白芍10 g,制香附10 g,川芎6 g,炒枳壳6 g,乌药6 g。于每次经行前1周左右开始服用,1剂/d,经行时停服,连服3个周期后月经转为暗红,有少量小血块,腹痛较轻。于第4周期去红花、元胡索再调理2个周期,诸证基本消失。

    2.2 气血双补

, 百拇医药     血虚的治疗,以气血双补为主,气充足则能促进生血功能。常用方剂有参芪四物汤、十全大补汤等。如病人阴血双虚,多使用血肉有情之品。

    病例:林某,女,26岁,农民,1998-03-17就诊。患者产时出血约600 ml,未输血。产后面色苍白,精神萎靡,恶露量少,淋漓不清,色较淡,少腹部有空坠感,头晕,恶寒,纳较差,舌淡苔白,脉细弱,为气血不足之证,以气血双补之法治疗。处方:当归15 g,熟地12 g,阿胶(另冲服)12 g,怀山药15 g,炒白术10 g,太子参10 g,黄芪12 g,肉桂5 g,枸杞子10 g,炙甘草6 g,1剂/d,连服10 d,同时服铁剂。于服药后第5 d食欲稍有增强,病情逐渐好转。服10剂后原方去阿胶、肉桂,继服5剂调养。

    2.3 清热凉血

    血热证,使用凉血药物为主,配合清热之剂,凉血和营,调理冲任。如血热日久,灼伤阴液,需要增液养血化燥。清热凉血宜清经汤之类,增液宜用增液汤。
, 百拇医药
    病例:李某,女,29岁,农民,1998-12-28就诊。患者每次经行超前3~5 d,且经期延长已有6个月,经量较多,色红无块,腹部稍有胀痛,心烦胸闷,口干不欲饮,小便黄,大便正常,舌尖红,脉细微数,证由邪热伏于冲任,以清热凉血之法治之。处方:当归10 g,丹皮12 g,黄芩10 g,黄柏6 g,细生地12 g,赤芍10 g,栀子12 g,陈皮6 g,枳壳6 g,生甘草6 g。经前10 d开始服用,1剂/d,经行期停服,连服两个周期,诸证有所减轻,第3周期再服1周,诸证基本消失。

    2.4 温经散寒

    血寒用温经散寒法治疗,主要对内寒或外寒引入血分,或寒邪凝涩经脉之证进行治疗,常用方剂如温经汤之类。因虚能生寒,寒久必虚,对此可配合温补气血的药物治疗。

    病例:张某,女,45岁,工人,1998-10-21就诊。患者素体虚弱,动则易汗出,恶寒肢冷,面色无华,月经周期正常,但每次经期经常超过1周左右,甚至更长,经行量少色淡,语言低微,纳较差,苔白脉细,由气血虚弱,寒自内生而致,以温经汤增减温补气血。处方:当归12 g,熟地15 g,吴茱萸10 g,白芍10 g,阿胶(另冲服)10 g,太子参10 g,桂枝6 g,炮姜6 g,黄芪12 g,炙甘草6 g,艾叶6 g。1剂/d,连服10剂后诸证有所减轻,纳谷增加,下周期再服10剂,病情大为好转,嘱以食疗加以巩固。

    作者简介:鲍德泉(1945-),男(汉族),江苏省如东县人,现任江苏省如东县妇幼保健所中医副主任医师.

    收稿日期:1999-09-01

    修订日期:1999-10-29,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