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理论书籍 > 中医经典著作 > 伤寒、金匮类 > 金匮要略
编号:10252048
《伤寒论》、《金匮要略》在中医学课程中的地位及教材改革设想
http://www.100md.com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2000年第3期
     作者:宋忠峰 范仁忠

    单位:安徽中医学院临床医学一系,合肥 230038

    关键词:《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医学课程;教材改革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000331 中图分类号:R2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0-2219(2000)03-0055-03

    《伤寒论》、《金匮要略》二门课程属中医临床基础学科,在中医院校前期教学中居于重要地位,本文就《伤寒论》、《金匮要略》在中医学课程中的地位及教材改革设想谈谈看法。

    1 在中医学课程中的地位

    1.1 《伤寒论》、《金匮要略》具有坚实的奠基性和广泛的实用性 《伤寒论》、《金匮要略》千百年来被视为中医学经典之作,其内容宏丰,成就卓著,迄今仍为医家奉为圭臬。而中医院校要保持和发扬中医特色,把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尽快地传授给学生,其中重要的一环务必到经典著述中去研求,这已成为众多学者的共识。
, http://www.100md.com
    众所周知,《金匮要略》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著。《金匮要略》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为首篇,明确指出杂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脉象与症候,都是脏腑、经络病理变化的反映。且脏腑、经络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故脏腑病变往往反映到在外之经络,而人体感受外邪,每每循经络而入内,引起相应脏腑的病变。是书在“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篇逐一论及五脏中风、五脏中寒、肝着、脾约、肾着的诊治;“中风历节”病篇揭示中风病变有“在经”、“在络”、“入腑”、“入脏”之别;“水气”病篇提出心水、肝水、脾水、肺水、肾水之异。归根结底,即杂病辨证论治务须落实到脏腑、经络,开创了以脏腑辨治杂病理论的先河,而这一理论对后世内科及其他临床各科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宋元时期李东垣所创立的脾胃学说,张元素制定的“脏腑标本寒热虚实药式”,明代赵献可发挥的命门学说等,虽各自从不同角度来论治杂病,但无一不源于《金匮要略》的脏腑、经络学说,并以此为理论指导,进一步充实、完善,从而形成了系统的脏腑、经络辨证,成为中医证治体系的核心。

    再就《伤寒论》而言,《伤寒论》是一部理法方药俱备,着重诊治外感疾病的著述。它是张仲景在《内经》、《难经》及其他相关著作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证体会,总结了汉代以前的医学成就和劳动人民同外感疾病作斗争的丰富经验撰著而成。这可从该书序言中得到证实,作者在序文中明确指出: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等。这里所说的《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非《内经》篇章,而是汉代以前医经家和经方家的著作。可见《伤寒论》本身即具有广泛的实践性,是书撷萃、汇集《内经》和其他医家的学术思想,融汇了张仲景的医疗经验,把外感疾病中错综复杂的症候及其演化规律,加以总结,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其间,有机地揉合了《内经》、《难经》有关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则诸内容,运用汗、吐、下、和、温、清、消、补方法,创立了以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为纲领的六经证治体系,形成了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兼备,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的医学巨著。尽管后世医家对六经辨证的认识颇多争议,有经络、脏腑、气化、症候群、病理层次等不同见解,但六经辨证涵盖了外感病发生、发展变化的全过程则是肯定的。每一发病阶段都高度概括了病因病机等内容,且将主症、兼症、变症等层次分明地统一于六经为病之中。
, 百拇医药
    鉴于六经病证中既寓有腠理经络的病候,又含有脏腑气血的病证,往往涉及多个脏腑、经络的病理变化,所以六经辨证虽为阐述外感热病规律而创设,却具有普遍指导意义,为临床各科提供了辨证论治的一般规律。所谓“病变无常,不出六经之外”,“以六经钤百病,为确实之总诀”,即充分说明了“仲景之六经,为百病之法,不专为伤寒一科”而设,对内、外、妇、儿各科都具有指导价值。

    1.2 《伤寒论》、《金匮要略》作为中医院校必修课程的必要性 就《伤寒论》、《金匮要略》涉及面来看,几乎与《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方剂学》、《中药学》及临床多门课程均有藕连。据此,有人将其视为重复而多余的课程。我们不同意这种观点,如果将其肢解破碎,把相关内容充实到《中医诊断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就必然大大削弱该书的辨证论治思想及其科学价值。

    就桂枝汤而言,《方剂学》把桂枝汤列属解表剂,主要功效为发表散寒,解除肌表之邪。而综观《伤寒论》张仲景论述桂枝汤却通过调和营卫、畅通循环、和理脾胃、复建中气来实现四个方面的调节:即对体温的双向调节、对汗液的双向调节、对心率的双向调节、对胃肠功能的双向调节。不结合其具体条文,即很难表述该方上述特定功效。
, 百拇医药
    又如《金匮要略》确与《中医内科学》有着渊源关系,但《金匮要略》既有内科学方面的重要内容,还有外科学、妇科学相关篇章。实际上《金匮要略》各篇内容大多首尾相应,论述病证方药十分全面。以痉病为例,书中着重以颈项强直、口噤不开、角弓反张等主症的出现诊断为痉病,又根据不同的症状,以有汗、无汗分为柔痉或刚痉,以胸满,腹胀痛,便秘不下等确诊为里实成痉,从而将其列为柔痉、刚痉、里实成痉三型。并对柔痉施以调和营卫、滋养经脉的栝蒌桂枝汤;对刚痉投以发汗解表、生津舒经的葛根汤;对里实成痉则取通腑泻热、急下存阴之法,方拟大承气汤。这种条文组合排列即把确立病名、辨识证型、制定治则、处方用药融为一体,形成了完整系统的辨证论治体系。由是足见《内科学》全然代替不了《金匮要略》原著的学习,不学习《金匮要略》原著,就不利于系统地理解和掌握张仲景诊治杂病的基本精神、辨证方法、论治原则和运用方药的特点,尤不能拓宽临床思路,提高对疑难病证的综合分析和处理能力,亦不利于学生阅读古典医籍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实际上当今中医院校讲授的《伤寒论》、《金匮要略》,已远远超过了一两本书的概念。由于《伤寒论》、《金匮要略》创造性地确立了辨证论治体系和理法方药范例,历代医家无不视为珍宝,潜心探究,其竖越千余载,横涉诸国界,经久不衰,确属不容争辩的事实。就《伤寒论》而论,该书问世迄今,研究诠释的医家有据可考者即达500多位,国内现存有关典籍400余种,散见于笔记、刊物、丛书等多种资料中者更是不可胜数。从晋唐两宋研究《伤寒论》八大家,到明清两朝错简重订、维护旧论、辨证论治三大流派;从近代兼容诸家之长、中西汇通,到现代《伤寒论》文献、临床、实验研究的创立,众多医家,无不奉读此旷世巨著,得其旨,阐其微,全面地继承和发展了《伤寒论》的辨证论治体系和学术思想,成为伤寒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且时至今日国外研究仲景学说的医学家和学术团体更是日趋增多,日本尤为推崇备至。古方派元老奥田谦藏氏倡导“《伤寒论》作为东洋医学的祖典,实为治疗万病的规矩”。朝鲜、印度尼西亚、新加坡乃至西欧一些国家,其学习研究亦相继而起,足见《伤寒论》的研究应用已具有国际性。据此更清楚地看出目前讲授的《伤寒论》已大大发展和提高了东汉时期的原著,乃是一门历代医家不断充实和完善的结晶——伤寒学。所以作为肩负继承和发展祖国医学的本科大学生,务必全面系统地学习该课程。
, 百拇医药
    由上观之,目前尚没有任何课程可以替代《伤寒论》、《金匮要略》的学习,因此,在中医院校开设《伤寒论》、《金匮要略》是完全必要的,不但不能削弱,而且必须加强。尽管中医目前已有较细的分科,但作为辨证论治渊源和指导原则,《伤寒论》、《金匮要略》仍不失其继承和研究的科学价值,它既不同于《中医诊断学》、《方剂学》,也不同于《内科学》,而是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的桥梁学科,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换言之,《伤寒论》、《金匮要略》课程为临床各科的辨证论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在《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的基础上,将理、法、方、药联贯起来,与临床证治相结合,从而成为中医院校不可或缺的临床基础课程。

    2 教材改革的设想

    《伤寒论》、《金匮要略》教材应当按照教学层次进行编写,编写的形式、内容和要求,务必体现其不同的深难程度,切不可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专科生使用一本教材。下面着重就培养临床中医师为目标的《伤寒论》、《金匮要略》教材,提出一点编写思路。
, 百拇医药
    我们初步设想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伤寒论》、《金匮要略》,既可沿用现行的二门课程,也可拓展为不舍其宗又有全新时代内容的伤寒、金匮系列课程,或称仲景系列课程。

    2.1 按照现行课程设想 《伤寒论》可编写成上、下两篇。上篇为《伤寒六经证治》,下篇为《伤寒学》。上篇《伤寒六经证治》,其编排体例不取原文穿针引线,阐述说明,着重用现代语言详加表述,综合归纳,分类补充,使之成为系统化的六经证治系统。下篇《伤寒学》则按《伤寒论》宋版原文进行编排,但以六经病证为纲,方证为目,逐条进行释义、解析。力求观点明确,重点突出,深入浅出,条理清晰。《伤寒学》部分是以仲景原著作为中心内容的,换句话说,仲景原著即是《伤寒学》的最佳教材。因为中医理论是异常朴素的,唯其朴素、综合性很强,所以不能用“一、二、三、四”形式讲清楚,论与方、治与药亦不能截然划分,只能从夹叙夹议、论治方药并举的形式加以表述。

    《金匮要略》教材应该按病证为纲,因机证治为目形式编写,在不失其原书精神的前提下,可打乱原文顺序,使其更加系统化、条理化。其阐释论述务必理论联系实际,有所发挥,突出《金匮要略》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 百拇医药
    2.2 重新建构设想 分门别类,拓展一套开放的、与现代医学相贯通的《伤寒论》、《金匮要略》系列教材。可设《伤寒病因病机学》、《伤寒辨证学》、《伤寒治疗学》、《伤寒康复学》、《金匮内科学》、《金匮外科学》、《金匮妇科学》等。

    同时编写《伤寒、金匮现代研究》,广泛选载现代研究《伤寒论》、《金匮要略》的最新成果,藉以弘扬仲景学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视野,加强对《伤寒论》、《金匮要略》原著的理解,并为进一步开展科学研究及临床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

    并编写《伤寒论、金匮要略表解》,将《伤寒论》、《金匮要略》各种病证以表格形式显示,以利学生查阅、记忆和理解。

    总之,《伤寒论》、《金匮要略》的产生是时代发展的结果,经过作者的努力,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创新法、立新论,把中医学推向一个新的阶段,使之出现阶段性飞跃,形成划时代巨著。由于它具备了广泛的实践性,从而为祖国医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成为学者必读、医者必尊的典范,作为中医院校学生的必修课程是完全必要的。

    作者简介:宋忠峰(1945-),女,讲师。

    (2000-02-07收稿), 百拇医药


    参见:首页 > 中医药 > 理论书籍 > 中医经典著作 > 伤寒、金匮类 > 金匮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