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骨伤》 > 2000年第4期
编号:10218880
折顶尺侧回旋法治疗前臂下段“背对背”型双骨折
http://www.100md.com 《中国骨伤》 2000年第4期
     作者:冯文岭 刘风岭

    单位: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河北 石家庄 050051

    关键词:

    中国骨伤000440 前臂是上肢骨折的常见部位,可由直接暴力、间接暴力及扭转暴力所致。而尺桡骨下段双骨折多由于间接暴力与躯干的重力在下段交集,多造成骨折远端向背侧移位的所谓“背对背”型骨折,可伴有下尺桡关节分离。临床上,有时单纯采用常规的复位方法有一定困难。我们采用折顶尺侧回旋法整复,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1 临床资料

    本组共24例,男16例,女8例;年龄5~31岁;均为手掌触地,间接暴力所致。治疗前均经1~3次手法整复而失败。用折顶尺侧回旋法治疗,均恢复解剖或近似解剖复位。经1~3个月随访观察,未发生骨不愈合者,腕关节及前臂功能恢复良好。

    2 治疗方法

    准备前臂掌背侧石膏夹,长度以不影响肘关节及掌指关节活动为宜。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患肢外展,肘关节屈曲90°,前臂旋前。一般不需麻醉。术者分别握住患者拇指与食中指,助手环握上臂下段,对抗牵引2~3分钟。术者在牵引下变换牵引部位(即倒手),两拇指并列按住远折端背侧,余者握紧掌侧,将骨折远端用折顶力下压,加大畸形,尽量使两骨折端皮质互相靠近,然后向尺侧划弧360°回到原位。此手法应连贯完成,并适当减小牵引力,否则不易成功。用手法触摸,如仍有侧方移位者可矫正之,让患者活动手指进行舒筋调理,然后行前后石膏夹腕屈位固定,前臂置于中立位,若有下桡关节分离,前臂则置于旋后位。石膏固定4~6周。

    3 讨论

    3.1 受伤机制 前臂下段“背对背”型双骨折,多伴有远折端向桡侧移位,这是由于跌倒时,前臂旋前位手掌着地,向上传达的暴力与躯干向下的重力交集点偏离躯体中线,而且,由于尺侧集中作用于桡骨的桡侧。因此,复位时若利用回旋手法,须沿原暴力方向进行,即向尺侧旋转,若仍向桡侧旋转,相当于加重了原暴力损伤,使复位较困难。

    3.2 骨间膜的作用 骨间膜为一坚韧、致密的纤维组织,附着于桡、尺骨间嵴。骨间膜的纤维起自桡骨,斜向内下方止于尺骨,在桡骨的下1/3处无骨间膜附着。下段骨折后,由于骨间膜的作用,可致骨折远端向背侧、桡侧重叠移位。部分人可能存在认识上的错误,以为向桡侧移位者必定向桡侧旋转复位,造成骨间膜及旋前方肌牵拉过紧,使复位失败。而向尺侧回旋复位,可有效地防止骨间膜及肌肉的紧张,使复位较容易成功。

    3.3 肌腱的影响 向桡侧回旋整复,由于受到肱桡肌腱、外展拇长及伸拇短等肌腱的阻挡,尤其是当有肌腱嵌于骨折断端之间时,必须向尺侧回旋方能复位。

    3.4 骨膜的因素 前臂下段“背对背”型骨折移位后,背侧骨膜掀起,可不发生断裂,尤其在儿童骨折时更多见,此时,若单纯用折顶法复位,由于骨膜无弹性,给复位造成困难;若用折顶尺侧回旋法,可使骨膜掀起增大,从而使复位变的容易、省力。,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