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临床血液学杂志》 > 2000年第4期
编号:10219724
部分脾栓塞术治疗脾功能亢进30例报告
http://www.100md.com 《临床血液学杂志》 2000年第4期
     作者:接贵涛

    单位:接贵涛(山东省临沂市沂水中心医院内科山东临沂,276400)

    关键词:

    临床血液学杂志000413 应用部分脾栓塞术治疗脾功能亢进(以下简称脾亢)是近年来开展的一项新技术,有关脾亢患者应用部分脾栓塞术治疗后的临床疗效评价目前国内报道较少,现将我们自1996年1月~1998年10月,应用此项技术治疗的30例脾亢患者临床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本文30例患者中,男11例、女19例,年龄30~58(平均40)岁。均系肝炎后肝硬化、门脉高压、脾肿大并脾亢患者,经用部分脾栓塞术治疗成功的病例,其中术前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者20例,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者10例。诊断符合国内诊断标准。另设对照组25例,为我院1994年6月~1996年10月切脾治疗的脾亢患者,对照组患者年龄、病程、血常规和脾脏大小与脾栓塞组有可比性(P>0.05)。
, http://www.100md.com
    1.2 方法

    全部病例均于术前进行血常规、骨穿、血清免疫球蛋白检测及用彩色B超测量脾脏大小径线,术后复查上述各项结果,并与术前进行对照比较(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术后2年进行随访观察。插管方法选用5F脾导管,局麻下经右股动脉穿刺插入导管,在X线透视控制下将导管送入脾动脉,注入造影剂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以了解脾脏大小和血管分布,作为下一步判断栓塞范围的根据。然后将导管送入脾门处,将明胶海绵在无菌条件下煎成2 mm×2 mm大小颗粒混入600 g/L泛影葡胺20 ml中,并加入头孢哌酮2.0 g,透视下缓慢推注明胶海绵混合液,当见到造影剂消退迟缓时已达栓塞60%~70%〔2〕,然后行DSA检查、摄片,确定栓塞面积达到50%~70%后停止栓塞,拔管压迫股动脉止血后作局部加压包扎,术毕。术后卧床24 h,观察生命体征及腹痛情况。疗效评价按国内标准。

    2 结果
, http://www.100md.com
    2.1 外周血常规的变化

    全部病例脾栓塞术后半年外周血常规较术前均发生了显著改变。见表1。

    表1 30例脾亢患者术前与术后半年外周血常规的变化 ±s 项目

    术前

    术后

    T值

    P值

    血红蛋白/(g.L-1)

    63.00±13.62

, http://www.100md.com     123.00±13.14

    17.36

    <0.001

    白细胞/(×109.L-1)

    3.68±0.89

    8.82±2.45

    10.80

    <0.001

    血小板/(×109.L-1)

    52.37±18.64

    162.29±24.76
, http://www.100md.com
    19.43

    <0.001

    2.2 术前与术后血清免疫球蛋白结果比较

    从表2可见,脾亢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术后半年结果与术前比较无显著性变化(P>0.05)。

    表2 脾亢患者术前与术后半年血清免疫球蛋白变化 g.L-1±s 项目

    术前

    术后半年

    T值

    P值
, 百拇医药
    IgA

    1.98±0.36

    2.21±0.61

    0.619

    >0.05

    IgG

    13.62±1.80

    12.79±1.51

    1.117

    >0.05

    IgM

    1.19±0.23
, http://www.100md.com
    1.23±0.23

    0.443

    >0.05

    2.3 脾脏大小的变化

    应用彩色B超测量脾脏厚度及肋下长度,全部病例术前均有显著脾肿大,术后脾脏体积逐渐缩小,术后半年(形成皱缩脾)脾脏体积较术前显著缩小,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1),见表3。

    表3 术前与术后半年B超测量的脾脏大小 ±s 项目

    术前

    术后半年

    T值
, http://www.100md.com
    P值

    脾脏厚度/cm

    7.51±1.53

    4.99±1.00

    3.5392

    <0.01

    肋下长度/cm

    11.05±3.96

    3.60±1.08

    4.1939

    <0.01

    2.4 近期(术后半年)与远期(术后2年)疗效比较
, 百拇医药
    2.4.1 近期疗效:治疗组30例脾亢患者治愈26例占86.7%,好转2例(6.7%),无效2例(6.7%)。对照组25例脾亢患者治愈22例占88.0%,好转2例(8.0%),无效1例(4%)。比较两组的治愈率、好转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

    2.4.2 远期疗效:治疗组26例治愈患者追踪观察2年,其中3例复发,复发率为11.1%;对照组22例治愈患者追踪观察2年,其中复发2例,复发率为9.1%,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3 讨论

    脾脏是人体的重要储血器官,并具有吞噬和破坏血细胞的功能。脾亢时,脾脏的吞噬和破坏血细胞的作用增强,同时脾肿大时脾内血管过多,使大量血细胞在脾内滞留,导致外周血细胞减少。脾栓塞术后,梗塞区的脾组织发生广泛灶性梗死,最终将被纤维组织增生所代替,这种不可逆性的病理改变,削弱了脾脏的吞噬和破坏血细胞的能力,破坏了脾内血管,减少了血细胞的留滞,使外周血得到改善。本组观察结果表明:脾栓塞后,患者外周血常规发生了显著性改善(P<0.01),获得了预期的临床治疗效果。
, 百拇医药
    脾脏又是人体内的最大的淋巴器官,具有免疫功能,它能产生淋巴细胞,合成大量的抗体(特别是IgG抗体)。脾亢患者行脾切除术治疗时,临床上常出现“无脾状态”所引起的免疫功能下降和感染率升高的倾向。而本组观察结果表明,部分性脾栓塞术后,脾脏的免疫功能不受明显影响(P>0.05),这对于增强患者机体的免疫能力和预防感染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脾功能亢进患者临床上常同时伴有脾肿大,而脾栓塞后,梗塞脾早期发生的液化坏死改变及其后来的纤维组织增生、瘢痕挛缩过程,使脾脏的体积由肿大逐渐缩小,直至最后皱缩,半年后形成皱缩脾。脾脏的皱缩是临床应用脾栓塞术治疗脾亢成功的重要标志。因为,如果脾栓塞治疗后脾脏的体积不缩小或者暂时性缩小后又复发脾肿大,均说明临床栓塞治疗失败。此外,由于脾脏的皱缩使脾脏的血流量明显减少,导致门脉高压的改善,因为引起门脉高压的血流量有60%~70%来自脾动脉〔2〕

    总之,本组观察结果表明:部分脾栓塞术后脾脏的体积显著缩小,外周血常规恢复正常,门脉高压改善,而且还保留了脾脏的免疫功能和预防感染的能力,避免了手术切脾术后的“无脾状态”引起的免疫功能下降、感染率增高的危险,减少了手术切脾术后并发症,且使不能耐受脾切除的患者得以治疗,与切脾组相比较其近期、远期疗效及复发率均无显著性差异(均为P>0.05),本治疗方法较手术切脾具有简便、安全、效果显著、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收稿 1999-05-04 修回 2000-03-07),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