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 2000年第4期
编号:10227858
婴儿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致颅内出血22例
http://www.100md.com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0年第4期
     作者:徐东燕

    单位:徐东燕(浙江省淳安县第一人民医院 淳安 311700)

    关键词: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000435 婴儿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是指生后2周~6个月婴儿因维生素K依赖因子缺乏而致出血,常早期发生颅内出血,后遗症多,病死率高。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早期诊断,早期合理治疗至关重要。我院自1992年~1999年共收治22例,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22例中男18例,女4例,足月儿20例,早产儿2例,年龄1~2个月21例,3个月1例。单纯母乳喂养19例,混合喂养3例,均未添加任何辅食。发病2天就诊17例,>2天5例。发热13例,面色苍白22例,抽搐20例,呕吐、昏迷各12例,嗜睡16例。前囱饱满22例,肌张力增高18例,凝视13例,颈部抵抗6例,瞳孔不等及呼吸不整5例。血红蛋白36~60g/L15例,61~80g/L7例,白细胞计数升高19例,正常3例,凝血时间延长12例,全部患儿血小板正常,凝血酶原时间均延长,出血时间正常。头颅CT检查8例,均示颅内出血,其中蛛网膜下腔出血6例,硬膜下出血3例,脑室出血1例。

    2 治疗方法和结果

    入院后即予吸氧,维生素K110mg加入10%葡萄糖溶液中静脉滴注3天,输新鲜血1~3次,甘露醇脱水,鲁米那镇静治疗。治愈12例,好转3例,自动出院5例,死亡2例。6例随访结果:均呈不同程度脑室扩大,其中肢体瘫痪2例,癫痫2例。

    3 讨 论

    维生素K缺乏之所以导致出血,是由于凝血因子Ⅱ、Ⅶ、Ⅸ、Ⅹ都需经过羧化过程,它们的谷氨酸残基需羧化为r-羧基谷氨酸,具有更多的Ca2+结合点,才具有凝血的生物活性,而这一羧化过程需要一种依赖于维生素K的羧化酶参加,缺乏维生素K,上述4种凝血因子只是无功能的蛋白质,不能参与凝血过程,而导致容易出血。维生素K缺乏导致颅内出血可能与小婴儿脑发育迅速,血管及周围组织改变较快有关。

    本组发病年龄多集中在生后1~2个月,单纯母乳喂养占86%,这与婴儿出血时血中维生素K水平较低,肝内储存量亦低,而人乳中维生素K含量很少(15μg/L),远低于牛奶中含量(60μg/L)有关。

    本组病例中临床表现以面色苍白最为常见,其次为抽搐、呕吐、精神改变,体征以颅内高压表现为主,前囱饱满最常见,其次为肌张力增高、凝视。全部患儿血红蛋白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故对出现突发性高颅压征象,同时伴有急速进展的贫血和全身出血倾向的小婴儿,特别是出生1~2月的婴儿,首先考虑维生素K缺乏症,及时做凝血酶原时间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降低病死率,减少后遗症。

    本病一经确诊,应立即静脉注射维生素K1并输新鲜同型血,以补充凝血因子和纠正贫血,同时降低颅压、止惊等对症处理。

    为预防本病的发生,应对所有新生儿生后常规肌注维生素K11mg,可起一定预防作用。

    收稿日期:1999-12-23,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