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脏杂志》 > 2000年第4期
编号:10229082
冠心病患者经皮激光心肌打孔术前后心绞痛变化的观察
http://www.100md.com 《心脏杂志》 2000年第4期
     作者:高月琴 谈维洁 魏璇 卢才义 王文清 张红

    单位:空军总医院心内科,北京 100036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激光心肌打孔血运重建术;指尖脉搏图

    心脏杂志000436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3271(2000)04-0321-01

    激光心肌打孔血运重建术(PMR)是利用激光在需要打孔的心室壁(心壁的分区方法为前壁、侧壁、后壁、下壁、隔面和心尖部)从心内膜向心肌层打出3~6 mm深,直径1~2 mm,间隔1~2 cm的小孔。通过这些小孔直接为心肌供血,同时数周内刺激小孔周围的毛细血管增生,由这些新生血管与冠脉血管间直接交通形成循环作用[1~3]。我院自1998-06~1999-07,对15例严重反复发作心绞痛患者行PMR,为了观察其疗效,进行了术前、术后心绞痛变化的观察,并与指尖脉搏图、心电图对比。
, http://www.100md.com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纳入标准:①临床确诊冠心病心绞痛;②药物治疗无效;③左室射血分数≥50%;④6个月内无心梗病史;⑤冠脉造影为多支近远端弥漫性病变;⑥指尖脉搏图,心电图,活动平板试验检查有心肌缺血证据;⑦超声心动图检查无室壁瘤,室壁各节段最大舒张厚度在8 mm以上;⑧不适宜或不愿意接受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或球囊扩张术的病例。男14例,女1例,年龄48~71(56±9)岁,病史2~30年,双支冠脉血管病变6例,三支冠脉血管病变9例(15例中含陈旧性心梗9例),呈弥慢性病变,心肌打孔数9~30个(15±9个)。

    1.2 观察内容与指标 诱发原因包括活动强度,精神状态,神经功能,寒冷和饭后刺激等。指尖脉搏图检查,观察治疗前后波幅的变化,检查次数共5次(术前2次术后3次),每隔6 d 1次,应用德国SM-31型心律失常仪,脉搏传感器接至该仪器专用插孔,被测者取坐位,手与心脏保持在同一水平,测出右手食指血管搏动情况,记录指尖脉搏图。治疗前后分别作心电图,观察心电变化与运动耐量的变化。术后随访有无心绞痛再发和术后并发症。
, 百拇医药
    2 结果 术前物理因素诱发心绞痛的频数,患者术前不同程度的刺激诱发心绞痛的频数分别为:①轻度体力活动(散步,慢速骑车)诱发心前区呈压榨性疼痛10例,10~20次/d,持续时间10~20 min;②精神因素(紧张,兴奋,生气)诱发胸闷,弊气3例,3~5次/d,持续时间5~10 min;③寒冷、饭后刺激诱发心前区闷痛2例,2~3次/d,持续时间8 min。PMR术后上述诱因观察15~30 d心绞痛消失8例,7例心绞痛得到明显改善。10次/d以上减为1~2次/d,持续时间10 min变为1~2 min。治疗后随访观察1年以上,证实原诱发因素不能诱发心绞痛再发8例,7例心前区疼痛得到明显缓解。激光治疗过程中患者均无任何不适感,未发生心脏穿孔或心包填塞,主动脉瓣或二尖瓣反流,恶性心律失常和栓塞等并发症。指尖脉搏图,治疗后(2.31±0.48 mm)普遍高于治疗前(1.14±0.29 mm,P<0.01)。心电图检查治疗前正常1例,异常14例(ST-T异常),术后正常6例,异常9例(ST-T异常)。

    3 讨论 心绞痛的观察可反映心脏左室一个、多个心壁或者整个左心室壁心肌缺血、缺氧而引发的心前区不同程度和特点的疼痛。最为常见的是劳力性心绞痛。本组资料表明,PMR术后原缺血的心脏能够获得病变血管以外的足够的替代性的血液供应,就可以避免发生心肌缺血,使心绞痛缓解或消失,局部灌注程度明显改善。而在指尖脉搏图表现波幅增高,反之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严重的心绞痛发作,血流量减少,流速减慢,波幅下降,治疗前后对比,具有明显差异。
, http://www.100md.com
    临床观察PMR的疗效,常是通过心脏超声和心肌核素断层扫描及心室晚电位等指标,但由于技术设备,专业人员以及费用昂贵等因素限制,目前难以普遍开展。而心绞痛症状的观察,则可较为客观地,正确地反映心肌缺血及冠脉的血流状态,可作为PMR术后观察疗效的一种辅助指标,对评价PMR后的近远期疗效,有积极的参考价值及指导意义,且PMR前后胸痛症状的变化与治疗前后的指尖脉搏图、心电图具有相关性。

    参考文献:

    [1] Palazzo RS,Bamer HB. Surgery for ischemic heart disease[J]. Curr Opin Cardiol,1994,9:216.

    [2] Corcos T,Zimarino M,Tamburino G,et al. Role of the different percutaneous revascularization techniques in single and multivessel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 Cardiologia,1993,38(suppl I):383.

    [3] Fishman RHB. Coronary stents:open choices for closed arteries[J]. Lancet,1996,48:258.

    (收稿 1999-07-21 修回 1999-12-30),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