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湖北中医杂志》 > 2000年第4期
编号:10231692
理中汤加味配合穴位贴敷治疗胃痛
http://www.100md.com 《湖北中医杂志》 2000年第4期
     作者:李世云 李道宽 刘昀

    单位:河南省驻马店地区中医医院 463000

    关键词:胃脘痛;中医药疗法;理中汤加味;穴位敷贴

    湖北中医杂志000449 笔者自1995年以来,运用理中汤加味配合穴位贴敷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60例,疗效明显优于单用药物治疗者。现小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6月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以下简称《标准》),选择脾胃虚寒证患者90例做为观察对象。

    临床表现:胃痛绵绵,空腹为甚,得食则缓,喜热喜按,泛吐清水,神疲乏力,手足不温,大便多溏,舌淡脉沉细。

    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中,男34例,女26例;年龄26~69岁,平均43.6岁;病程6个月~12年,平均2.1年。对照组30例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30~66岁,平均41.9岁;病程4个月~10年;平均1.8年。两组一般资料基本相同,具有可比性。
, 百拇医药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1)内服理中汤加味方:白术、干姜各10g,炙甘草6g,党参、黄芪、茯苓各15g。随症加减:时常泛吐酸水者,加煅瓦楞、乌贼骨;大便溏泄者,加炒山药、炒扁豆;疼痛较重者,加玄胡、白芍。1剂/d,水煎2次取汁450ml,分3次温服。连服15剂为1个疗程,3~4个疗程后停药观察。

    (2)贴祛寒膏:将肉桂、胡椒各15g,干姜、细辛、玄胡各10g。共研细末,装瓶备用。临用时取药末3g/穴,用陈醋适量调膏,分别贴于中脘、神阙、足三里穴。胶布固定,24小时后去药。5天贴1次,疗程与内服药相同。

    2.2 对照组

    内服黄芪建中汤,疗程同治疗组。

    3 治疗结果
, 百拇医药
    3.1 疗效标准

    依据《标准》评定疗效。治愈:胃痛及其他症状消失,X线钡餐检查或胃镜检查正常;好转:胃痛缓解,发作次数减少,其他症状减轻,X线钡餐检查或胃镜检查有好转;未愈:症状无改善,X线钡餐检查或胃镜检查无变化。

    3.2 结果

    治疗组:治愈11例,好转44例,未愈5例,总有效率为91.66%;对照组:治愈5例,好转19例,未愈6例,总有效率为80%。两组间比较,疗效差异显著(P<0.01),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4 典型病例

    王某,女,53岁,1996年11月6日初诊。患胃痛6年余,每因受寒或劳累后发作。经中西药治疗,疼痛虽可缓解,但时有复发。3天前因受凉引发胃痛。刻诊:胃痛绵绵,时有胀闷,按之痛减,身困乏力,大便溏泄,2次/d。舌质淡胖,苔薄白,脉沉细。胃镜检查示:慢性萎缩性胃炎合浅表性胃炎。病因中阳虚衰,外寒侵袭,致胃失和降,不荣则痛,遂用理中汤加味方加山药30g,扁豆15g。5剂;外用祛寒膏贴于中脘、神阙、足三里穴。复诊:胃痛胀闷减轻,精神较前振作,大便成形。上方减山药、扁豆;祛寒膏仍如法贴敷。共治疗3个疗程,诸症消失而告愈。半年后胃镜复查提示:慢性浅表性胃炎。随访1年未再发。
, http://www.100md.com
    5 讨论

    脾胃虚寒型胃痛多因素体脾胃虚弱,或劳倦内伤,或久病不愈,或过服寒凉及攻伐之品而损伤中焦脾胃,以致中寒内生,纳运功能失常,继而出现胃痛、乏力、怕冷诸症。究其因,以虚、寒二字为本。笔者针对病机,治拟温中益气、散寒止痛之法。内服理中汤加味方中,干姜温中散寒,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健脾益气;外贴祛寒膏中,肉桂、胡椒、细辛祛寒止痛。诸药合用,共奏温中益气、健脾和胃、祛寒止痛之功。

    清.徐灵胎云:“外治可补内服汤药之不足”。今用祛寒膏贴于中脘、神阙、足三里等穴,有益气健脾、和胃止痛之功效。内服中药,外贴俞穴,具双重治疗作用,故疗效倍增。

    收稿日期:1999-10-25,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