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广西预防医学》 > 2000年第4期
编号:10235734
1990~1999年全州县伤寒流行病学分析
http://www.100md.com 《广西预防医学》 2000年第4期
     作者:赵玉林 邓群 房天喜

    单位:全州县卫生防疫站,541500

    关键词:

    广西预防医学000418

    中图分类号:R516.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58X(2000)04-0236-03

    伤寒是我县主要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之一,近10年来发病率一直居高不下,排在我县法定传染病之前3位。为探讨伤寒在我县的流行规律,以便制订更有效的防治措施和对策,现将我县1990~1999年伤寒的流行情况分析如下。

    1 资料来源

    疫情资料来源于县防疫站疫情档案中法定报告传染病登记、法定传染病报表和个案、暴发疫情调查资料以及实验室资料。
, 百拇医药
    2 流行概况

    2.1 流行强度 1990~1999年我县伤寒累计报告伤寒发病4500例,年平均发病率59.21/10万,死亡2例,病死率0.04%。发病率最高的是1995年78.16/10万,最低是1997年31.84/10万,1994、1995年发病率较高,分别为77.76/10万和78.16/10万,1996、1997年明显下降,1999年(59.87/10万)有所回升。1990~1999年我县伤寒总发病率呈高发、下降和回升趋势。

    2.2 地区分布 全县各乡(镇)均有病例报告,发病率较高的乡(镇)是绍水镇、永岁乡、才湾镇、城郊乡、凤凰乡和安和乡,年平均发病率达150~500/10万,发病率较低的乡(镇)是大西江镇、两河乡发病率为6~20/10万。农村发病率高于城镇,铁路沿线、国道322线所经乡(镇)的发病率高于其它乡(镇)。1996年以来由于流动人口增加等原因,各乡(镇)发病率的顺位有所变化,除城郊、全州镇、绍水等县城周围乡(镇)继续保持高发外,东山、白宝等少数民族山区乡疫情也有加重倾向。
, 百拇医药
    2.3 时间分布 全年各月均有发病,但有明显的夏秋季高峰,每年1月、2月、3月和12月份发病最低,4月份逐渐升高,高峰集中在4~10月份,少见两个波峰,高峰期病例约占全年病例数的79.22%(3565/4500)。

    2.4 人群分布 10年间4500例病例中,男性发病2709例,女性发病1791例,男、女之比为1.5:1;病例主要集中在15~40岁年龄段,占总数的70.35%(3166/4500),其中30岁组最高,为18.10%(815/4500)。(3)职业以农民为主(64.91%,2921/4500),其次为学生(25.15%,1132/4500),再次为工人(4.56%,205/4500)。近年来学生发病比例有所上升,农民相对下降,如1999年农民为53.63%,学生为34.50%。

    2.5 临床特点 对2100例伤寒病例统计,临床特点主要以轻型化和不典型化为主。以伤寒的几大主症而言,高烧稽留热者仅占20.5%,全身中毒症状较轻,相对缓脉,玫瑰疹等典型症状少见。主要表现为长期低中热,占79.5%、畏寒89.2%、头痛83.5%、腹痛63.7%,肝肿大15.6%,脾肿大10.3%。
, 百拇医药
    2.6 暴发流行特征 近10年,我县时有伤寒暴发流行发生,较大的暴发流行是造成我县高发病年、高发病率的重要因素。每年暴发疫情的病例数占全县总病例数的25.55~63.48%。1990~1993年9起伤寒暴发主要系生活接触传播,而近年13起伤寒暴发(农村村屯8起,学校5起)则系井水污染所致(见表1)。暴发疫情发生后,由于病人治疗和疫区处理的不彻底,造成传染源的大量积累,引起恶性循环,是我县近年来伤寒发病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

    表1 1990~1999年全州县部分伤寒暴发流行情况 年份

    乡(镇)

    发病数

    占全县当年总病例数(%)

    主要传播途径

    1990
, http://www.100md.com
    凤凰、白宝

    299

    63.48

    生活接触

    1991

    安和

    185

    39.70

    生活接触

    1992

    白宝、安和

    162

    27.78
, 百拇医药
    生活接触

    1993

    石塘、凤凰

    170

    34.14

    生活接触

    1994

    才湾、绍水、东山

    151

    25.55

    水型

    1995

    绍水、凤凰
, http://www.100md.com
    207

    34.85

    水型

    1999

    全州镇、永岁乡

    229

    50.32

    水型

    2.7 带菌调查 我县人群带菌状况比较严重,1995~1999年对全县255名食品从业人员进行粪检,检出伤寒带菌就达3.22%。1995年在我县绍水镇疫区对有伤寒病史者(病后半年以上)、疑似伤寒者及密切接触者共453例进行粪检,检出率分别为3.50%、2.10%、0.82%。

    3 病原学特征
, http://www.100md.com
    3.1 菌型 我县菌型以伤寒杆菌为主,鲜见副伤寒,从病人带菌者所分离的19株菌中,除1株为甲型副伤寒外,其余均为伤寒杆菌。

    3.2 耐药性测定对15株伤寒杆菌作耐药性测定(K-B法),结果显示:氨苄青霉素耐药性最高(62.5%),次为红霉素(43.5%)和链霉素(41.3%)。氟哌酸、复方新诺明和氯霉素仍是我县伤寒治疗的首选药物。

    4 讨论

    分析我县10年伤寒流行主要有以下特点:(1)伤寒的发病率持续高发,10年间发病最高年份为1995年,达78.16/10万,1997年最低,为31.84/10万,年均为59.21/10万,高于同期广西5倍。(2)地区分布呈不均衡状态,铁路沿线所在地乡(镇)高于非铁路沿线所在地乡(镇),发病主要集中在县城、绍水、永岁、才湾、凤凰等交通要道乡(镇),年均发病率高达100~500/10万。但最近两年流行区域有所变动,发病有向经济较差的贫困山区乡(镇)加重的倾向。(3)我县伤寒流行高峰主要集中在夏秋季,少见两个波峰。(4)发病人群男性显著高于女性(P<0.01)。职业分布仍以农民为主,但近两年学生的比例有所增加。(5)水型暴发的比例有增加的趋势。(6)药敏结果显示氟哌酸、复方新诺明和氯霉素仍是我县伤寒病治疗的首选药物。据分析造成我县多年来伤寒持续高发的主要原因有:(1)到1999年农村人口49.31%仍使用以表浅井水作为饮用水源的压把井,而64所初高中学校除县城全州高中、二中等5所学校饮用水源为市政自来水外,其它学校均为自备未经消毒的机井水,且20%的水源建在农田、水沟或厕所周围,因此一旦有伤寒病人发生极易造成水源污染导致水型暴发发生,1995年以来我县发生的13起暴发疫情均为水型传播,其中农村9起,学校4起;(2)多数农村、城镇粪便没有做到无害化处理,根据县爱委会提供的材料,到1999年全县农村仅有43.9%农户进行了不同方式的改厕,而70%学校公厕没有建立三级化粪池,因此未经处理的粪便对水源及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3)传染源管理不严,导致传染源数量与日俱增。表现在住院率低(29.2%),住院不及时(57.1%病后1周才入院),疗程不够(48.1%住院时间1周以内),由此导致大量伤寒带菌者存在城乡各地,这也是我县伤寒连年发生的根本原因;(4)疫情报告不及时,疫点处理不彻底,遗留后患;(5)广大农村和学校学生还普遍存在饮生水,饭前便后不洗手等不良卫生习惯。
, http://www.100md.com
    伤寒副伤寒已成为我县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有效扼制住我县伤寒回升势头已刻不容缓。当前由于财力困难等因素在近期内难以彻底完成农村改水、改厕的情况下,建议:(1)加强对现症病人管理,采取强制性措施不断提高其住院及时率、全程率和隔离率,以最大限度的减少患者对周围人群的危害和对环境的污染,并防止形成慢性带菌者;(2)加强疫情报告,及时彻底处理好散在疫点和暴发疫点,防止大的暴发流行发生;(3)切实加强以学校为中心的饮水、饮食和厕所环境“三大卫生”的检查、监督监测力度,确保重点高危地区安全;(4)大力开展健康教育,提高广大群众和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5)开展监测,准确、及时掌握菌型及其耐药性的动态变化;(6)在伤寒流行区继续推广伤寒Vi疫苗,不断巩固初步形成的免疫屏障;(7)清查和消除各类带菌者。早在80年代河北省通过采取消除带菌者为主的手段,取得了显著控制效果[1],我县同样也可借鉴这一经验,重点对近3年均有伤寒流行的老疫区人群(包括既往病人,病家成员)和饮食从业人员等进行粪检筛查,对检出的带菌者进行治疗。

    作者简介:赵玉林(1961-),男,广西全州县人,主管医师,主要从事卫生防疫工作。

    参考文献

    1,马洪生,张志坤,卫德安.河北省伤寒防制对策及带菌者消除效果的评价[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2,13(特刊8号):110

    2000-04-10收稿,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