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 2000年第4期
编号:10241470
躯体部腺样囊性癌一例
http://www.100md.com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2000年第4期
     作者:陈力 孙保锦 房彤 李立军

    单位:北京铁路总医院放射治疗科 100038

    关键词: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000422 腺样囊性癌是头颈部涎腺组织常见的肿瘤,笔者在查阅 1980─1999年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BMdisc)时,未见躯体部出现腺样囊性癌的报道,现将本院收治的1例报道如下。

    患者男,48岁, 4年前于左腰部表皮出现1个2?cm×2?cm×3?cm大小肿物,无红肿及压痛,于本院门诊行局部手术切除,但未做病理检查。 1999年底患者发现该手术瘢痕处又长出一相同大小肿物,有触痛,色红,再次在本院门诊手术切除。病理组织学检查显示:腺样囊性癌,切缘不净,伴有血管内瘤栓。术后10? d入院给予该部位扩大切除,病理检查显示:腺样囊性癌残存于皮下组织中,呈片状分布,切缘净,未发现有转移淋巴结。术后0.5个月,患者开始接受放射治疗,采用前后切线野,包及全部瘢痕及其周围5?cm皮肤组织范围。为提高表面剂量,照射野上覆盖1?cm厚填充物。先以6?MV X射线照射,常规分割,照射剂量DT40?Gy,分20次完成后,加用快中子照射DT800?cGy,分6次完成。放射治疗结束后患者皮肤反应Ⅱ度。

    讨论:腺样囊性癌是一种起自粘膜小涎腺和大涎腺的肿瘤。光学显微镜下发现该肿瘤细胞是由小涎腺的肌上皮细胞和腺上皮细胞混合而成,由小而一致的基底细胞形成小管、小囊或致密的团块,在团块中有嗜酸性玻璃样或嗜酸性粘液样物质充填的假囊腔,好似筛样或网状结构,这是诊断该肿瘤的重要特征。文献报告,88%的头颈部小涎腺肿瘤为恶性,其中35%为腺样囊性癌。1997年OSBORN总结所有上呼吸道的良恶性肿瘤发现,其中32.5%为腺样囊性癌,男女之比为1.0∶1.3,发病年龄大多在40~70岁。由于腰部表皮无涎腺组织,故发生该病较为罕见。

    该病生长缓慢,具有侵犯性,常沿神经周围的淋巴管蔓延,也与血管关系密切,常形成瘤栓经血管转移。手术切除后经常一再复发, 15%有淋巴结转移,4%可发生肺、骨、肝脏等远处器官转移。3、5、10及15年生存率分别为76.3%、64.4%、36.7%、14.3%。目前认为,在多数腺样囊性癌中,综合治疗是获得延长肿瘤控制所必须的,广泛的外科切除是综合治疗的关键。外科切缘阳性的患者,辅以术后放射治疗,能够延迟局部复发,提高生存质量。对于头颈部发生的腺样囊性癌,由于受到周围器官的限制,手术切除范围常常不能过大。本例患者病变发生于腰背部表皮,周围无重要脏器,故获得了完整切除,并接受放射治疗64?Gy。目前该患者已生存6个月,现仍在随访之中。

    有关腺样囊性癌的基础研究文献报道较多,Kim等报道腺样囊性癌增殖细胞核抗原指数可预测远地转移;史宏男等发现nm23表达与临床分期有关,且在肺转移的过程中起到抑制转移的作用;Shintani等发现C-erbB2和C-erbB3的过度表达与肿瘤的分化和侵袭有关;Papadaki等研究表明p53突变发生在肿瘤侵袭的晚期。以上生物学指标可能是将来判断该肿瘤转移和预后的重要预测因子。

    收稿日期:2000-04-04,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