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理论 > 临床医学 > 急诊医学 > 2000年 > 4期
编号:10250967
加强质量管理和队伍建设 发展基层急诊医学——从绍兴市急诊医学现状看发展基层急诊医学对策
http://www.100md.com 《急诊医学》
     作者:许蟠熊

    单位:许蟠熊(312000 绍兴,浙江省绍兴市第二医院)

    关键词:

    急诊医学000449

    为提高我省急诊医学的整体水平,十年前省卫生厅曾制订下发了《浙江省急诊医学发展规划》,要求我省急诊医疗事业应随着城乡经济的发展而同步发展,力求在急诊观察床数、抢救床数、医务人员数及急诊抢救医疗仪器的配置上与人民群众的急诊医疗需要相适应。经过十年努力,这些目标已在全省逐步地得到实现。绍兴市的急诊医学发展情况也已如此,特别是1994年6月绍兴市和各县(市)120急救中心陆续开通以来,全市急救网络初步形成。最近,通过对全市24所县以上医院急诊科状况调查表明:本市各级医院急诊科建设都有长足的发展,大部分医院急诊科已从门诊部急诊室独立出来,单列组建,在硬件投入方面,各县(市)急救中心和部分专科医院急诊科的医疗设备也从原来仅有氧气瓶、吸引器等简陋设备到配置了洗胃机、呼吸机、心电监护仪、除颤仪、中心供氧、中心吸引等。急诊观察床达250张,急诊队伍初具规模,全市医院急诊固定人员316名,其中医生136名,护士180名,高级职称15名,中级职称86名,并通过经常性外出进修、三基训练等,这支急诊队伍已显露出较强的技术优势。近几年来,各急救中心又相继开通了急诊绿色通道,使危重病人得到及时、快捷、有效的诊治和抢救。据不完全统计,从1994年6月以来,该市急救中心和所属县(市)各急救中心共处理急诊危重病人43万人次,其中出车19710次,运送病人20682人次,先后成功参与了一些重大工伤、交通、食物中毒等突发性事故的医疗救护236次,抢救成功率达94%,得到社会广泛赞誉与肯定。充分显示了全市各医院急诊人员素质是好的,急诊队伍是一支拉得出、打得响的队伍。
, http://www.100md.com
    但从去年全市医疗质量检查和本次各医院急诊科情况调查表明:全市医院急诊科建设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与社会、群众的急救医疗需求还有一定距离。对17所综合性医院和6所专科医院的急诊医疗质量进行检查,总分70分,平均得分为60.86分,得分率86.9%,与其余11项医疗质量检查内容相比,得分率仅高于院内感染一项。具体表现为:一些医院急诊意识淡化,急诊不急的现象时有发生;急诊队伍不稳,专业人才缺乏,一些急诊人员没有经过急诊培训,必要的常规操作与仪器不熟练、不规范;急诊设施不足或设备陈旧;急诊质量管理缺乏科学、完善制度和行之有效的质量监控机制;急诊科研进展缓慢,缺乏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这些都表明,加强医院急诊建设,特别是内涵建设已成为医院管理的当务之急。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口老龄化的到来,疾病谱的改变,各种突发性交通、工伤等事故的不断发生,都对我们的急诊科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综观本市24所县以上医院近3年门诊量一直徘徊在360万人次左右,但急诊量却逐年上升,1995年为27万人次,去年达30万人次。因此,及时、迅速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急救服务,是保障家庭和社会稳定的关键一环。在此,就加强基层医院今后急诊科建设谈几点建议。
, 百拇医药
    1 各级领导必须真正重视急诊工作

    急诊质量是反映一所医院的管理水平和医疗技术的重要标志,急救工作不仅关系到人民生命的安危,而且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我们不能满足于目前的一般急诊工作的现状,应对急诊医学的地位、作用及发展远景有一个新的认识。各地对急救中心的组织领导和急救医疗事业的建设,应当纳入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的议事日程。各地急救中心既是医院的“窗口”,也是现代化城市急诊网络的核心,重视和加强对急救中心建设的投入,不断完善基础建设,更新医疗设备,使其布局合理,配套功能齐全,不仅是急救中心完成急救任务的基础条件,也是落实“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的重要举措。各级医院急诊科建设也应根据本院病种特点,配备先进的仪器、设备,选派急救经验丰富、责任心强、思路敏捷、身体健康的医务人员充实到急诊第一线。经过几年努力,使各地急救网络布局合理、急救机构健全有力、急诊队伍技术精湛、急诊设施完善配套,使之适应社会发展和人们对急救医疗的需求,担负起繁重的急救任务。

    2 稳定急诊队伍
, 百拇医药
    目前大约有一半以上基层医院急诊科人员不固定,有些医院急诊科主任也由门诊部主任或内、外科主任兼任,这对提高急诊质量是十分不利的。今后各急救中心人员应原则上固定,其余医院急诊人员可采用“动态定编”的方法,始终使急诊科保持合理的人员配置和充足的技术力量。所谓的动态定编,就是根据医院急诊服务半径的长短、急诊任务量的多少,采取固定与动态轮转人员相结合的办法,以保证急诊科专业人员的相对充足。

    急诊工作具有繁、苦、累、责任重的特点,为了鼓励急诊人员安心急诊工作,各医院在奖金分配、职称晋升等待遇上,向急诊人员应有一定的倾斜。

    3 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急诊人才

    培养和造就技术过硬、作风优良、反应迅速的高素质急诊人员,是保证和提高急诊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前提和保证。根据基层急诊队伍现状,必须广拓急诊培训途径,区分层次类别,加大培训力度。应围绕着“急诊、急救”这个重点,进行急救理论和相关技术的专门训练。在培训途径和形式上,坚持外出进修与在职培训相结合,参加学术交流与请院内专家讲课并举,把重点放在岗位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上。在培训内容上,一是进行急诊专业思想医德医风教育,使之树立稳固的专业思想及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二是强化心理训练,以培养医护人员的快速反应能力、敏锐的观察力、正确的判断力以及临急不乱、有条不紊的应急能力;三是进行急诊理论和急诊技能训练,着力加强心肺脑复苏、重要脏器功能衰竭和各种急性中毒及危重症患者的监护、各种急救器材的正确运用等内容的严格培训,以具备临床快速诊断能力和娴熟的操作技能。
, 百拇医药
    4 强化管理职能,增强对急诊质量监控力度

    1)要建立和健全各项急诊制度,使急诊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如《医院急诊工作管理条例》、《急诊科工作制度》、《危重病人监护制度》、《首诊负责制》、《急诊质量考评制度》等,这是培养急诊人员严肃态度、严谨作风、严格纪律、良好医风的前提条件。

    2)在急诊力量的调配上,坚持合理的分工与配合,一部分力量负责院内应诊和留观病人的救治,一部分力量负责院外接诊和院前急救。

    3)实行科主任、高年资医师跟班制或二线值班制,指导值班人员迅速、准确地接诊和抢救患者,同时根据急诊患者的多少、工作繁忙程度,及时合理调整急诊技术力量,以保证和满足急救工作需要。

    4)根据《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的标准和要求,制定各种急性中毒、创伤和心脑肺肾功能衰竭等抢救预案,按标准化、程序化实施急诊和急救工作。

    5)加强与急诊相关科室的协调,发挥多学科优势。急诊危重伤病员往往伴有多脏器损伤、衰竭,只有多学科协同抢救,才能提高抢救成功率。任何一个环节发生梗阻,都有可能延缓时机,影响急救质量。

    (收稿:1999-11-05),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