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 2000年第4期
编号:10252390
特发性结肠炎的中医药综合治疗法
http://www.100md.com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0年第4期
     作者:夏树

    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北京100078

    关键词:特发性结肠炎;综合治疗;灌肠;清热燥湿;活血祛瘀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000429 中图分类号:R259.462

    特发性结肠炎是消化道的常见病,除称为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外,尚有原发性溃疡性结肠炎、慢性远端溃病性结肠炎、血栓性溃疡性结肠炎等病名。国外又称“溃疡性大肠炎”或“特发性大肠炎”,目前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命名为特发性结肠炎。主要症状有腹泻、脓血便、腹痛及里急后重,因常反复发作,逐年加重,缠绵难愈,甚觉棘手,尚乏良策。通过多年临床摸索,采用中医药多种方法的综合治疗,临床效果满意。

    1 基本情况

, 百拇医药     1.1 基本资料

    特发性结肠炎于1875年由Wilks及Moxon首先描述,1920年被医学界所公认,1956年我国文士域等首先报告国内病例。此病在欧美比较常见,且病势严重,死亡率高。据资料记载,各国10万人口中的发病率依次为:英国79.9,美国(白人)42.0,新西兰41.3,瑞士17.5,法国11.0,德国10.9,西班牙6.4,澳大利亚5.6,日本3.0。国内发病较国外低,但近年来,由于生活习惯、饮食结构的改变,卫生知识的普及和医务人员对本病的认识不断提高,诊断手段不断改善,纤维结肠镜的临床应用等,发现本病发病率有增高的趋势。据国内报道,1980~1984年报告的病例比1975~1979年高达8倍。因此已引起医学界的普遍重视。该病的症状国内相对欧美国家较轻,国外女性发病率较高,男女患者之比为1∶1.3~1∶1.5,国内统计为男稍多于女,各年龄组均可发病,但以青壮年为多。

    1.2 基本认识

, 百拇医药     特发性结肠炎的病因目前尚不明确,现代西医学一般有遗传、感染、细菌变态反应、肠道酶失调、保护物质缺乏、精神应激等多种学说。国内外愈来愈多的研究证明,本病与自身免疫反应有关。祖国医学中并无结肠炎的病名,但在“泄泻”、“体息痢”、“肠癖”、“肠风”等病证中可以找到类似的描述。中医学认为本病的病因主要是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不畅,其病机关键是湿热或寒湿蕴结于肠,气血失调,血络被伤。

    本病病变主要限于结肠的粘膜,且以溃疡为主,多累及直肠和远端结肠,但可向近端扩展,以至遍及整个结肠。中医学认为本病脏腑定位标在大肠,本在脾肾,并与肝肺相关。本病定性初期以实为主,病程日久由实转虚或虚实挟杂,或以虚为主。属实者多责之肝郁气滞、湿热结聚;属虚者,责之气虚、阳虚、脾虚、肾虚。

    2 治疗方法

    2.1 急性期的治疗

    在急性发作时,中药灌肠与内服同时进行,以灌肠为主。灌肠方为自拟的“肠溃平”:黄柏30 g,白及20 g,生地榆15 g等,每日1剂,水煎至100 mL,加锡类散1g,每晚保留灌肠,2周为1疗程。内服中药按湿热蕴结、肝郁湿阻、血瘀肠络、脾肾阳虚4型辨证施药。
, 百拇医药
    2.2 缓解期的治疗

    缓解期以中医内服治本为主,同时耳穴压籽或艾灸穴位。

    (1)内服中药以乌梅丸为基本方,加减:腹痛重加白芍,舌苔厚腻加川朴、苍术,舌淡苔白加吴茱萸,便带粘冻加马齿苋,胃脘痞满加陈皮、砂仁、木香。

    (2)耳穴压籽:取耳穴大肠、小肠、脾、胃、交感、神门,配穴肝、肾。以王不留行籽贴压穴位,每日按压5~6次,每次5~10 min,3 d换1次,左右交替。

    (3)艾灸:取穴足三里、关元、天枢、大肠枢各用艾条悬灸,每日1次,10 d为1疗程。

    3 典型病例

    刘某,男,28岁,1998年7月4日初诊。患者于1996年3月出现腹痛大便脓血,6月份在某医院经肠镜检查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予口服柳氮磺吡啶0.5 g,2次/d,并用庆大霉素8万单位和地塞米松5 mg加蒸馏水混合灌肠,经半年治疗基本痊愈。1997年9~10月间复发,粘液脓血便每日3~4次,伴左侧腹痛,仍用原法灌肠,口服柳氮磺吡啶加倍量1.0 g,2次/d,3个月间用药时二三天见效,但停药四五天症状即出现。延至1998年3月专赴某中医院服中药治疗,共服84剂,仍时好时病,经人介绍来诊。症见面色萎黄,口干微渴饮,食欲不振,每进荤腻,痢辄加重,左下腹痛,小腹恶寒,大便每日3~4次挟脓血,小便不黄,自觉神疲乏力。舌苔薄黄微腻,舌质红,脉象弦细,查大便常规:RBC(15~20),WBC(0~1),OB(+),即予“肠溃平”方保留灌肠每日1剂。1个疗程后复查大便常规,已为黄色成形便,RBC(-),WBC(-),OB(-),自觉诸症减轻。至8月份每周1次大便常规化验均无阳性发现后,嘱其隔日灌肠,并以乌梅丸方加减口服,隔日1剂,方药组成:乌梅10 g,当归10 g,熟附片3 g,炮姜3 g,川椒目2 g,肉桂3 g,地榆炭12 g,黄连5 g,黄柏5 g,木香8 g,党参10 g,黄芪15 g,两月后食纳好,精神佳,大便无异常,继续保留灌肠每周2次,口服固肾益肠丸善后,间断艾条悬灸足三里、关元、天枢穴,半年后停药,嘱注意饮食调理,自述如常人,追访至今未见复发。
, http://www.100md.com
    4 体会与小结

    近年研究提示,本病与自身免疫反应有直接关系,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均与本病有关。目前西医尚无满意的治疗方药,而运用中医药的多种方法综合治疗,比较西药及中医单一的治疗更为灵活,疗效稳定。且灌肠的中药应具备既有清热燥湿,活血祛瘀生新的功效,又应达到长时间保留的双重要求,笔者自拟的“肠溃平”方是通过药理分析经仔细筛选组成的。这个组方除具有上述中药功效外,尚具备含淀粉率较高的特点,因此,“肠溃平”方煎制出的药液较其他灌肠液有更好的粘稠性,因而附着力很强,一般患者用后都反映容易保留过夜,使药效发挥尽致,保证疗效。在保留灌肠中应注意以下几点:①病变位于直肠或乙状结肠时,只需灌药液50~80 mL,如病变部位较高,则可加量,但最多不宜超过180 mL;②保留时间越长越好,最好能保留过夜;③药液温度在37~39 ℃为宜;④灌肠时采取左侧卧位,垫高臀部,灌后可以交替采用膝胸卧位,左侧、右侧卧位各10 min,使药液与病灶充分接触,然后再入睡。⑤灌肠治疗时间宜长,最好持续3~6个月,其间视病情逐渐减少次数,至大便常规化验持续正常1个月后方可拉开灌肠间隔或停用。另外在药物治疗、耳穴压籽和艾条悬灸的同时,应积极配合心理和饮食起居的指导,使患者树立可以治愈的信心,告诫其忌酒、忌食辛辣及生冷肥腻食物,生活规律,心情舒畅是本病痊愈的重要条件。

    总之,在特发性结肠炎的治疗中要分清标本缓急,发作时以治标为主,缓解期以治本为主,发作时以灌肠为主,缓解时可用内服法补脾补肾,同时并用耳针、艾灸、心理咨询、饮食指导等方法,以人为本的综合治疗可以收到很好的临床效果。

    夏树,女,54岁,副主任医师

    参考文献

    1,王新志,李燕梅.特发性结肠炎证治.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1994.1~2

    (收稿日期:2000-03-02),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