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江苏医药》 > 2000年第5期
编号:10207209
颅骨自体保存再植修复颅骨缺损
http://www.100md.com 《江苏医药》 2000年第5期
     作者:卞晓星 杨贵平 陈斌 薛佳荣

    单位:(213003 武进市人民医院)

    关键词:

    江苏医药000530 我院从1994年11月起将原来开颅减压手术丢弃的颅骨瓣作自体保存,3个月后取出作原位再植来修复颅骨缺损,随访30例,效果良好,均达骨性愈合。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30例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22~59岁,平均40.4±12.0岁。去骨瓣减压原因均为脑挫裂伤、颅内血肿,6例发生脑疝,4例双侧开颅。颅骨缺损部位:额区7例、颞顶19例、额颞4例。骨瓣面积30~120cm2,平均49.33±17.25cm2

    自体保存方法:将游离骨瓣取下后(不带骨膜),浸泡于生理盐水中,在手术结束时,于左下腹作一顺皮纹的斜切口,在腹外斜肌腱膜浅面作潜行钝性分离,将游离骨瓣置入,凸面朝外,缝合切口,不放引流,2例骨折骨瓣用ZT胶粘合后埋藏。

    再植方法:2~3个月以后,腹壁原切口进入,取出骨瓣(不带软组织),在骨瓣上每间隔1~1.5cm钻一个3mm孔,呈多孔状。用钢丝或丝线作3~4点固定于原缺损处。皮瓣下均放置引流管作负压引流。术后无感染及排异现象。

    讨论

    用作颅骨修补的材料很多,目前常用的有有机玻璃、骨水泥、硅橡胶和金属片等,虽然整形效果较好,但可能产生异物反应、皮下积液、感染、外观不满意、导热、老化等现象。采用自体颅骨二期原位再移植,简化了骨瓣的塑形工序,无异物反应及导热问题,对以后的X线、MRI检查无干扰。本组30例无1例发生皮下积液及感染。因此优于人工材料。自体材料中有用髂骨、肋骨等作为颅骨修补材料的报道,但塑形困难,且有新的创伤。而应用原位颅骨瓣则无此缺点。

    将骨瓣置于左下腹壁皮下深层,对身体活动影响较小,且左下腹手术机率小,能保存骨细胞的活力。术中发现骨瓣经寄存几个月后表面有大量新生血管长入,有的甚至已有新骨形成,回植后最终均达到骨性愈合。

    骨瓣原位移植时,一般仍应置于硬膜外间隙,并分离出骨窗缘的骨面,使之紧密接触。但对于第一次手术时为了彻底减压而硬膜未缝合者较难做到,有的颞肌已很薄弱,分离非常困难,且不安全,此时亦可将骨瓣置于颞肌外,但必须暴露出骨窗的三个缘,以免软组织阻隔,仍可达到三边骨性愈合。

    本组有2例有骨折的骨瓣用ZT胶粘合后埋于皮下,时间3.5~4个月。1例已有纤维性连接,1例骨片依然分开,再植时用钢丝作固定,最终均骨性愈合。ZT胶对骨折愈合是否有影响有待进一步观察。如直接用钢丝固定,结果可能会好一些。

    本组有3例术后3~6个月复诊时发现左下腹原埋骨处皮下出现骨化,面积4cm×2cm左右,1例与局部血肿机化、骨化有关,另2例可能为埋骨后局部有成骨细胞,故而出现了骨化。随访4年,该骨化未见缩小与增大,无不适,对工作与生活无影响。,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