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重庆医学》 > 2000年第5期
编号:10211265
留置尿管所致尿道狭窄的研究
http://www.100md.com 《重庆医学》 2000年第5期
     作者:张唯力 乔天愚 杨光永 胡自力

    单位:重庆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泌尿外科 400010

    关键词:

    重庆医学000533

    导尿是临床工作中常用的诊治手段,但时有尿路感染,尿道狭窄等并发症发生。我科10年间收治9例,并用实验方法检测尿管的毒性,现报告如下。

    1 临床及实验资料

    1.1 临床资料 本组均为男性,年龄38~73岁,平均55.3岁。原发病除1例为脑外伤,1例为膀胱癌术后外,其余均为前列腺增生症。

    导尿情况:9例中的8例为尿潴留安放尿管,1例为膀胱癌术后放置尿管;用红橡胶尿管4人,用乳胶尿管5人;8人用16F尿管,1人用18F尿管;会阴部消毒剂8人用新洁尔灭、1人用洁康灵;1例用来苏液浸泡消毒尿管;固定尿管方法:胶布阴茎头固定4人,气囊内固定5人;留置尿管时间为1~10天不等,平均4.4天。
, http://www.100md.com
    狭窄部位:尿道外口1例,后尿道1例,7例为前尿道。狭窄长度用尿道造影证实3例。

    处理方法:尿道扩张3例,尿道内切开1例,狭窄段切除再吻合5例。随访7例,效果满意。

    1.2 实验资料 我科分别应用鼠腹腔内种植实验和细胞培养实验,检测了国产7种尿管的毒性,结果发现,两类硅胶尿管管腔内反应生成物抑制程度最轻,白橡胶尿管的抑制程度最重,其余4种尿管有中度的抑制。细胞培养实验结果为:两种硅胶尿管细胞毒性作用小,毒性由小到大的顺是:硅胶尿管、硅处理乳胶尿管、塑料尿管、两种红橡胶尿管、白橡胶尿管。

    3 讨 论

    3.1 发病率 不同材料的尿管所致尿道狭窄的发生率明显不同,国内一组报告,留置尿管后尿道狭窄18例,占同期收治医源性尿道狭窄的40.0%(18/45),同期尿道狭窄6.5%(18/276)[1]。我科10年间遇到9例,占保留导尿的0.9%。
, http://www.100md.com
    3.2 发病机理:

    3.2.1 解剖因素 留置尿管引起尿道狭窄,几乎见于男性病人,因安放尿管后,悬垂牵拉作用,在尿道耻骨下曲的背面,耻骨前曲的腹面,尿道外口等部位,引起弓弦样压迫作用[2],受压处缺血变性或坏死,继之出现炎症,疤痕狭窄。本组用气囊内固定尿管5例,阴茎头胶布固定4例,但未将阴茎贴向腹壁以减少弓状张力的作用,导致前尿道的狭窄形成。

    3.2.2 化学因素 我科实验结果显示:硅胶类尿管毒性最小,与Endwards等[2]所报道的结果一致。本组中有1例用来苏液消毒尿管,导尿后造成长段尿道狭窄。

    3.2.3 感染因素 尿路导管伴随性尿路感染是一种常见的医院内感染。Reid等[3]报告30例ESWL术后输尿管插管并留置5~128天,90%的导管表面粘附有细菌,77%为G+球菌,15%是G-杆菌,8%为念珠菌。Ohkawa[4]报告尿道留置导管4天以上,70%的尿管表面粘附有病原体。长期导尿(>30天)或终身带管的病人几乎100%发生菌尿。尿道内留置尿管后,刺激尿道粘膜充血水肿,炎性渗出,细菌入侵繁殖,引起尿道粘膜的化脓性炎症,严重时形成炎性肉芽肿,继之形成瘢痕性尿道狭窄。
, http://www.100md.com
    3.3 预防及治疗 临床工作不随便应用导尿术,如非用不可者应警惕留置尿管造成的尿道狭窄,选用毒性较小的尿管,如硅胶尿管,并注意以下几点:(1)尿管的管径适当,以16F尿管为宜;(2)导尿时多用气囊内固定,导尿后将阴茎贴向腹壁上;(3)保持引流系统的通畅和密闭性;(4)放置尿管时间不宜超过2周,如确需长期引流尿液者,应做耻骨上膀胱造瘘。

    对于不幸发生的尿道狭窄,本组中有3例因狭窄段短,采用尿道扩张术治愈;另5例为尿道狭窄段切除,端端吻合术;尿道内切开1例。总的治疗原则是视尿道狭窄部位和程度而定,在尿道造影或尿道探子试探后,能够用扩张术解决的就坚持尿扩,使之能通过22F或24F尿道探子,或是在尿扩的基础上放入尿道电切镜,切除疤痕组织,上述方法均失败时应作吻合术。

    参考文献

    1,曾祥福,魏守顺,朱宏建.留置导尿后尿道狭窄的防治.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00,15(2):90
, 百拇医药
    2,Edwards LE, Look R, Powell C, et al. Post-catheterisation urethral strictures. A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Study. Brit J Urol, 1983,55:53

    3,Reid G, Denstedt JD, Kang YS, et al. Microbial adhesion and biofilm formation on ureteral stents in vitro and vivo. J Urol ,1992,148:1592

    4,Ohkawa M, Sugata J, SawaKi M, et al. Bacterial and crystal adherence to the surfaces of indwelling urethral catherers. J Urol, 1990,143:717,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