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 2000年第5期
编号:10213350
慢性硬膜下血肿的CT诊断(附40例报告)
http://www.100md.com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0年第5期
     作者:李建中

    单位:湖南邵阳市立一医院 422000

    关键词:硬膜下血肿;CT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000555 分类号 R741.04

    凡血液或其衍生物积聚于颅内硬膜下腔,并有完整的包膜,其病程在2~3周以上者,称为慢性硬膜下血肿(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s,CSH)。此病病因以外伤最为常见,主要临床症状为颅内占位和颅高压表现,治疗以手术为主。故早期诊断是治疗的关键。本文报告CSH 40例的CT表现及其病因分析,提供临床对CSH的正确诊断、手术治疗和预后评估的参考。

    1 资料和方法

    本组40例中,男34例,女6例。年龄40d~70岁间,青壮年占50%。病程3周~8年之间,发病在4个月以内者占77%。有明确外伤史者37例(92.5%),其中产伤2例,急刹车碰撞伤5例,跌伤和车祸30例。另有高血压和维生素K缺乏症各1例,1例病因未明。单侧血肿36例,双侧血肿4例,总共有44个血肿。手术治疗31例,非手术治疗9例。
, 百拇医药
    CT扫描采用美国的GE第三代改良型全身CT扫描机。以听眦线为基线,层厚和层距各10mm,平扫。其中12例还作了增强CT扫描,造影剂用60%泛影萄胺50ml IV。

    2 结果

    2.1 直接CT征象

    血肿部位:单侧血肿36例中,位于右侧额顶区9例,右侧颞顶区8例,左侧额顶区7例,左侧颞顶枕区12例;双侧血肿4例中,累及双侧额区3例,双侧额顶区1例。血肿密度:本组40例共44个血肿中,CT呈高密度血肿4个,等密度血肿4个,低密度血肿25个,混合密度血肿11个。血肿形态:新月形22个,弓形18个,梭形4个。血肿大小:最大者为12cm×2.5cm×7cm,最小者为3cm×1cm×1cm。血肿包膜:25例显示血肿包膜呈部分或全部线形包绕,可钙化。

    2.2 间接CT征象
, 百拇医药
    脑室受压移位:35例可见病变侧脑室受压变窄或闭塞,或伴有中线结构移位;脑沟和脑池改变:局部脑沟裂变窄或者闭塞见于单侧血肿,以中老年人较为明显;脑灰白质界面内移:此征象在等密度CSH尤为重要。

    3 讨论

    沈天真[1]等认为:血肿的形态是随血肿期龄而变化的,开始时为新月形,经过渡形变为梭形或弓形,再经过渡形又变为新月形,血肿最后被吸收而消失。本文可见新月形、弓形和梭形等各种形态的血肿,进一步说明了这种血肿的演变过程。

    CSH的CT诊断,除了血肿的直接征象外,间接征象也很重要,尤其是当等密度CSH时,间接征象可提示血肿的诊断。进一步检查可行增强CT扫描,以增加血肿与脑组织间的对比;MRI也可作为CT扫描的补充检测方法。间接CT征象例如占位效应,CT可见脑室系统受压移位,中线移位的程度取决于出血量及其部位,单侧大血肿中线的移位常较明显,较小的和双侧性血肿,中线移位较轻或者无移位。侧脑室前角后移指示额区血肿。脑基底池变窄对不伴有中线移位的双侧性血肿,是一个重要的指针。局部脑沟裂变窄或者消失对老年患者较为可靠。脑灰白质界面内移也是CSH的一个重要诊断指标。

    鉴别诊断包括硬膜下积液、硬膜下脓肿或外部型脑积水等。硬膜下积液通常为双侧性,向大脑纵裂及外侧裂内延伸,呈脑脊液密度,轻或者无占位效应,脑沟裂和脑池无受压。硬膜下脓肿为化脓性脑膜炎或颅骨骨髓炎的并发症,CT表现为颅骨内板下或大脑纵裂间新月形、梭形低密度灶,有完整包膜并包膜强化,周围脑组织水肿明显,常常合并脑炎或者脑脓肿。外部型脑积水系发生于婴幼儿的良性自限性脑外积水,CT表现与硬膜下积液很相似,不容易和CSH混淆。

    参 考 文 献

    1 沈天真,陈星荣,杨涵铭.硬膜下血肿的CT诊断.中华放射学杂志,1986;20:360,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