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骨伤》 > 2000年第5期
编号:10218917
钩针疗法述要
http://www.100md.com 《中国骨伤》 2000年第5期
     作者:陈戈义 杨薇

    单位: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浙江 杭州 310007

    关键词:

    中国骨伤000549 钩针,是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杨楣良主任医师受牙科探针启发,在古代针具基础上研制成功的一种新型针具。笔者试将钩针及钩针疗法向大家作一简介。

    1 钩针大体结构

    钩针针体坚硬,针头(针体的末端与针尖的连接部分)变曲与针体成一角度,呈弯钩造型。针头三侧钝圆,一侧富有刃面,可在体内进行剥离粘连、刮除赘生物等操作。针柄上有一圆点标记,便于操作者辨别钩针入皮后的针尖及刃面位置。全套钩针按针体长度、针头处弯钩角度、针头粗细、刃面大小、位置等差异分成不同型号的六根。大体结构如图1,2所示。

    2 作用机理

    2.1 改善病区营养,加速患处代谢 我们可以推测:在机体深部利用钩针进行按摩、震颤、推刮等操作的过程中所产生机械能可被转化为热能,并可使小血管扩张,循环加快,从而加强局部病变组织的营养供应。另外,这种机械对神经末梢的良性刺激也可使局部组织器官活动能力增强,淋巴循环加快,这样就大大提高了患处的新陈代谢能力,有利于增生及剥离开的残留组织被较快地吸收。从而使机体早日从病理状态中得以康复。

    2.2 解除粘连挛缩,恢复机体功能 钩针可以利用自身的独特结构,把病理性粘连剥离开来,使病变组织恢复到原来位置,同时还可以疏通病区的阻滞,流畅病区的气血,从而解除各种症状,促进功能的恢复。对于解除粘连后仍难以消除的肌痉挛,我们还可利用钩针的刃面,有选择地切断部分痉挛紧张的肌纤维,而使症状迅速缓解。矫形外科的各种手术早已证明,适当地切断一些肌束和肌纤维,并不会影响这一区域的运动功能。

    在局部进针点定位原则上,我们往往取患部压痛最明显的部位进针,即传统医学所说的“以痛为腧”。在大量的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最敏感的压痛点大多在筋膜、肌肉的起止点,两肌交界或相互交错的部位,这些地方由于所受应力大,最容易发生损伤,产生粘连、挛缩等病变,是临床治疗的关键所在。

    2.3 刺激深层组织,形成针刺效应 利用钩针的独特结构进入皮下,对机体深层组织进行按摩、震颤、推刮、提插、钩拉、推刮等操作时,可对机体深部感受器造成足够的刺激,从而形成各种较为显著的针刺效应,达到体外按摩等其它方法所无法取得的效果。

    2.4 强调辨证施术,注重整体观念 在操作过程中,术者必需根据疾病的虚实情况采用不同的手法,如遇实证患者,则操作手法稍重,出针时摇大其孔,以泻其实;遇虚证患者则操作手法应轻柔,出针时紧扪其孔,以补其虚。治疗过程中,往往不单纯治疗病灶局部,在进针点的定位原则上,以经络学说为依据,除“以痛为腧”之外,有时还采用循经取穴、邻经取穴等方法,尤其在压痛点不明确或局部有炎症、瘢痕不适宜进针时更是如此。此外,为提高临床疗效,有时在钩针治疗的同时,还配合运用针灸、拔火罐等方法,从而进一步保证了疗效。这些都和现代医学中的手术疗法及小针刀疗法有着根本的区别。,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