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华夏医学》 > 2000年第5期
编号:10220104
静脉输液中橡胶微粒污染的实验研究
http://www.100md.com 《华夏医学》 2000年第5期
     作者:潘爱兰

    单位:潘爱兰(荔浦县医院 广西荔浦县 546600)

    关键词:输液;橡胶微粒;污染

    华夏医学0005109 静脉输液是临床普遍应用的治疗方法。随着抗生素玻璃瓶装制剂在溶解加药过程中因针头反 复穿剌瓶塞,会导致胶屑粒进入药液,提高对静脉输液中橡胶微粒污染的认识很有必要。笔 者对我院观察室30例患者进行了实验研究,现报告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ml、30ml无菌注射器、16号针头、橡胶塞瓶装青霉素100瓶、氨苄青霉素25瓶、先锋霉素31 瓶;我院自制液体:5%葡萄糖生理盐水250ml×20瓶、葡萄糖生理盐水250ml×10瓶、一次性输 液管30付、净化过滤装置一套、培养皿30个、XTB-JA微粒检查仪一台。
, http://www.100md.com
    1.2 方法

    1.2.1 常规操作将药溶解后吸入30ml注射器中,将玻璃注射器针管垂直静置片刻,可见橡 胶微粒开始时上浮,然后逐渐沉积于注射器底部,微粒越大沉积越快(肉眼可见的微粒直径 >50μm),再将针头斜面向上,与大输液瓶塞呈直角,缓缓加入药液。

    1.2.2 输液结束(患者均为输注250ml液体1瓶),将输液管拔除,剪开输液器终端,取出过 滤膜,放在微粒检查仪下观察微粒情况。

    1.2.3 将输液瓶内余液抽取1ml做细菌培养检查,其余余液及输液瓶、胶塞经标准水冲洗净 化处理过滤,在微粒检查仪下观察微粒数。

    2 结果

    2.1 对30例大输液瓶塞及其所加药物瓶塞每瓶穿刺2次溶药后,吸入玻璃 注射器中的溶液均发现直径50μm以上的微粒l~4粒/瓶,经静置片刻后其微粒均沉积于注射 器底部,药液加入大输液中肉眼末发现微粒。
, 百拇医药
    2.2 微粒检查仪下检查输液器终端过滤膜30个,发现5个过滤膜共截留下直径>50μm微粒1 1粒。

    2.3 抽检余液培养无细菌生长。

    2.4 大输液瓶内余液、输液瓶、瓶塞均用标准水冲洗净化处理过滤后在微粒检查仪下观察 ,余液少于3ml的20个输液瓶发现微粒2~4粒/瓶,共计68粒,平均每瓶3~4粒;余液多于3ml少 于20ml的输液瓶发现微粒2~5粒/瓶,共计32粒,平均每瓶2~3粒,微粒直径均<50μm。

    3 讨论

    3.1 针头型号越大沉积物即胶屑也越大[1]。一般配液用的针 头为9、12、16号,笔者认为配液时用粗针头(12、16号)较细针头(9号)好,一是配液速度快 ,省时省力;二是粗针头对瓶塞的切割产生的不溶性微粒较细针头的大,较大的微粒易沉积 于垂直静置的注射器针管底部,不易加入到大液体瓶中。中国药典1985年版第二部规定:输 液中不得检出50μm以上的微粒。本实验中因用注射器针管垂直静置法让50μm以上的微粒沉 积于注射器针管底部而末加入输液瓶中,大液体中无50μm以上的微粒是符合药典规定的。 但是液体中仍存在50μm以下的微粒,而人的毛细血管直径平均为7~9μm[2],这 些不溶性微粒一旦进入人体是不能通过一般的毛细血管的,从而引起血管栓塞,而带过滤器 (孔径0.4~0.8μm)的输液器对这些微粒有很好的截留作用。
, http://www.100md.com
    3.2 胶塞微粒进入液体中未造成细菌污染,常规的碘酒、酒精消毒法是可靠的。

    3.3 一次性输液器插入倒置的输液瓶中,自输液管开口以下输液瓶中的液体是3ml,实验表明 :在开口以下的液体(3ml)不能进入输液管,余液少于3ml或多于3ml中存在的橡胶微粒无区别 ,也就是说输液瓶中余液在输液管开口上或下时橡胶微粒存在的多少无影响。按正常的输液 速度60~80gtt/min,输入250ml液体约需50~60min,只要输液瓶倒置不振动,橡胶微粒因重力作 用早已沉积于输液瓶口周围,不会随液体流于输液管中。建议在临床输液中先将输液管插入 输液瓶,再将输液瓶倒挂静置片刻后才排气输液,尽量减少对输液瓶的振动。减少液体中微 粒进入输液管,防止微粒进入人体内。

    (致谢:本研究承赖红惠同志指导,特致谢。)

    参考文献

    1.梁安鹏.静脉输液临床污染的危害及其预防处理.实用护理杂志,1991,7(8):4 2

    2.杨希芳,李素云.关于静脉用药中微粒污染的认识.实用护理杂志,1998,14(1): 14

    (收稿 1999-07-13),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