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医正骨》 > 2000年第5期
编号:10220373
小针刀治疗肱桡关节创伤性滑囊炎20例报告
http://www.100md.com 《中医正骨》 2000年第5期
     作者:毕宏政 隋进德

    单位:毕宏政(山东省文登整骨医院骨伤研究所264400);隋进德(山东省海阳市留格医院)

    关键词:

    中医正骨000519 肱桡关节创伤性滑囊炎临床常见。自1997~1998年,我们采用小针刀治疗该病20例,取得满意疗效。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20例,男14例,女6例;年龄最大71岁,最小20岁;病程最长者4年,最短7天;单侧发病18例,双侧发病2例,共22肘。

    1.2 症状体征 本组20例均有明确的肘关节损伤史,均有肘关节酸胀、疼痛,主动屈肘及前臂旋前、旋后时症状加重,其中9例患者自诉夜间及休息时症状加重,变动体位无明显缓解,8例患者在局限范围内被动活动肘关节时疼痛稍缓解。20例22肘在肘关节伸直位时,于肱二头肌的止点前侧(即桡骨粗隆处)压痛明显,前臂旋后时压痛加剧,肘关节被动活动范围正常,局部无明显红肿。其他辅助检查可排除骨折及其他性质的滑囊炎。
, 百拇医药
    2 治疗方法

    2.1 术前准备 采用北京人民手术器械厂生产的Ⅰ~3型小针刀,其针柄为扁平葫芦形,长20mm,针身圆柱形,直径1.0mm,长70mm,针头为楔形,末端扁平带刃,刃口线0.8mm,刀口平齐。

    2.2 操作方法(以右侧为例) 患者端坐,无菌条件下,肘关节伸直,掌心向上,平放在治疗台上。术者左手自压痛点处用拇指尖向下按压,同时向外扳肱桡肌,以分离深层的组织,直至拇指尖触及骨面,即桡骨粗隆处;右手持针刀沿左手拇指指甲平面自压痛点中心垂直骨面按压,使刀口线与桡骨纵轴平行,轻微放松左手拇指,但仍维持向外扳肱桡肌,针刀即自行刺入,周围的软组织自动弹起,刀口继续深入刺破滑囊前壁达骨面。纵向摇动针刀,使刃口在接近骨面处作纵向切割2~3次出针,按压止血。被动过伸过屈患肘1~2次,创可贴敷盖针孔。对疼痛耐受性差者,可于进针点处用0.5%的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后进针,可取得同样疗效。

    3 治疗效果
, 百拇医药
    本组20例22肘,均1次治愈。其中2例双侧发病患者分两次先后治愈双侧。术后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最短3个月,最长2年,未见复发。

    4 讨 论

    肱桡关节滑囊,又名肱二头肌桡滑囊,位于肱二头肌肌腱止点与桡骨颈之间的间隙中。囊壁为滑膜组织,有分泌滑液的功能,囊内充满的滑液可通过囊壁分泌到囊外,以减少肌腱与骨膜间的摩擦,特别是肱二头肌收缩及前臂旋后运动时其作用更显突出。生理状态下,滑液的生成与分泌形成动态平衡。

    在肘关节频繁的活动中,滑囊壁易受到损伤,滑膜可很快完成自身的修复。在反复的损伤与修复过程中,滑囊壁的微孔被新生的滑膜或瘢痕封闭,逐渐使整个滑囊闭锁,滑液的生成—分泌平衡被破坏,囊内压力逐步升高,使肘关节疼痛、酸胀不适,肘关节屈曲活动时疼痛加剧,尤其是前臂旋后运动时更明显。这是因为运动时肱二头肌肌腱对滑囊挤压、摩擦,使囊内压力进一步升高所致;而休息时,囊内压力并不能完全消除。
, 百拇医药
    针灸、理疗及封闭疗法对缓解滑囊炎的早期症状有一定效果,主要是通过加快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炎症消退,而达到减轻局部症状的目的。但不能使已闭锁的滑囊恢复正常功能,故症状反复发作。手术切除久治不愈的滑囊,可治愈滑囊炎,但手术后该部位缺少了正常的保护性结构,术后的粘连易致关节强直。用针刀治疗,对滑囊进行数次切割,使滑囊壁形成很大的裂孔,达到即刻的引流减压作用,症状可立即缓解;引流到组织间隙的滑液很快被周围的组织吸收。由于滑囊壁的裂孔较大,难以完全修复,滑囊壁裂孔边缘与周围组织也发生粘连,这样破损的滑囊被周围的正常组织“修补”成“新”的滑囊,滑液可通过这部分“新”囊壁渗出而维持正常的生成-分泌平衡。这样一次性的治疗就达到了早期减压和后期通畅引流的双重目的。如果切开的裂孔太小,在修复过程中被封闭而致复发,可重复施术,不影响进一步治疗。

    由于肘关节结构复杂,为避免造成损伤,操作中应注意:①采用齐平口细针刀,刀口相对较钝,既不易损伤附近神经、血管,又能顺利切开滑囊;②)操作中将肱桡肌向外扳,并按压皮肤将皮下组织分开;③进针时针刀垂直皮肤逐步用力,由于针刀刀口较钝,不能顺利刺破皮肤,这样可进一步分开皮下组织,当针刀突破皮肤时,即达骨面,避免了意外损伤;纵向切割时幅度应小,并控制深度。该组治疗20例22肘,无并发症。

    (1999-03-30收稿 1999-10-21修回),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