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广西预防医学》 > 2000年第5期
编号:10235750
丙型肝炎研究动态
http://www.100md.com 《广西预防医学》 2000年第5期
     作者:吴护华 洪基泉

    单位:福建省福州市卫生防疫站 350004

    关键词:

    广西预防医学000522

    中图分类号:R512 .6+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58X(2000)05-0309-03

    丙型肝炎病毒(HCV)于1989年由美国Choo等首先分离,现已 弄清它是引起输血后肝炎棗丙型肝炎(HC)的主要病原,有80% 感染HCV的人群变成慢性感染者,并可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1~ 3]。

    1HCV流行概况

    据WHO估计,全球3%人口感染HCV。从所收集的202篇论文( 覆盖116个国家或地区,包括世界人口总数87%)分析,HCV流行可 分为以下几个水平:<1%50个国家,1%~2.4%35个国家,2.5% ~4.9%16个国家,5%~10%7个国家,>10%8个国家(其中5个是非 洲国家)[3~4]。
, 百拇医药
    1992~1995年,我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组织全国肝炎流调 ,全国抗-HCV标化流行率为3.2%,其分布不均,从上海的0.9% 至辽宁的5.1%不等,我国北方(3.6%)高于南方(2.9%)。中、西 部(3.8%、3.1%)高于东部(2.6%)地区。抗-HCV流行率随年龄增 长而上升,从1岁组的2.0%至50~59岁组的3.9%。男女间无明显 差异。民族和不同文化程度间差异有显著性。有献、受血史者 、夫妻间和乙肝感染指征阳性者的抗-HCV流行率较高。推测 我国HCV现有感染人数约为3840万人[5]。

    2传播途径

    2.1经血液和血液制品传播这是HCV传播的重要途径,我国 肝炎流调显示有受血史者抗-HCV流行率为6.76%,无献、受血 史者为3.16%,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01)[5]。输血是血液透析 病人(HDP)感染HCV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国外报道其HCV感染的阳性 率从3.3%~80%,阳性率与输血量呈显著正相关(1~10U为40%, >10U为76%,P<0.05)[16]。经血液制品传播亦屡见报道,我国及日 本血友病患者曾因输入美国进口的Ⅷ因子发生HC暴发[1,12]。另 据调查,静脉吸毒者抗-HCV阳性率高达67%~94.9%,与HC接触 的医务人员也可在工作中被针头刺破皮肤或血溅入结膜而感 染HCV[2]。
, 百拇医药
    2.2性接触传播我国肝炎流调显示,夫妻双方抗-HCV阳性 率平均5.7%,明显高于单方抗-HCV阳性者3.86%,两者有显著 性差异(P<0.01)。这证实性生活的密切接触是HC的一个值得注意 的传播因素[5]。

    2.3日常生活接触传播在我国22945个被调查家庭中,2036个 家庭有抗-HCV阳性者,共2158人,也发现HC呈家庭聚集现象[5] 。Pietro报道一个很典型的HCV-I型的家庭集聚现象,3个女儿、 1个儿子与母亲均是HCV-I型[10]。

    关于母婴传播的问题目前尚无定论。如我国肝炎流调显 示,母亲抗-HCV阳性和阴性的10岁以下儿童,抗-HCV流行率分 别为2.98%和2.31%,两者无显著性差异,各年龄组间也无显著 差异[5]。

    3HCV的结构及基因分型

    HCV是一种球形带脂蛋白包膜的病毒,属黄病毒科,毒粒 直径约50nm。HCV基因组为一条线性正链单股RNA,长约9.5Kb,主 要由5′及3′端非编码区和一个大的单一开放读码框架(ORF)组 成。5′端非编码区(5′UTR)长约340nt,富含二级结构,是基因组 中最保守的区段,5′UTR为翻译的起始所必需。3′端非编码区 (3′UTR)长度不定,包括一个长约50nt的可变区,一个长度可变 的聚嘧啶骨架和一个高度保守的98nt的茎环状结构,这种结构 可能在复制中起作用,也可能与HCVRNA的稳定性有关。ORF约9000 nt,编码产生一个大前体蛋白,由细胞和病毒蛋白酶进一步加 工成至少10种成熟蛋白,包括病毒的结构蛋白和非结构蛋白[6, 17]。
, 百拇医药
    HCV基因变异严重,HCV变异可发生在基因组各区域,但变 异频率不一样,最保守的是5′非编码区,但也不是完全没有 变异[17]。基因分型一般按照Simmonds等建立的HCV基因组序列分析 法,主要分为6个型和50多个亚型,基因型用阿拉伯数字1~6表 示,亚型用英文字母表示,常见的型别有1a、1b、2a、2b等。资 料表明,HCV感染的严重程度与HCV基因型有一定的关系。不同 基因型病毒其致病性很可能有所差异,特别是1b较非1b型易导 致严重疾病。HCV基因型的分布具有地域特性,1~3型在世界范 围内流行(1b主要在中国、日本),4型主要在中非、北非、中东 ,5型在南非,6型在东南亚等地区流行。造成HCV基因型分布和 流行率地区性差异的原因尚不清楚[13,17,18]。

    HCV变异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撟贾謹现象,即在同一感 染者的体内同时存在多株HCV病毒[6,17,20]。

    4实验室检测
, http://www.100md.com
    检测方法包括血清学检测和分子水平检测。至今血清学 的检测方法已研究出第3代抗-HCV的检测方法,且敏感性及特 异性不断提高,在一项研究中发现接受输血病人抗-HCV的平均 血清检出时间缩短2~3周,从高危人群中发现抗-HCV的敏感性 提高至97%。第3代试验(EIA3和RIBA3)包括HCV的C区、NS3、NS4、NS5 区抗原。目前最敏感的HCV的PCR检查可测出每亳升血清中小于10 0个拷贝的HCVRNA。定量PCR可确定HCV拷贝数量,而分支DNA(bDNA)技 术是最精确的检测方法。分子水平检测已发展到区分HCV基因型 [8]。

    新近发展的LD-PCR技术(Ligation-DependantPCRAssay依赖连接 PCR)是一种将PCR与基因杂交、连接相结合的技术,不仅大大减 少了非特异性反应,而且进一步提高了灵敏度,其缺点是操作 复杂[19]。

    5防治策略

    目前在未开发出有效的疫苗之前,预防HC的重点放在对 献血员和血制品使用的管理,在医院应加强消毒隔离制度,防 止医源性传播;避免通过日常生活密切接触及性接触而传播 ;打击静脉吸毒以预防HCV感染。
, 百拇医药
    HC目前尚无可靠的特效治疗。HC的慢性化与持续性病毒 血症有密切的关系,因此治疗的关键是及时应用有效的抗病毒 药物,清除病毒、恢复肝功能。应用于治疗HC的抗病毒药物主 要有干扰素、病毒唑、金刚烷胺、胸腺肽α1等。以干扰素治 疗的效果最好,是治疗HC的首选药物[9,20]。

    过去临床上多采用干扰素(IFN)标准化治疗(IFN-α6MU、 每周3次,疗程6个月),统一的剂量和疗程,治疗效果不理想, 这主要与患者的免疫应答能力、疾病的分期、病毒的基因型 、患者血清r-CT以及转铁蛋白水平有关。Bellobuono等采用与标 准方案不同的个体化治疗,结果发现对IFN-α的应答率显著高于标准化治疗方案。与标准方案相比近期应答率 分别为80%和52.55%;远期应答率分别为46.8%和16.1%。Esposit o等报道,对严重的慢性HCV感染者,大剂量IFN-α(9MU)治疗有助 于改善应答率,并可能维持很长时间,但中等度慢性HCV感染 者,增加剂量与改善感染无关;轻度HCV感染者用小剂量(3MU)的 效果与标准剂量(6MU)相似。因此,为提高IFN-α治疗HCV感染的 效果,应依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相应的治疗。据Croce等 报道,干扰素联合病毒唑对干扰治疗后复发者进行再治疗可获 得较好的效果。病毒唑的最大副作用是对红细胞的毒性作用 ,DiStefano等报道,病毒唑与聚合左旋赖氨酸偶联可以保持药 物活性,同时可降低其对红细胞的毒性[14]。
, http://www.100md.com
    由于干扰素价格昂贵,疗效不完全而使其推广应用受到 限制。今后对慢性HC的治疗很可能是2种或2种以上药物的联合 作用[9]。

    6HC疫苗的研制

    由于抗HCV药物疗效有限,研制保护性疫苗是研究的重点 ,可是HCV的多变性给HCV的疫苗研制带来很大困难。目前研究 主要集中如下三个方面:(1)以HCVE2DNA或HCVE2重组作为疫苗;(2)试用NS蛋白制备疫苗;(3)HCV样颗粒作为HCV疫苗[6,14,19]。

    目前对HCV的DNA疫苗有多家实验室进行研制,但尚无有意 义的结果,因此对HCV变异和免疫机理的研究还有待深入。

    作者简介:吴护华(1943-),女,福建省福州市人,副主任技 师,主要从事病毒检验工作。

    参考文献
, http://www.100md.com
    1,庄辉.病毒性肝炎防治研究.北京:北京出版社,1993:51~59

    2,景怀奇摘译.丙型肝炎.疾病监测,1998,13(9):354

    3,李凌奋译.全球丙型肝炎流行概况.海峡预防医学杂志,1998,4(1):67

    4,戴志澄,祁国明,齐小秋,等.中国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上卷)1992~1995.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7:60~70

    5,宓余强,梁树人编译.丙型肝炎病毒研究进展.国外医学(病毒学分册),1998,5(4):105~107

    6,路福兴,藏隽编译.丙型肝炎流行病学.国外医学(病毒学分册),1998,5(4):109~111

    7,孙家华,盛蕾编译,丙型肝炎实验室诊断研究进展.国外医学(病毒学分册),1998,5(4)113~114
, http://www.100md.com
    8,袁桂玉.慢性丙型肝炎治疗近况.国外医学(病毒学分册),1998,5(4):100~105

    9,Pietro Andreone, et al. Familial cluster of hep_ atitis C virus type l.JID,1994,170(4):1042

    10,Nassef F,et al.Prevalence of antibodies to he_ patitis C virus in pregnant women in Egypt. JID,1993,168(1):248

    11,Tadatoshi, et al. Imported hepatitis C virus genotypes in Japanese hemophiliacs. JID,1993, 168(1):249

, 百拇医药     12,Bravo R,et al,Hepatitis C virus genotypes in different risk populations in Spain. JID ,1996, 173(2):509

    13,郑昕.HCV分子病毒学.免疫应答和防治策的新观点棗第五届国际丙型肝炎病毒会议纪要.国外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1999,26(1):37

    14,段毅利编译.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进展.国外学(病毒学分册),1998,5(4):111~113

    15,汪年松.血液透析与丙型肝炎.国外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1998,25(3):115

    16,徐俊杰.丙型肝炎病毒基因变异与免疫.国外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1999,26(1):22

    17,张永祥.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进展.国外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1998,25(2):53

    18,张庶民.HCV的实验室诊断及疫苗研究进展.国外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1999,26(2)

    55

    19,范学工,欧阳颗.临床新传染病.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0

    1999-10-12收稿

    1999-11-30修回,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