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宁夏医学杂志》 > 2000年第5期
编号:10243143
小剂量多巴酚丁胺在AMI合并泵衰中的应用观察
http://www.100md.com 《宁夏医学杂志》 2000年第5期
     作者:马林 华秀丽

    单位:(宁夏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宁夏 银川 750001)

    关键词:心肌梗死;泵衰竭;多巴酚丁胺

    宁夏医学杂志000525 【摘要】 对36例和AMI后泵衰竭经回顾性分析,应用小剂量多巴酚丁胺总有效率达94.4%。通过临床观察分析,在AMI出现泵衰竭时应用小剂量多巴酚丁胺,疗效可靠、安全,副作用小,可作为一线用药。

    【中图分类号】 R541.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001-5949(2000)05-0297-01

    我们统计1996年11月~1999年10月应用多巴酚丁胺治疗急性心肌梗塞合并泵功能衰竭36例的临床观察,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 百拇医药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本组36例中,男19例,女17例,年龄最小32岁,最大74岁,平均年龄53岁。其中广泛前壁心梗10例(2.77%),下壁心梗9例(25%),前壁心梗9例(25%),下壁加正后壁心梗6例(16.7%),下壁加右室心梗2例(5.5%)。收住院后有33例心电图及心肌酶为急性改变,3例心电图为亚急性改变。在AMI发生后6~48小时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泵衰竭表现。泵衰诊断标准,按《现代心血管内科诊疗指南》泵衰分级法划分。泵衰Ⅱ级22例(61%),Ⅲ级10例(27.8%),Ⅳ级3例(8.3%),Ⅴ级1例(2.78%)。

    1.2 治疗方法:36例病人入院后血压正常或待血压平稳后静脉滴注硝酸甘油20~60μg/min,4例因血压低应用激化液治疗。全部病人均在泵衰出现时并用或开始用多巴酚丁胺,用量4~7μg/(kg.min)。用药前后心电监测,密切观察临床症状、体征,包括血压、神志、心律、心率、肺部罗音、肝肿大、下肢浮肿及活动耐受情况。
, http://www.100md.com
    2 结果

    本组36例中,显效28例,占77.8%;有效6例,占16.6%;无效2例,占5.6%,总有效率94.4%。在泵衰中Ⅱ~Ⅳ级者34例全部纠正,仅有Ⅳ级中1例和Ⅴ级者未能纠正。副作用出现心动过速者4例,调整剂量后消失;偶发室早者3例,未做特殊处理。

    3 讨论

    多巴酚丁胺是一种肾上腺素促动剂,主要兴奋心脏β1肾上腺能受体,可以相对选择性增加心肌收缩力。机理是使心肌肌节长度缩短,在兴奋吸缩耦联中把化学能转变为机械能的速率受Ca的调节[1],当进入肌浆的Ca不足或结合肌钙蛋白的钙量不足,可使心肌收缩力减弱,导致心肌收缩力下降。

    静脉滴注多巴酚丁胺2~5μg/(kg.min)时,能直接兴奋心脏β1肾上腺素能受体,激活腺苷酸环化酶,使心肌细胞内cATP含量增加,导致细胞内Ca浓度增高,并增加Ca与肌钙蛋白相互作用。同时多巴酚丁胺能间接使交感神经末稍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从而增加心肌收缩力,使心输出量增多,而对心率和心肌耗氧量的影响较小,也 不会引起心律失常。当多巴酚丁胺量超过15μg/(kgmin)时[2],即可增加心肌耗氧量,引起心律失常。同时小剂量多巴酚丁胺能激活多巴胺受体,使内脏血管扩张(冠状动脉,肾动脉,肠系膜动脉),减轻外围阻力,增加冠状动脉及肾脏血液供应,有利于心功能的改善和增加尿量,属非洋地黄类强心剂。有报道认为AMI患者24小时内不主张应用洋地黄[3],除非合并房颤等室上性心律失常可考虑使用,因洋地黄的正性肌力作用可增加心肌耗氧量,加重心肌缺血,甚者可导致AMI患者死亡率的升高。本文资料提示,AMI合并早期泵衰竭,应用小剂量多巴酚丁胺治疗,疗效肯定、安全,副作用小,尤其对AMI并泵衰血压偏低或正常的患者特别有益。本组34例AMI并泵衰患者均治愈,其中32例采取多巴酚丁胺与硝酸甘油联用,已有资料表明[4,5],联合用药可使左室充盈压显著下降,心脏指数明显增加。所以在AMI出现泵衰竭时应早期应用多巴酚丁胺以改善泵功能。
, http://www.100md.com
    4 参考文献

    [1] 陈国伟.急性心肌梗塞并发顽固心力衰竭的治疗[J].实用内科杂志,1989,3(9):121

    [2] 吴阶平.内科临床指导急性心肌梗塞的诊断与治疗[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47

    [3] 于全俊.临床冠心病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4.475

    [4] 高旭,等.急性心肌梗塞并心源性休克的治疗进展[J].国外医学心血管疾病分册,1996,23(5):271

    [5] 戴闵柱.我国在心力衰竭研究的主要成就[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9,8(4):272

    责编:杨自革

    (收稿:1999—11—18),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