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腹部外科》 > 2000年第5期
编号:10252956
肠外瘘12例治疗体会
http://www.100md.com 《腹部外科》 2000年第5期
     作者:毛平力

    单位:毛平力(贵州省贵阳市修文县中医院普外科 550200)

    关键词:

    腹部外科000535

    肠外瘘是腹部外科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及危重症。笔者在过去16年中对12例肠外瘘患者采取早期手术治疗, 均获得成功, 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12例患者中, 男9例, 女3例。年龄13~67岁, 平均34岁。12例肠瘘共有瘘口14个。复杂瘘1例, 十二指肠瘘1例, 小肠瘘9例, 结肠瘘2例。致瘘因素: 十二指肠残端瘘1例, 胃大部切除毕Ⅱ式术后横结肠梗阻近端瘘1例, 出血坏死性肠炎术后小肠、 结肠复杂瘘1例, 小肠外伤、 梗阻肠切除吻合口瘘3例, 阑尾残端瘘2例, 肠伤寒穿孔修补术后瘘2例, 妇产科刮宫术后小肠瘘1例, 女性结扎术后小肠瘘1例。肠瘘确诊后接受手术时间最短6h, 最长7 d(除外结肠造口后的二期手术)。12例患者均经短时有效的补液、 扩容、 纠酸、 抗感染、 对症支持及橡皮管或硅胶双套管负压引流等治疗后进行手术。12例肠瘘手术中, 1例行空肠十二指肠Roux-en-Y吻合术, 2例行结肠腹壁造口术(3个月后行结肠吻合术), 7例行瘘口切除肠端端吻合术。3例行瘘口修整、 修补肠浆膜及大网膜覆盖术(其中1例与造口术中1例为同一病例)。12例均获治愈。一次手术成功者10例, 占83.3%;二次手术成功者2例, 占16.7%, 此2例系结肠瘘及复杂瘘病例。术后住院时间最短9 d, 最长112 d。平均住院时间为27.3 d。
, 百拇医药
    讨 论

    肠外瘘是外科常见的并发症及危重症, 死亡率很高。发生肠瘘的原因很多, 有的是患者自身的条件所致, 有的是医源性损伤, 有的是技术上的欠缺等等。肠瘘发生后, 其症状与病理生理变化, 以及对全身的影响, 将视其瘘口的位置、 大小、 致瘘因素等的不同而各异。但归纳起来主要是以下三方面: 一是水、 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特别是高位的大流量肠瘘尤其突出。二是营养不良。高流量的肠瘘致大量肠液外流, 使大量的蛋白质、 维生素、 水、 电解质丢失。又不能进食吸收或行有效的静脉补充而致营养不良。三是感染。肠液中有较多的细菌, 尤其是低位肠瘘和肠瘘后引流不畅者特别突出。肠瘘后这三方面的因素互为因果, 恶性循环, 最终使患者死于严重的营养不良或全身的不可逆的重症感染所致的多器官衰竭。

    近年来, 对肠瘘提出了阶段性治疗方案。即瘘发生后10 d内为第一阶段, 10~30 d为第二阶段, 1~3个月为第三阶段。3个月后为第四阶段。死亡主要发生于第二、 第三阶段。死亡的原因主要是衰竭和感染。治疗第一阶段以监测并纠正水、 电解质, 酸碱平衡紊乱, 充分有效引流瘘口和感染灶为主;第二、 第三阶段则是积极补充营养, 有效的控制感染, 是通过PN或EN(即胃肠外或胃肠内营养支持)来实现的;第四阶段是创造手术条件, 择期手术治疗。对于以上观点, 笔者是赞同的。但在基层的县及乡镇医院, 在经济落后的地区或对于农村患者, 因为条件有限, 患者经济拮据, 无能力进行长期的PN或长期的引流换药, 抗感染治疗, 未等到第四阶段的到来, 患者已衰竭死亡或无钱医治而自动出院。据此, 笔者在过去16年中对12例肠瘘患者在肠瘘第一阶段, 患者机体内环境相对稳定, 还没有出现明显的负氮平衡和严重感染前, 作积极有效的术前准备, 如快速纠正水、 电解质, 酸碱紊乱, 补充维生素, 少量多次输血以提高机体的抵抗能力, 短时(一周内)的氨基酸、 脂肪乳、 胰岛素等治疗后, 早期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则根据致瘘因素和瘘口位置分别作结肠造口术、 瘘口切除肠端端吻合术、 瘘口整理修补肠浆膜及大网膜覆盖术及Roux-en-Y吻合术。结肠造口术患者伤口愈合后即可出院, 3个月后再回院作结肠吻合术。通过上述治疗, 12例肠外瘘患者均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为此, 在基层医院或对农村患者, 根据具体情况, 对肠外瘘患者亦可进行早期手术治疗。

    (收稿: 2000-03-10),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