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 2000年第5期
编号:10253809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附2例报告)
http://www.100md.com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0年第5期
     作者:冯亚青 田新英 赵大卫 刘桂芳 哈志远

    单位:冯亚青(河北省人民医院老年神经科);田新英(河北省人民医院老年神经科);赵大卫(河北省人民医院老年神经科);刘桂芳(河北省人民医院老年神经科);哈志远(河北省人民医院老年神经科)

    关键词: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000526

    例1:男性,75岁,因突然头晕,视物不清,走路不稳10天入院。患者于10天前晨起床时突然头晕,视物成双,睁眼困难,走路不稳,无头痛、恶心、呕吐,无意识障碍。 医务室医生测血压32/14.5kPa,予降压药及静点“克塞灵”治疗,2小时后突然寒战,高热(T40.3℃),烦躁后嗜睡,血压下降至11/6kPa,按输液反应处理之后转入我院。 既往患高血压10年,经常眩晕发作。 查体:BP21/12kPa,嗜睡,构音不清,双上睑下垂,左眼球外展位,右眼球固定中位,向各方向运动均不能,瞳孔左3.0mm,右1.5mm,光反应迟钝,右鼻唇沟浅,伸舌居中。 四肢均可见自主活动,右侧肌张力减低,右侧共济运动差,双巴氏征(+)。 心、肺(-)。 头部MRI示:中脑、左侧丘脑、右侧颞叶均可见不规则低密度影。 诊断:基底动脉尖综合征。
, 百拇医药
    例2:男性,61岁,因反复发作性眩晕,左侧肢体力弱4天入院。 患者于4天前休息时突然出现眩晕、呕吐、视物成双、不敢睁眼,持续30分钟左右缓解,每日均有发作。 2天前再次发作持续不缓解,测血压29/15kPa,县医院给予瑞吉亭静点,血压降至12/8kPa,左侧肢体无力急送我院。 既往有高血压病史20年、冠心病20年。 查体BP22.5/12.0kPa,嗜睡,言语不清,右侧上睑下垂,右眼球固定中位,左眼球外展运动可,余各项运动受限,右侧额纹及鼻唇沟变浅,伸舌困难,左上肢肌力Ⅰ-Ⅱ级,左半身痛觉减退,左巴氏征(+)。 头颅MRI:双侧小脑半球、右侧桥脑、中脑、左侧丘脑及双颞叶均可见多发性低密度影。 MRA示:右椎动脉及基底动脉狭窄,双侧大脑后动脉狭窄。 诊断:基底动脉尖综合征。

    讨论: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由Caplan于1980年首先报道[6],并作为一特殊类型椎基底动脉系血管病列出,随后国内外陆续有报道[1,5]。 基底动脉尖是以基底动脉顶端为中心的5条血管,即双侧小脑上动脉、双侧大脑后动脉和基底动脉顶端组成,其分支动脉供应中脑、丘脑、小脑上部、颞叶内侧及枕叶。 根据梗塞部位分脑干上端梗塞与大脑后动脉分布区的半球梗塞两组[6]。 脑干上端梗塞的临床表现主要为[2]。 1.眼球运动障碍与瞳孔异常。 (1)眼球垂直注视麻痹:单眼或双眼上视或下视均不能(上丘水平眼球垂直运动中枢受累表现),个别患者可出现“一个半综合征”; (2)分离性斜视:眼 球垂直向上分离,病灶常在中脑导水管灰质区,又称“中脑斜视”; (3)核间性眼肌麻痹; (4)动眼神经核的一侧病灶引起双上睑下垂和一侧动眼神经麻痹; (5)瞳孔异常,瞳孔散大,光反射消失,E-W核受累; (6)眼球震颤:脑干内侧纵束受累所致; 2.意识行为异常:为一时性或持续数天,亦可反复发作,常见为嗜睡、缄默,严重可昏迷,由于中脑动脉闭塞或缺血致脑干网状结构受累。 部分患者可出现脑干幻觉。 该2例患者病初头CT提示多发腔隙性脑梗塞,不能完全解释临床症状,进一步查MRI证实两例患者有脑干、丘脑、小脑等多处病灶,与临床症状相符合。 需要吸取教训的是,该2例在椎-基底动脉缺血症状出现后,血压急骤升高,当地医生给予迅速降压治疗,使临床症状急剧加重,说明血压突然下降是很危险的。 有专家建议当血压>29.3/17.3kPa(220/130mmHg)时,宜谨慎口服降压药[4]。 我们对此类情况常首选钙离子拮抗剂尼莫地平或尼莫通静点,该药可选择性阻断病理状态下的钙通道,减少平滑肌痉挛,但静点的速度不宜过快,当血压缓慢下降且稳定在一定水平时,改用口服降压药。 不应使用α1受体阻滞剂,因其可导致体位性低血压[3]
, 百拇医药
    参考文献

    1,董爱勤.基底动脉尖综合征1例报告.脑与神经疾病杂志,1997;4∶198.

    2,胡维铭、王维治主编.神经内科主治医师699问.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8,410~412.

    3,周盛年、杨润河主编.实用心脑血管病学.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6,101~110.

    4,谭铭勋、巍岗之、王新德.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处理的建议.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98;5∶315.

    5,Methler,MF.The rostral basilar artery syndrome:Diagnosis,etiology,prognosis.Neurology,1989;39∶9~16.

    6,Caplan,LR.Top of the basilar syndrome.Neurology,1980;30∶72~796.

    收稿日期:2000-06-15,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