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北京医学》 > 2000年第6期
编号:10208647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心内直视术后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28例临床分析
http://www.100md.com 《北京医学》 2000年第6期
     作者:黄飞琼 高 玲 李仲智 郭志和 陆 进 高国庆 李晓峰

    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心外科邮政编码 100045

    关键词:

    北京医学000621 我院自1993年6月~1999年5月共有550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行心内直视手术,其中28例术后出现高度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28例,男15例,女13例;年龄3个月~11岁,平均5.6岁;体重6.5~21 kg,平均13.75 kg;其中室间隔缺损15例,房间隔缺损1例,法乐四联症8例,部分或完全性房室通道3例,三尖瓣下移1例。术前心电图均为窦性心律。全组患儿均在体外循环下行内直视根治术。26例术毕心脏复跳后即为Ⅲ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高度房室传导阻滞伴结自律速。27例术毕在右心室表面放置临时起搏导线,予以临时起搏。

    结 果

    25例术后1~12天恢复窦性心律,其中2例出院时以窦性心律为主,偶有Ⅱ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术后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起搏后因血压不能维持正常而死亡。2例术后高度房室传导阻滞伴有结自律速者,分别于术后2天及18天死于心力衰竭及多脏器衰竭。25例转复后心电图检查均为窦性心律,其中合并I度房室传导阻滞4例,右束支传导阻滞10例。随访7例,随访时间1个月~6年,均为窦性心律。

    讨 论

    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是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文献报道其发生率为1%~3%,本组为4.9%。随着外科医生对心脏传导系统解剖的进一步认识及外科技术的不断改进,术中直接损伤传导系统造成永久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率已逐渐减少,大多数为暂时性的,其原因可能由于传导系统周围组织的出血、水肿、炎症、坏死等引发。另一部分病人因体外循环手术中阻断冠状循环后心肌缺血,或因心脏局部降温而引起传导系统暂时性功能障碍。因此在围手术期应加强心肌保护,尽量减少过分牵拉,缝合时要采用浅缝、超越或转移等方法,避免损伤传导系统是预防术后发生房室传导阻滞的关键。

    术后出现高度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若高度怀疑与术中缝合有关,应再次手术,将原缝线拆除,重新缝合。出现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后,应立即于心表面放置临时起搏导线,予以临时起搏。在放置起搏器的同时,加用激素可减轻心肌水肿。另外可给予小剂量异丙肾上腺素及促进心肌细胞代谢的药物,可促进房室传导,有利于心肌水肿或出血的吸收,加速窦性心律的恢复。在恢复窦性心律后,以上辅助治疗应维持1周左右,当自主心律稳定以后方可停用。大部分病人为暂时性的房室传导阻滞,一般在术后1~2周内能恢复窦律。如果超过2周以上仍未恢复正常窦律,应放置永久起搏器。

    (收稿:1999-09-08 修回:2000-06-26),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