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北京医学》 > 2000年第6期
编号:10208649
霍奇金病继发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一例报告
http://www.100md.com 《北京医学》 2000年第6期
     作者:沈建良 汪声恒 罗 晖 钱世德

    单位:北京海军总医院邮政编码 100037

    关键词:

    北京医学000630 霍奇金病继发急性白血病以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下称急非淋白血病)多见,继发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下称急淋白血病)少见。最近我院收治1例,现报告如下。

    患者,男,62岁。因胸部不适1个月余,于1995年9月21日入院。入院前1个月,感觉胸部不适,为间断性闷胀、钝痛,与进食、呼吸无关。当地医院胸片、胸CT检查示右上前纵隔占位性病变。入院查体:右锁骨上窝扪及一肿大淋巴结,花生米大小,无压痛,可活动。余未见特殊。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147g/L,白细胞6.3×109/L,血小板230×109/L。骨髓检查基本正常。腹部B超:淋巴结肿大、脾大、脾内多发占位病变。入院诊断:纵隔占位病变待查。入院后在B超引导下行纵隔占位病变穿刺,报告为炎性肉芽组织。1995年10月30日行右锁骨上淋巴结活检,病理报告:霍奇金病,淋巴细胞为主型,部分呈结节硬化型,至此确诊为霍奇金病ⅢA期。1995年11月9日起予2个疗程COP-PYAM(环磷酰胺、长春新碱、强的松、平阳霉素、阿霉素和甲基苄肼)化疗,化疗间隙期注射干扰素300万U/次,隔日1次。2个疗程化疗后复查腹部B超:腹腔肿大淋巴结消失;胸片和胸CT均示纵隔肿块较前明显缩小;脾CT:脾内占位消失。1996年1月29日起予2个疗程ABVD化疗,化疗后复查胸片、胸CT:纵隔肿块同前。又予1个疗程CHOP化疗后复查胸CT:纵隔肿块仍未见消失。1996年5月29日起予纵隔+双锁骨上放疗,共55Gy/28次/54天。放疗后复查胸CT:纵隔肿块仍同前,未见进一步缩小。1996年8月8日MRI检查:左主动脉弓下可见5mm×15mm条索影,考虑淋巴结或纤维条索。1996年8月15日出院。后又2次入院,予1个疗程BVP(博莱霉素、长春花碱、强的松)、1个疗程CHOP巩固化疗。化疗后复查MRI:与前检查相同。为进一步治疗于1997年8月13日第4次入院。查血象示白细胞33.1×109/L,原幼淋87%;查骨髓:增生极度活跃,原幼淋87%,过氧化酶染色阴性(近2年曾多次查血象和骨髓,均基本正常)。进一步查免疫分型:CD19为66%,CD15为84.5%(2种可能,或为试剂问题,或为髓系阳性急淋白血病),HLA-DR为93%,CD38为95.6%,CD9为81.5%。染色体检查见t(4,11)异常克隆。外周血未查到R-S细胞。至此,确诊为急淋白血病(B细胞型)。经化疗后虽达完全缓解,但很快复发。于确诊后半年死亡。
, http://www.100md.com
    讨 论

    该例放、化疗2年后发生急淋白血病,这一急淋白血病在确定为继发性白血病时,需除外以下两种可能:①肿瘤相关性白血病:即H/R-S细胞白血病。此种白血病极为少见。该例霍奇金病已获临床缓解,外周血未查见R-S细胞,骨髓中也未见H/R-S细胞,故可排除。②原发性急淋白血病:此种白血病与治疗无关,往往无染色体异常,疗效及预后相对较好,该例不符。继发性白血病即治疗相关性白血病,一般发生在诊断霍奇金病1年后,前10年发生率较高,绝大多数为急非淋白血病。Kaldor报道29 552例霍奇金病治疗后发生163例白血病(包括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其中4例为急淋白血病。继发性白血病往往有染色体11q23的移位,与使用阿霉素、足叶乙甙等药有关。继发性白血病一般治疗效果差,预后恶劣,在确诊后1~14个月(平均2个月)死亡。该例在确诊后半年死亡。

    (收稿:1999-02-05 修回:1999-09-06),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