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华夏医学》 > 2000年第6期
编号:10212470
前列腺素E1治疗急性脑梗塞疗效观察
http://www.100md.com 《华夏医学》 2000年第6期
     作者:张育华

    单位:张育华(桂林市第四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广西桂林市 541001)

    关键词:脑梗塞;前列腺素E1;CT检查

    华夏医学000637 1997年8月至1999年8月,笔者用重庆制药六厂生产的前列腺素E1(勃乐斯,简称PGE1)治疗急性脑梗塞35例,收到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共7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PGE1组)和对照组(706代血浆加川芎嗪组)各35例。所有病例均经临床及CT扫描证实为脑梗塞,符合1986年中华医学会第二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1],发病均在72h内。治疗组35例中,男21例,女14例,年龄36~74岁,平均60岁。对照组35例中男24例,女11例,年龄36~75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梗塞部位及病灶大小基本相似,具有可比性。
, http://www.100md.com
    1.2 治疗方法 所有病例均根据病情给予脱水降颅内压、支持、对症治疗及护理。治疗组采用5%葡萄糖250ml加PGE1100μg静脉点滴,20~30滴/min,1次/d,15d为1疗程。对照组采用706代血浆500ml加川芎嗪150mg静脉点滴,1次/d,15d为1疗程。治疗前后分别查血尿常规、 出凝血时间及肝肾功能。

    1.3 疗效评定 基本痊愈:症状、体征基本消失,生活基本能自理。显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肌力提高Ⅱ级以上。有效:肌力提高Ⅰ级。无效:症状、体征无变化。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治疗组基本痊愈12例(34.2%),显效16例(45.71%),有效4例(11.43%),无效3例(8.57%),总显效(基本痊愈+显效)28例(80%),总有效(总显效+有效)32例(91.43%)。对照组基本痊愈7例(20%),显效12例(34.29%),有效7例(20%),无变化9例(25.71%),总显效19例(54.29%),总有效26例(74.29%)。两组比较总有效率无明显差异(P>0.05),总显效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前后血尿常规、出凝血时间、肝肾功能均无明显变化。
, 百拇医药
    2.2 治疗组副作用 5例出现输液肢体局部轻微疼痛,其中3例出现输注血管发红,均能耐受,减慢滴速后症状缓解,治疗结束后症状消失。

    3 讨论

    现代学说认为前列环素(PGI2)和血栓素A2(TXA2)是花生四烯酸经环氧化酶系统催化生成的二种具有相反生物效应的物质。血管壁产生的PGI2是一种血小板聚集强抑制剂和血管扩张剂,而血小板生成的TXA2则有强烈促血小板聚集和血管收缩作用,两者的相对平衡对于构成机体环境稳定和维持血液循环通畅起着重要作用[2]。PGI2与TXA2之间平衡失调,TXA2相对增多是形成血栓及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条件。在脑血栓的粥样斑块中,血小板的脂过氧化物酶抑制前列环素(PGI2)合成酶的形成,使内皮细胞合成 PGI2减少,从而减低了其抗血小板聚集和促血管扩张的作用,然而,此时血小板已被激活生成大量具有促血小板聚集和缩血管作用的血栓素A2(TXA2),这样便有利于血栓的进一步形成[3]。PGE1是前列环素的衍生物,具有前列环素的生物活性,作用稳定。实验证明静脉滴注后在体内活性可维持5h以上。PGE1引起临床症状改善的作用机理是: ①通过激活血小板膜的腺苷环化酶,使血小板内环磷酸腺苷(cAMP)含量升高,从而抑制TXA2的释放,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小板粘附率。②通过保护动脉内膜屏障,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降低血脂,提高动脉内的cAMP水平,达到抑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作用。③通过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游离Ca,抑制血管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使血管平滑肌舒张,达到舒张颅内血管的作用。针对脑梗塞的上述病理生理变化以及PGE1的作用机理,笔者用PGE1治疗急性脑梗塞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与对照组比较,虽然总有效率无明显差异(P>0.05),但总显效率有明显差异(P<0.05)。说明急性脑梗塞使用PGE1能明显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PGE1副作用轻微,治疗结束后副作用均可自行消失,不影响疗程,对血尿常规、出凝血时间及肝肾功能无影响。本研究表明PGE1具有疗效确实、可靠,使用方便、安全及副作用小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孟家眉.对脑卒中临床研究工作的建议.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88,21:57

    2,刘众.花生四烯酸代谢与脑缺血.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1990,7(2):127

    3,王学锋,王鸿利,余慧贞.缺血性中风高凝状态的临床研究.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91,17(3):144

    (收稿 2000-04-13),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