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华夏医学》 > 2000年第6期
编号:10212490
流行性出血热对HBsAg阳性患者肝脏损害临床分析
http://www.100md.com 《华夏医学》 2000年第6期
     作者:吴云

    单位:吴云(临沭县人民医院 山东临沭县 276700)

    关键词:流行性出血热;HBsAg阳性;肝脏损害

    华夏医学000613 1990年1月至1998年1月我院共收治流行性出血热(EHF)525例,其中有57例HBsAg阳性,占同期住院人数10.86%。现将本组病例肝脏损害及HBsAg滴度变化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57例患者全部符合1986年全国EHF会议拟定诊断及分期、分型标准,并经血清学特异抗体检查证实。男39例,女18例;年龄19~62岁,平均42.3岁。临床分型:轻型14例,中型24例,重型16例,危重型3例。57例中有27例否认有肝炎病史,21例曾有肝炎病史,有8例有慢性肝炎病史,有1例诊断为肝硬化。35例在发热期,10例在少尿期,2例在低血压期入院。
, 百拇医药
    1.2 临床表现 本组57例中,发热51例,少尿46例,头痛57例,眼痛33例,腰痛49例,恶心43例,腹胀17例,腹痛42例,腹部压痛7例,面色潮红42例,球结膜充血水肿28例,皮肤出血点12例,黑便5例,尿黄12例。

    1.3 检查与判断方法 入院查ALT、STB+HBsAg,以后3~5d查1次。HBsAg检测用反向血凝法。HBsAg阳性(住院期间一次滴度为1/64)为本组病例。

    1.4 观察结果

    ①57例HBsAg阳性病例中有肝脏损害50例,占本组资料87.7%。

    ②ALT(丙氨酸氨基酸转移酶)、STB(总胆红素)变化在各型分布情况见表1。

    表1 各型患者肝功能变化情况(n,%) 组 别
, 百拇医药
    例数

    ALT升高

    ALT、STB

    均升高

    发病率

    (%)

    轻型

    14

    10

    0

    71.4

    中型

    24
, 百拇医药
    17

    4

    87.5

    重型加危重型

    19

    9

    10

    100

    各型之间发病率比较P均<0.05。

    ③39例EHF男性患者HBsAg滴度变化在各期分布情况见表2。

    表2 各型患者在各期的HBsAg滴度变化(n) 组 别

    例数
, 百拇医药
    前三期(发热、低压、少尿)

    后二期(多尿、恢复)

    降低

    不变

    降低

    不变

    轻型

    10

    9

    1

    3

    7

    中型
, 百拇医药
    16

    14

    2

    5

    11

    重型加危重型

    13

    11

    2

    4

    9

    注:降低:HBsAg滴度为1/8、1/16、1/32;不变:HBsAg滴度1/64。各型之间HBsAg滴度变化发生没有明显差异性(P>0.05)。前三期发生率(34/39)与后二期之间有明显差异性(P<0.01)。
, 百拇医药
    ④在重型病例中有1例并发重型肝炎,危重型中有2例并发重型肝炎。

    2 治疗及转归

    57例中54例随病情恢复而逐渐恢复。3例并发重型肝炎治疗效果不佳,均死于大出血。

    3 讨论

    3.1 肝脏损害 本组EHF(HBsAg阳性)并肝脏损害具有以下特点:①EHF患者(HBsAg阳性)并肝脏损害发生率87.7%(50/57);高于国内文献报道76.0%;②肝脏损害与病情分型有关,发生率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系;③HBsAg滴度降低均为男性患者,前三期比后二期发生率有统计学意义(P<0.01);④本组资料病死率5.26%,与国内文献报道一致,但高于本院同期EHF病死率2.10%(P<0.01)。

    3.2 肝脏损害机理 肝脏损害发病机理同出血热发病机理一样,比较复杂,多数学者认为与以下因素有关:①病毒及毒素的直接作用;②免疫病理损伤;③肝脏微循环障碍。以上3个方面使肝细胞通透性增高,以致肝细胞坏死。毛细血管阻塞,出现转氨酶升高,黄疸加深。EHF病型与肝损害程度呈正相关。另外本组资料有52.6%曾有肝病史,这说明本组资料肝功能及免疫功能比正常组要低,因此感染EHF病毒对肝损害发生率比正常要高。
, 百拇医药
    3.3 性激素变化 对流行性出血热患者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研究中发现:从发热期至少尿期血雌二醇(E2)浓度升高,睾酮(T)减低,E2/T之比值上升[1]。在EHF前三期(发热、低压、少尿)HBsAg含量降低与睾酮呈正相关,与雌二醇呈负相关。即睾酮含量上升、HBsAg滴度上升;雌二醇含量上升,则HBsAg含量下降。黄其通研究发现男性HBsAg携带者血清睾酮、雌二醇与HBsAg含量有密切关系[2],结果与本组资料相吻合。说明人体性激素对HBsAg有调节作用,有可能用性激素治疗乙肝病毒携带状态。

    3.4 治疗 EHF患者HBsAg阳性并肝脏损害的治疗主要针对原发病进行。

    ①病毒唑、干扰素具有抗EHF病毒作用,早期足量应用病毒唑、干扰素,可有效控制病毒症,是减少肝脏损害的关键。

    ②对于危重病例更应早期用干扰素及保肝治疗,以防重型肝炎发生。

    ③本组重型肝炎病例死于大出血,EHF发病机理对HBsAg阳性患者的影响还应深入观察研究。

    参考文献

    1,黄湘虎,孙志坚.流行性出血热下后脑-垂体-性腺轴功能变化及临床意义.中华传染病杂志,1993,11:14

    2,郭志法.性激素对HBsAg有调节作用.中国医学论坛报,1998,9:26

    (收稿 2000-01-11),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