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 2000年第6期
编号:10213318
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CT分析
http://www.100md.com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0年第6期
     作者:王润文 陈伟

    单位:湖南医科大学附属湘雅医院放射科 410008

    关键词:脑动脉硬化;断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000641

    分类号 R743.1

    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ubcotical Arteriosclerotic Encephalopathy,SAF)是德国学者Binswanger于1894年首先报道的,故又称Binswanger病,已被公认老年群体中发病率并不低的一种疾病(约占1%~5%)[1,2]。随着CT诊断技术的广泛应用,本病的确诊率也越来越高。笔者就本院近些年来CT对SAE的检查诊断报道分析如下:

    1 资料
, 百拇医药
    1994年6月以来,我院CT共检出SAE132例,占同期50岁以上老年群体颅脑CT检查的3%左右。其中男72例,女60例,年龄52~89岁,平均71岁。132例患者中,病程数小时,数年不等,头晕、头痛、言语不清或智力障碍以及肢体活动不便者101例(76%)。有明确血压记录98例中有91例血压过高或有过高血压病史(93%)。

    CT扫描机为Elscient 2400 elite型。以平扫为主,层厚、层距均为10mm。象素距阵为:512×512,病人的扫描位置取仰卧位,以听眦线为基线,扫描层数大约10~12层。

    2 CT扫描结果

    132例均有侧脑室周围月晕状低密度区,CT值18~26Hu,双侧性,基本对称,边界欠清,累及侧脑室前角周围白质者100%;其次为后角周围白质、放射冠区、三角区及半卵圆中心白质。上述部位两者以上同时累及者约70%。108例合并脑梗塞,其中位于基底节、丘脑、放射冠区者98例(其中多发61例,单发37例);位于胼胝体4例;颞、顶、枕皮层6例,绝大多数为腔隙性。合并脑出血23例中,有4例同时存在脑室内积血。122例脑萎缩中,115例为轻到中度且大多数以脑室扩大为主。
, 百拇医药
    3 讨论

    3.1 病理机制

    SAE的病理机制常被认为是皮层下深部白质的血流灌注量不足,慢性、渐进性缺血所致白质脱髓鞘和轴突丧失,胶质增生,属白质变性范畴。而导致这种血灌注量不足最常见的原因是动脉硬化。供应脑白质的小动脉因属穿支动脉,引程长、分支陡直、吻合网少这些解剖学上的特点,决定了脑室周围脑深部白质更易受脑血灌流量不足的影响。因此,凡影响脑血灌流量不足的因素均可能引起上述脑白质的缺血变性。譬如动脉硬化、血压异常、心血管功能障碍、脑血流自身调节障碍等等。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影响因素亦日趋增多。

    3.2 临床表现

    SAE一般发生于50岁以上的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病情有加重趋势。病情初发隐匿,呈渐进性且进展缓慢。早期无症状,继而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头晕、肢体乏力或轻瘫;言语含糊不清或失语,精神行为障碍、智力减退,常伴有高血压和动脉硬化症,临床往往诊断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或血管硬化。
, 百拇医药
    3.3 CT表现

    SAE患者由于早期无症状及病程进展缓慢,有时尽管临床无表现,但CT有异常发现,大部分在65岁以后改变明显。SAE的CT典型表现是双侧侧脑室周围白质弥漫性、对称性的月晕状低密度区,密度较单纯脑梗塞病灶高,CT值18~26Hu,边界模糊,可融合或融合后双侧稍不对称。病灶最早最易出现在侧脑室额角或枕角周围,然后再累及侧脑室体、三角区周围白质,进一步累及放射冠及半卵圆中心,甚至累及外囊、脑干等[3]。同时伴发基底节区、丘脑、脑干区的多发性腔隙性脑梗塞。脑萎缩常以深部脑白质萎缩明显,表现为脑室轻至中度扩大。本组病例的CT表现基本上与文献上报道一致。由于CT可直观地显示SAE病灶及其合并症,即使在临床无症状体征情况下,CT有阳性发现即可诊断。

    参考文献

    1,戴建平.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CT诊断.中华放射学杂志,1989;23:79

    2,张雪林,陈贵孝.实用颅脑CT诊断学.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3:216

    3,Rersztr,et al.Pathological findings correclated with MK insubcortcial arteriosclerotic encephaopathy (Binswanger's).J Ne 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1989;52:1337,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