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现代诊断与治疗》 > 2000年第6期
编号:10223574
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CT诊断
http://www.100md.com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00年第6期
     作者:蒋新颜

    单位:淮阴市第二人民医院CT室,江苏 淮阴 223002

    关键词:硬膜下血肿;CT

    现代诊断与治疗000613 中图分类号:R651.1+5;R814.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8174(2000)06-0352-01

    CT平扫对高、低及混杂密度的硬膜下血肿(SDH)易于分辨,而对等密度硬膜下血肿(ISDH)容易漏诊或误诊,造影增强扫描可以提高其诊断率。本文对我院68例ISDH的CT诊断作一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经CT诊断为ISDH?68例(均经手术及临床随访证实),其中男54例,女14例;年龄38~84岁,55岁以上者58例。有明显头部外伤史者37例。从出现症状到CT检查相隔3天~6个月。68例ISDH患者中,头痛48例,视力下降6例,一侧肢体偏瘫或双下肢无力57例,混合性失语3例。
, http://www.100md.com
    1.2 检查方法 CT检查取仰卧位,以OM为基线向颅顶作平行横断扫描10~11层,层厚、层距为10mm。21例同时作CT增强扫描(60%泛影葡胺100?ml快速静脉注射)。

    2 CT表现

    2.1 直接征象 (1)部位:68例ISDH均位于幕上,以额颞顶部多见,亦有累及枕部者。血肿范围较大的超越颅缝线。单侧性血肿65例,双侧性血肿3例。(2)形态:新月形53例,双凸形11例,弓形4例。(3)密度:血肿区CT值35~45Hu,与邻近脑组织CT值(34~48Hu)相近。(4)增强:21例增强扫描,血肿侧脑表面血管显示6例,血肿显影15例,血肿膜显影19例。

    2.2 间接征象 (1)中线结构移位:3例双侧性血肿中线结构偏移不明显,余65例单侧性血肿均示中线结构不同程度地向健侧移位。(2)侧脑室、侧裂池和脑沟改变:65例单侧血肿致患侧侧脑室向健侧移位、变形,患侧侧裂池消失,健侧侧脑室正常或变形,健侧侧裂池消失或可见;3例双侧性血肿致两侧侧脑室较匀称地变狭窄,两侧侧裂池隐约可见;68例均显示患侧脑表面沟回变浅、消失。(3)灰白质界面内移:68例均可见,灰白质交界面向内移位,白质伸入灰质间的“指突”变短或消失。
, http://www.100md.com
    3 讨论

    ISDH系指CT上硬膜下血肿的密度与邻近脑实质、主要是脑皮质密度相近,边界不清,是硬膜下血肿的一种特殊类型,约占硬膜下血肿的17%~25%[1]。此类患者年龄多较大,常无明确的外伤史或仅有易被忽视的轻微外伤史,且多在伤后数周出现临床症状,呈慢性过程,加之CT平扫无明显的血肿边缘可见,容易导致漏诊或误诊。因此仔细分析、正确认识其CT表现,必要时行增强CT扫描对本病的确诊有重要意义。

    硬膜下血肿呈现等密度的原因多认为是硬脑膜-皮层间虹桥静脉破裂,血液缓慢溢入硬膜下腔,同时有蛛网膜破裂,脑脊液进入血肿,以致血肿的CT值与脑皮层相近。期龄在1周以上的硬膜下血肿,红细胞内血红蛋白逐渐崩解,同时可并存缓慢的再出血,两种病理变化的结果形成等密度血肿。

    ISDH多发生于老年人,本组55岁以上者58例,占85.29%。有学者分析认为,老年性脑萎缩引起蛛网膜下腔增宽,脑皮层与硬膜之间的虹桥静脉缓冲减少,即使是轻微的外伤亦易破裂出血,这种轻微外伤常易被患者忽视,故不难理解CT检查发现ISDH而临床上却无明确的头部外伤史可询。
, http://www.100md.com
    国内外有关文献对ISDH的CT表现己有较详尽的描述。CT平扫所显示的各种直接、间接征象对ISDH的诊断有很大的价值。本组病例表现为涉及一侧或双侧额颞顶枕部大脑表面,与脑皮质分界不清的等密度病变,多为新月形改变,伴有中线结构向健侧移位,患侧侧脑室受压变形、移位,患侧侧裂池消失、大脑表面脑沟回消失及灰白质界面内移。

    对ISDH平扫征象不十分显著或仅见占位效应,而临床上又高度怀疑本病时,应行增强扫描。文献[2]认为,ISDH增强扫描主要有3种CT表现:(1)显示血肿侧脑表面血管。(2)血肿膜显影,为血肿边缘出现点状或线状强化。(3)血肿腔本身显影。本组中21例用60%泛影葡胺100ml快速静脉注射,血肿侧脑表面血管显示6例,血肿膜显影19例,血肿腔本身显影15例。其中有6例CT平扫仅见占位效应,误认为“半球占位以肿瘤可能性大”(4例)、“半球脑肿胀”(2例),经造影增强扫描后获得ISDH的诊断,可见血肿、血肿膜、血肿侧脑表面血管的显影是ISDH诊断的可靠征象。

    参考文献:

    [1]吴恩惠.头部CT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131.

    [2]陈自谦,冯 亮,谭启富,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CT诊断(附47例分析)[J].实用放射学杂志,1992,8(8):455.

    收稿日期:2000-07-23,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