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 2000年第6期
编号:10233955
射频消融术围术期血浆 D-二聚体系列检测的临床意义
http://www.100md.com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2000年第6期
     作者:李建平 孙瑞敏 黎莉 潘秀荣 张薇

    单位:李建平 孙瑞敏(烟台山医院心内科,山东烟台,264001);黎莉 潘秀荣 张薇(山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

    关键词: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000613 射频消融(RFCA)已被认为是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的一种安全有效的经典方法,然而至今,仍有少数患者于RFCA术中术后出现血栓栓塞现象,其机制尚不清楚。本文利用能反映机体血凝状态的分子标志物D-二聚体(D-D)作为观察指标,观察其在RFCA术围术期血浆浓度的变化,以探讨RFCA术中术后血栓栓塞的机制,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1998年7月~1999年4月,30例在我院接受RFCA治疗的患者,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13~72(42±16)岁,消融部位:房室旁路22例,房室结慢径路6例,左心室室间隔2例。
, http://www.100md.com
    1.2 方法

    使用美国生产的同步16导联生理记录仪(pruck4.1)记录并观察希氏束电图,冠状静脉窦电图,房、室波群;使用日本生产的SEC-2102型电生理刺激仪,进行程序性刺激,诱发心律失常,寻找确定引起心律失常的病灶部位;使用美国生产的温控射频仪(RFG-3D RADIONICS)进行射频消融。

    采血方法:每例患者采血4次:①静脉鞘插入后,导管尚未插入前,以此作为术前基线对照值;②电生理标测完成,射频放电之前;③射频放电全部结束后;④术后40~48 h,患者出院前。4次均为静脉采血,分别测定血浆D-D浓度。标本制备:静脉采血2.5 ml置于1/10体积0.109mol/L枸椽酸钠抗凝试管中,3 000 r/min离心10 min,收集血浆,-20℃冰箱保存待测;检测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定量测定血浆D-D浓度,正常参考值:<500 μg/L,所有标本均重复测定。

, http://www.100md.com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测定值以±s表示,各组与基线值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

    2 结果

    30例患者,术前血浆D-D浓度为:(560±292)μg/L,电生理标测后、放电前D-D浓度即增高至(995±530)μg/L,与基线值比较增高近1倍(P<0.001),消融结束后,D-D浓度大幅度增高至基线值的3倍以上〔(1 868 ±897)μg/L∶(560±292)μg/L,P<0.001〕。术后48 h D-D浓度明显下降,但仍明显高于基线值〔(902±483)μg/L∶(560±292)μg/L,P<0.001〕。

    3 讨论

    尽管RFCA已被确认为一种安全有效,用于治疗各种快速型心律失常的方法,血栓栓塞的潜在危险早已被意识到,但直至今日才引起足够重视。血栓栓塞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因 RFCA的本质是导管与组织界面产生阻抗热,由阻抗热导致心内膜的凝固性坏死,所以,RFCA的过程必然伴随着心内膜的损伤。
, http://www.100md.com
    D-D是纤维蛋白的单体,经活化因子Ⅹ Ⅲ交联后,再经纤溶酶水解所产生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其水平增高反映凝血酶生成增多和继发性纤溶活性增强,因此可作为体内高凝状态和继发性纤溶亢进的分子标志物。本研究结果显示,在电生理标测完成时,血浆D-D浓度开始增高,这说明由于导管操作及血管穿刺等,已部分激活纤维蛋白的降解和溶解,RFCA后,测定血浆D-D浓度显著增高,至基线值的3倍,提示RFCA较电生理检查更能构成对心内膜的损伤,进而更能激活体内凝血机制,而术后40~48 h,D-D浓度虽已明显下降,但仍高于基线值(与国外报道相似),这说明RFCA所引起的这种血凝状态改变不会转瞬即逝,它至少可持续48 h以上。D-D的检测结果,从一个侧面证实了RFCA术中术后凝血酶被激活, 血凝状态发生改变,射频损伤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成为日后血栓栓塞事件的基础。

    收稿 1999-08-31 修回 2000-03-01,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