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 2000年第6期
编号:10245761
性格与情感性精神障碍结局的关系
http://www.100md.com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00年第6期
     作者:孙静 侯钢 张心保 翟书涛

    单位:210029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

    关键词:内倾;外倾;情感性精神障碍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000612 【摘要】 目的:探讨性格与情感性精神障碍结局的关系。 方法:对117例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进行出院8年的随访调查,并将其分为性格内倾组、外倾组,采用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进行评定。 结果:两组复发、再住院、自杀、慢性化、死亡率均无显著差异,出现社会功能缺陷者性格内倾组明显高于性格外倾组,主要表现在职业和工作、婚姻职能、社会性退缩3方面,而性格外倾组病后对外界的兴趣和关心受损较显著。 结论:病前性格内倾者社会功能缺陷高于性格外倾者。

    本研究探讨性格的内倾、外倾对情感性精神障碍结局的影响,并进行比较分析。

, 百拇医药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为我院1987年全年出院,符合CCMD-2-R情感性精神障碍诊断标准,南京市区常住人口的153例患者。于1994年11月~1995年10月完成随访调查117例,修正诊断3例,失访33例(21.6%)。失访的主要原因是搬迁,少数因拒访/外出或死于躯体疾病等。

    1.2 方法 按艾森克对性格内倾、外倾的描述[1]。根据患者病历记录的个性特征,尽量归类为性格内倾或性格外倾,依此分为两组,前者52例,后者56例,有9例难以确定则给予删除。

    采用自制的一般情况调查表、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分别对两组患者的SDSS逐项比较各项目≥1分的频率。

    调查内容,比较两组患者自1987年出院至随访时的复发、再住院(指随访期间又住我院)、自杀(包括自杀未遂和自杀死亡)和慢性化(指明显的情感症状经2年以上无缓解)发生率及社会功能等。
, 百拇医药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性格内倾组、外倾组的性别、年龄、婚姻、文化程度、职业各项目构成比上,经χ2检验均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1。

    2.2 复发、再住院、自杀和慢性化发生率 性格内倾组复发发生率为75%,再住院50%,自杀12%,慢性化8%,死亡4%;性格外倾组分别为77%、48%、23%、7%及3%,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有社会功能缺陷者(SDSS≥2)[1]的性格内倾组发生率42%,明显高于性格外倾组的24%,两组有显著差异(P<0.05)。

    表1 内倾组与外倾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例数) 项目

    内倾组

    (52例)
, http://www.100md.com
    外倾组

    (56例)

    项目

    内倾组

    (52例)

    外倾组

    (56例

    性别

    文化程度

    男

    23

    19

    ≤小学
, 百拇医药
    10

    10

    女

    29

    37

    中学

    34

    39

    年龄(岁)

    大学

    8

    7

    <40

    25
, 百拇医药
    22

    职业

    40~60

    19

    24

    无/个/农

    6

    2

    >60

    8

    10

    工人

    35

    41
, http://www.100md.com
    婚姻

    干部

    11

    13

    未

    8

    6

    已/再

    41

    44

    离/丧

    3

    6

    注:两组比较,P均>0.05
, http://www.100md.com
    2.3 性格内倾组与性格外倾组SDSS比较(表2)

    由表2显示,两组的SDSS各项目≥1分的频率分布不同,其中性格内倾组在职业和工作、婚姻职能、社会性退缩3项上的得分频率较高,而性格外倾组在对外界的兴趣和关心项上得分频率高,以上均有显著差异(P均<0.05)。

    3 讨论

    本组资料通过对117例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出院8年随访研究,发现无论性格内倾或外倾,两组均有75%患者有过复发,其中半数以上于出院后1年内复发。另外,两组均有48%的病例再住院,慢性化及自杀死亡的百分率相当,说明情感性精神障碍的结局目前仍不理想。随着对情感性精神障碍疾病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更关心社会功能的恢复,他们将持续的社会功能缺陷看作该疾病的继发症状,并将此作为结局不良的指征之一[2]。我们的研究显示,性格内倾者病后出现持续社会功能缺陷的百分率明显高于性格外倾者,提示性格内倾者社会功能恢复较性格外倾者差,与文献报道一致。Deister曾对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进行了28年的长期随访研究,发现远期结局不良与病前性格差、发作次数多有关[3]。Stephens等的随访研究亦得出病前性格不良与结局差相关[4]。Goodwin认为有些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表现为持续性病程,就个体而言,人格可作为构成该疾病基础的表现形式[5]。本组资料显示,两组间相比无统计学意义,可能与研究例数相对较少有关。
, http://www.100md.com
    表2 性格内倾组与性格外倾患者SDSS发生率(%)比较

    内倾组

    (50例)

    外倾组

    (54例)

    χ2

    P

    职业和工作

    36

    18

    4.03

    <0.05
, http://www.100md.com
    婚姻职能

    28

    11

    4.77

    <0.05

    父母职能

    4

    9

    1.14

    >0.05

    社会性退缩

    22

    7
, 百拇医药
    4.48

    <0.05

    家庭外社会活动

    16

    9

    1.08

    >0.05

    家庭内社会活动

    4

    2

    0.43

    >0.05

    家庭智能
, 百拇医药
    28

    35

    0.62

    >0.05

    个人生活自理

    6

    4

    0.30

    >0.05

    对外界的兴趣和关心

    2

    13

    4.39
, http://www.100md.com
    <0.05

    责任心和计划性

    12

    7

    0.63

    >0.05

    本研究通过进一步对SDSS具体项目的比较,发现性格内倾者在职业和工作、婚姻职能、社会性退缩3项明显受损,这与Patience的研究有相似之处。Patience通过患者完成社会功能量表(SFS),发现性格不良患者在社交、工作职业、空闲利用(不活跃)、金钱利用4方面受损显著[2]。另外,我们研究发现性格外倾者病后对外界的兴趣和关心能力显著下降。Goodwin认为,人格可因情感性精神障碍疾患的经历而改变,这种改变可表现在自尊、社会交往、职业以及知觉、思维方面,并可从这些方面反映人格短期或长期的改变[5]。因此,性格外倾者对外界关心的减少可能有人格的改变。
, 百拇医药
    本研究发现外倾性格者自杀高于内倾性格者,尽管两者无统计学意义,但在临床上我们应予警惕,外倾性格者情绪变化大,易冲动,是否是自杀率高的原因,有待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沈渔村主编.精神病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314~316

    2 Patience DA,McGuire RJ,Scott AF.The Edinburgh primary care depression study:personality disorder and outcome.Br J Psychiatry,1995,167:324

    3 Deister A,Marmeros A.Predicting the Long-term outcome of affective disorders.Acta Psyiatr Scand,1993,88:174

    4 Stephens JH.McHugh PR.Characteristics and long-term follow-up of patients hospitalized for mood disorders in the Phipps Clinic,1913~1940.J Nerv Ment Dis,1991,179:54

    5 Goodwin FK,Jamisom KJ.Manic-Depressive Illness.New York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281~315

    (收稿:2000-04-03),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