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 2000年第6期
编号:10253660
多系统萎缩的回顾与进展
http://www.100md.com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2000年第6期
     作者:赵景礼(综述) 涂来慧 郑惠民(审校)

    单位:赵景礼(进修医生,现在山东省胶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涂来慧 郑惠民(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神经内科 200433)

    关键词: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000630 多系统萎缩(MSA)是一类原因未明,临床表现为锥体外系、锥体系、小脑和自主神经等多系统损害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包括橄榄桥小脑萎缩(OPCA)、Shy-Drager综合征(SDS)和纹状体黑质变性(SND)3个亚型,是一类少见的疾病。近年来,随着有关MSA报道的不断增多,人们对它的认识亦日渐深入。现就MSA的回顾与进展综述如下。

    1 历史回顾

    1900年,Dejerine和Thomas首先报道[1] 2例散在发病,表现为共济失调、构音障碍、运动不能、肌强直和腱反射亢进、慢性进行性加重的病人,其中1例尸检发现橄榄、桥脑及部分小脑萎缩,黑质、纹状体未累及。这是人们认识OPCA的开始。1925年,Bradbury和Eggleston描述3例中年男性,病程3~7年,表现为直立性低血压、无汗,且有阳痿、便秘、瞳孔不等大、腱反射亢进等表现的病人。随后许多学者开始认识直立性低血压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尤其是与震颤麻痹综合征之间的关系。1960年Shy和Drager[2]首次描述1例表现为直立性低血压和排尿障碍患者的病理所见,中枢神经系统多个部位,包括壳核、黑质、纹状体、橄榄核、蓝斑、小脑可见神经细胞脱失和神经胶质增生。Fichefet(1965)还发现脊髓前角和侧角的神经细胞脱失和Lewy型胞浆包涵体[3]。Johnson等[4] (1966)的报道则描述了脊髓前角细胞、中间外侧柱细胞的脱失和黑质、蓝斑内包涵体的存在。并推测,由于神经节前细胞的脱失,导致了自主神经功能衰竭。这些发现对于认识MSA,尤其是SDS型MSA具有重要意义。
, 百拇医药
    MSA由于临床表现的多样性,曾出现多个名称。实际上,这些不同的表现可以概括为3种类型:OPCA、SND、 SDS或称特发性直立性低血压(IOH)[1]。因此,1969年Graham和Oppenheimer[5]建议使用“多系统萎缩”一词。自此得到了广泛应用,但仍有争议。Takei和Mirra (1973)认为MSA还应包括Huntington病、Pick病和Friedrich共济失调;Adams和Salam-Adams则应用“黑质纹状体-小脑-自主神经变性”来概括这些不同的类型[1] 。80年代随着医学技术特别是影像技术的日臻完善,对本病的认识更加深入。迄今,对MSA机理的研究已进入分子水平。相信MSA的“不解之迷”将逐步得到揭示和阐明。

    2 流行病学

    Trenkwalder等[6] (1995)对德国Bavaria两个村庄65岁以上老年人的患病率进行调查。在符合条件的1190名老年人中982人接受调查。结果MSA的患病率为 0.31 %,其中男性为0.58 %,女性为0.17 %。Bower等[7]调查了美国明尼苏达州Olmsted市1976~1990年MSA的发病率。在接受调查的50~99岁的成年人中,MSA的年发病率为3.0/10万,其中男2.3/10万,女3.5/10万。Bower等认为,MSA的年发病率远高于此,因为他们的MSA病例是只从有震颤麻痹症状的病人中挑选的。最近的调查结果显示MSA的发病率为20/10万[8]
, 百拇医药
    3 病理[1,3,9~11]

    MSA的病理改变有两大特点:一是选择性“易损结构”神经细胞脱失和神经胶质细胞增生。这些“易损结构”的分布非常广泛,包括纹状体、黑质、苍白球、下橄榄核、蓝斑、迷走神经背核、桥脑核、脊髓侧角、脊髓中间外侧柱、小脑Purkinje纤维及Onuf核,而小脑蚓部、小脑绳状体、桥脑背盖一般不受损害;另一病理特点是存在胶质细胞胞浆内包涵体(GCI)。而家族性OPCA、其他变性疾病如帕金森病、Pick病则无GCI。MSA各型的病理改变可以互相重叠,因此有理由认为它们是同一疾病的不同阶段或变异[5]

    4 临床特点

    MSA发病年龄一般在33~76岁[9],临床表现包括锥体系、锥体外系、小脑和自主神经等多个系统的损害。在一组188例病理证实的MSA病人中[11],28%病人同时存在以上4种体征。4种表现可以不同的方式叠加与组合,最常见的组合是震颤麻痹叠加小脑症状。
, 百拇医药
    4.1 自主神经功能衰竭 41%病人作为首发症状出现[9],主要表现为阳痿(男)、尿失禁(女)、直立性低血压、少汗、面色苍白、便秘等。

    4.2 震颤麻痹症状 46%病人作为首发症状起病,表现为运动减少和强直;66%病人出现震颤,29%表现为静止性震颤,以SND型最常见。此类病人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对左旋多巴疗效不一,早期疗效较好。29%病人应用左旋多巴效果良好,13%病人疗效持续。OPCA型则对左旋多巴治疗无效。

    4.3 锥体束征 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等。

    4.4 小脑症状 仅5%病人作为首发症状起病。该症状见于50%的OPCA。主要表现为步态不稳和共济失调、意向性震颤、眼球震颤。在OPCA型,眼震症状为SND型的3倍。

    4.5 其他[9,10,11] 构音障碍几乎见于所有的MSA病人。除此之外,尚有吞咽困难、眼球活动受限、眼球快速扫视运动障碍、呼吸喘鸣、远端肌阵挛等。在晚近的报道中,病人还可以出现睡眠呼吸暂停、快动眼睡眠行为异常、Raynaud现象;Tison等[12]报道的病例还出现躯体的风湿样疼痛。而痴呆等精神症状较少见,且常为轻度异常。
, 百拇医药
    5 实验室检查

    有报道脑脊液(CSF)内乙酰胆碱酯酶活力降低[13]。CT扫描可见小脑、桥脑、脑干萎缩,第四脑室和桥小脑脚池扩大。MRI,尤其是高场强MRI对该病有较大的诊断价值,主要表现在T2加权像发现病理性铁质沉积,双侧壳核后外侧低信号改变,红核与黑质间正常存在的高信号区变窄。这些变化见于所有病理证实的MSA,且在MSA症状出现之前就已存在,而在PD则无此改变[14]。神经电生理方面,Place等对126例MSA病人行肛门和尿道括约肌肌电图(EMG)检查,82%出现异常;Wenning等[9]作了同样的研究,异常率为93%。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检查发现潜伏期及Ⅴ/Ⅰ波幅比例异常[15] 。Stocchi等[16]的研究显示MSA病人早期即出现尿动力学异常。这些发现使MSA的早期诊断成为可能。

    Otsuka等[17]应用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技术,以18氟代脱氧葡萄糖(FDG)作为示踪剂,发现额叶、颞叶、顶叶、纹状体、小脑、脑干等处葡萄糖代谢率降低,并与这些部位的萎缩程度密切相关。Burn等[18]发现壳核阿片受体明显减少,而在尾状核则相对保留。Antonini等[19]同时测定纹状体D2受体和葡萄糖、多巴的代谢率,结果显示壳核代谢率降低,D2受体减少,两者之间有密切关系。另外,在MSA病人脑内还发现γ-氨基丁酸(GABA)受体的减少[20]
, 百拇医药
    6 诊断和鉴别诊断

    6.1 诊断 MSA临床诊断主要依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发现。早期诊断困难,尤其是SND型易误诊为特发性震颤麻痹(IPD)。

    美国神经病学会和自主神经协会[21]概括MSA典型的临床表现:①震颤麻痹症状,长期左旋多巴治疗无效或疗效不佳;②小脑症状或皮质束征;③直立性低血压、阳痿、大小便失禁等,常于运动系统症状或体征后2年内出现。以上述症状、体征为主要表现的常诊断为MSA的SND、OPCA、SDS型。

    Quinn等[22]提出MSA的诊断标准:①可疑的(possible)MSA:散在发病,表现为震颤麻痹症状,左旋多巴疗效差,或同时表现有小脑症状;②可能的(probable)MSA:在可疑MSA表现的基础上,出现下列表现之一:自主神经功能衰竭,表现为体位性晕厥和/或大小便失禁(除外其他原因);尿道括约肌EMG异常;锥体束征、小脑症状。如果再加上锥体束征或震颤麻痹症状,则OPCA型可近似确诊;③确诊的(definite) MSA:需病理检查。
, 百拇医药
    6.2 鉴别诊断 ①家族性OPCA: 发病年龄小于MSA,而存活时间较MSA长。眼肌麻痹更常见,视网膜变性和视神经萎缩见于家族性OPCA,而MSA则无。②IPD:缺乏锥体束征及小脑症状,病理诊断需见Lewy小体。而SND静止性震颤不显著或完全缺如,且较早发生自主神经功能衰竭。Kimber等[10]静注可乐宁(clonidine)刺激下丘脑-垂体分泌生长激素(GH),发现帕金森病患者分泌增多,MSA病人则无增加。 ③节后交感神经受损:仅有植物神经受损之表现(如直立性低血压)而无其他系统损害,血中正肾素水平低,注射正肾素后血压升高明显。

    7 治疗

    MSA目前尚无特异性的治疗方法。对直立性低血压,须防止昏倒外伤,常使用的是物理疗法,如平卧时头高于下肢15~20°角以促进肾素释放和刺激自主神经;穿弹力袜、紧身裤及安置心脏起搏器等可改善心血管功能。氟氢可的松治疗常有效,但需注意防止钠潴留和水肿。有报道α受体激动剂midodrine口服可用于治疗直立性低血压;如与氟氢可的松合用,可减少用量及副作用。二羟基苯基丝氨酸(dihydroxphenylserine)用于治疗某些病例亦被证明有效[10] 。对于震颤麻痹症状,药物治疗疗效差,左旋多巴仅用于极少数SND型病人。溴隐停、麦角乙脲(lisuride)、硫丙麦角林(pergolide)控制震颤麻痹发作几乎无效,且有严重不良反应[23] 。良好的护理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如何有效的治疗,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 百拇医药
    8 预后

    MSA病人一般自症状出现后9.5年内死亡[9],有的可存活24年之久[10] 。发病2年内鲜有死亡者[9];发病3年内存活率90%,6年内为54%[1] 。存活时间的长短与疾病类型、病人性别及是否具有震颤麻痹和锥体束征无关[10] 。一般而言,病人年龄越大,预后越差;若病人开始症状较重,对左旋多巴疗效不佳,则存活时间较短;若发病年龄<49岁,Hoehn-Yahr评分为Ⅰ级或Ⅱ级,则存活时间相对较长[9,10]

    参 考 文 献

    1,Quinn N.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1989,52(Suppl):78

    2,Shy GM,Drager GA.Arch Neurol,1960,2:511
, 百拇医药
    3,Bannister R ed.Autonomic Failure.A Textbook of Clinical Disorders of the Autonomic Nervous Syste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8.451~463

    4,Johnson RH,Lee GJ,Oppenheimer DR,et al.Quart J Med,1966,35:276

    5,Graham JG,Oppenheimer DR.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1969,32:28

    6,Trenkwalder C,Schwarz J,Gebhard J,et al.Arch Neurol,1995,52:1017

    7,Bower JH,Maraganore DM,McDonnell SK,et al.Neurology,1997,49:1284
, 百拇医药
    8,Swan L,Dupont J.Phys Ther,1999,79:488

    9,Wenning GK,Shlomo Y,Magalhaes M,et al.Brain,1994,117:835

    10,Kaufmann H.Curr Opin Neurol,1998,11:351

    11,Stacy M,Jankovic J.Neurol Clin,1992,10:341

    12,Tison F,Wenning GK,Volonte MA,et al. J Neurol,1996,243:153

    13,Polinsky RJ,Holmes KV,Brown RT,et al. Neurology,1989,39:40
, http://www.100md.com
    14,Stern MB,Braffman BH,Skolnick BE,et al.Neurology,1989,39:1524

    15,Prasher D,Bannister R. 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1986,49:278

    16,Stocchi F,Carbone A,Inghilleri M,et al. 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1997,62 :507

    17,Otsuka M,Ichiya Y,Kuwabara Y,et al.J Neurol Sci,1996,144:77

    18,Burn DJ,Rinne JO,Quinn NP,et al.Brain,1995,118:951
, 百拇医药
    19,Antonini A,Leenders KL,Vontobel P,et al.Brain,1997,120:2187

    20,Gilman S,Koeppe RA,Junck L,et al.Ann Neurol,1995,38:176

    21,The Consensus Committee of the American Autonomic Society and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Neurology.Neurology,1996,46:1470

    22,Quinn NP,Wenning GK.Adv Neurol,1996,69:413

    23,Bannister R,ed.Autonomic Failure.A Textbook of Clinical Disorders of the Autonomic Nervous Syste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8.596~604

    (收稿2000-03-24 修回2000-10-31),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