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 2000年第7期
编号:10214737
颈椎不稳对脊髓型颈椎病早期发病的影响
http://www.100md.com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2000年第7期
     作者:谢宁 贾连顺 李家顺 贾宁阳 曹师峰 吕宏

    单位:谢宁(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骨科,上海200003);贾连顺(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骨科,上海200003);李家顺(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骨科,上海200003);贾宁阳(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影像科)

    关键词:颈椎病;脊髓型;颈椎不稳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000743 [中图分类号] R 681.5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258-879X(2000)07-S10-02

    目前,已把腰椎不稳作为一个独立的疾病诊断,但颈椎不稳则被认为是其他病症中的一种临床表现。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中经常能够观察到颈椎不稳的表现[1]。本研究通过X线片观察颈椎不稳与脊髓型颈椎病早期发病的关系。
, 百拇医药
    1 资料和方法

    1.1 分组 (1)颈椎病组(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取本院骨科1999年中手术治疗的已确诊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146例,其中男101例,女45例,年龄45~73岁,平均53.5岁。患者均无先天性畸形,无头颈部外伤史,不伴有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和弥漫性特发性骨肥厚症(DISH)。所有患者均摄有颈椎中立位、过伸和过屈侧位X线片。(2)正常组(NOR):取正常成人志愿者40例,其中男26例 ,女14例,年龄33~58岁,平均41.8岁。均无颈肩部疼痛和麻木,无项肌紧张、活动受限,X线检查未见颈椎畸形。同法拍摄颈椎中立位、过伸和过屈侧位X线片。

    1.2 测量 采用游标卡尺(精确度0.02 mm)和量角器(精确度1°)进行测量。(1)测量全颈椎屈伸活动范围(range of flexion-extension,RFE):按文献[2]方法测量。在过屈和过伸位片上自C2齿突后缘及C7后缘分别划线,两线相交成角,最大屈伸位角度之和为全颈椎屈伸活动范围,见图1。(2)测量椎体角度位移(angular displacement,AD):在相邻两椎体的下缘各做一直线,两直线相交角度就是该椎体角度位移,见图2。(3)测量椎体水平位移(horizontal displacement,HD):上位椎体后缘相对于其下位椎体后缘的水平位移即是椎体水平位移,见图3。(4)颈椎曲线:记录颈椎曲线是正曲、反曲、S型还是反S型。
, 百拇医药
    1.3 统计学处理 两组中男女测量值间无统计学差异,故将男女合并后统计。数据以±s表示,对颈椎病组和正常组的测量值进行配对t检验。对两组的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

    图 1 测量全颈椎屈伸活动范围(β=β12)

    图 2 测量椎体角度位移(γ)

    图 3 测量椎体水平位移(δ)

    2 结 果

    2.1 全颈椎屈伸活动范围 颈椎病组的屈伸活动范围为(54.29±13.16)°,正常组的屈伸活动范围为(75.84±15.79)° 。颈椎病组的屈伸活动范围较正常组明显减小(P<0.05)。
, http://www.100md.com
    2.2 椎体角度位移 两组的椎体角度位移值见表1。AD值以C4/5最大,其余依次为C5/6,C3/4,C6/7,C2/3

    2.3 椎体水平位移 两组的椎体水平位移值见表2。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HD值最大的为C4/5,C5/6,C3/4

    2.4 颈椎不稳例数 依据文献[2]的标准,凡AD≥11°或HD≥3.5 mm 从影像学角度即可认为存在颈椎不稳。按此标准,颈椎病组有100例(68.5%)出现颈椎不稳,其中与压迫最重节段相同者41例,在其上一节段者52例,在其下一节段者7例。正常组有13例(32.5%)出现颈椎不稳,其中C4/5最多,有6例,其余依次为C3/4 4例,C5/6 2例,C6/7 1例。两组的不稳例数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
, http://www.100md.com
    2.5 颈椎曲线异常 颈椎病组的中立位X线片上有92例(63.0%)出现颈椎曲线异常,其中反曲及S型或反S型47例(32.2%)。正常组颈椎曲线异常者6例(15.0%),其中颈椎反曲2例(5.0%),未见S型或反S型。两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表 1 各节段椎体角度位移[±s,α/(°)] 分组

    n

    C2/3

    C3/4

    C4/5

    C5/6

    C6/7
, http://www.100md.com
    CSM

    146

    2.25±1.84*

    4.34±2.87*

    8.69±6.10

    5.97±4.17*

    3.26±2.53*

    NOR

    40

    4.63±2.04

    7.65±4.38
, 百拇医药
    9.37±4.28

    9.11±4.12

    6.40±3.62

    * P<0.05 与NOR组比较表 2 各节段椎体水平位移[±s,d/mm] 分组

    n

    C2/3

    C3/4

    C4/5

    C5/6
, 百拇医药
    C6/7

    CSM

    146

    1.70±1.08

    2.26±1.29

    2.69±1.42

    2.97±1.17

    1.38±1.07

    NOR

    40

    1.26±1.11

    2.74±1.45
, http://www.100md.com
    2.94±1.92

    2.52±1.35

    1.53±1.19

    3 讨 论

    3.1 颈椎不稳与脊髓型颈椎病的早期病理过程 脊髓型颈椎病是指颈椎椎间关节退变,椎间盘突出,椎体后缘骨赘形成,压迫脊髓或影响脊髓的血液供应而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颈椎不稳则指在颈椎退变过程中,颈椎结构不能维持其生理平衡而致椎体位移超过其生理限度而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二者的共同病因都是颈椎椎间关节的退变,因此二者之间必然存在一定的联系。本组也确实观察到颈椎病组中颈椎不稳的比例明显高于正常组,分别为68.5%和32.5%。在正常组中颈椎不稳也多见于C3/4,C4/5,C5/6节段,与颈椎病的好发节段吻合。说明颈椎不稳在颈椎病的发病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但同时可以看到,并不是所有的颈椎病患者均存在颈椎不稳,也不是所有颈椎不稳者都患有颈椎病。然而,又可以发现,颈椎病组的全颈椎屈伸活动范围平均只有54.29°,比正常组的75.84°明显减小,其颈椎曲线异常者较正常组也明显增加,还出现了S型或反S型曲线,说明颈椎病患者的颈椎在经历一个由不稳到再稳的过程。即由于颈椎退变,颈椎整体活动范围减小,但部分节段代偿性超限活动,使其椎间关节加速退变,超过正常生理活动范围,就造成颈椎不稳。不稳的节段将造成对颈髓的动态压迫,也使其椎间连接结构承受更大的应力。出于对颈髓的保护性反应,不稳节段进一步退变增厚,并逐渐形成骨赘。这时不稳的节段将再次获得稳定,但由不稳对脊髓造成的动态性压迫演变为骨赘对脊髓的狭窄性静态压迫,即发展成脊髓型颈椎病。此时整个颈椎的活动范围将进一步减小,颈椎曲线也变得僵直,并出现反曲、S型等异常曲线。同时,可以观察到颈椎病组中,在压迫最重的节段上方或下方又出现了不稳的节段。说明颈椎病是一个颈椎由不稳到再稳再到不稳的不断退变的恶性循环过程。
, 百拇医药
    3.2 颈椎病中颈椎不稳的处理 颈椎不稳能否作为一个独立的诊断目前尚有争论。一般认为其X线表现是AD≥11°或HD≥3.5 mm[2]。临床表现为:(1)颈肩部疼痛,也可有上肢牵涉痛。(2)项肌紧张,活动受限,颈后部局限性压痛,可有上肢放射痛,手部可有麻刺感。(3)排除其他颈椎占位性病变等[3]。由于颈椎不稳的临床症状与颈椎病的临床表现多有重叠,故颈椎不稳与颈椎病同时存在时,可以考虑不作为一种独立的诊断提出。但颈椎不稳节段可以造成对脊髓的动态压迫,并可加速形成骨赘,产生新的致压节段。故如果不稳节段与压迫最严重节段相邻,手术时可采用椎体次全切除、长方形开槽减压,以融合不稳的节段。当颈椎不稳单独存在时,如果X线表现与临床症状明确,凡影响颈部正常功能者,目前倡导手术融合,可以解除临床症状,并减少发展为颈椎病的危险。

    作者简介:谢宁(1971-),男(汉族),博士,住院医师。

    作者单位:曹师峰(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骨科,上海200003)
, 百拇医药
    吕宏(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骨科,上海200003)

    [参 考 文 献]

    [1] Hayashi H, Okada K, Hamada M, et al. Etiologic factors of myelopathy. A radiographic evaluation of the aging changes in the cervical spine[J]. Clin Orthop,1987(214):200-209.

    [2] Katsumi Y, Honma T, Nakamura T. Analysis of cervical instability resulting from laminectomies for removal of spinal cord tumor[J]. Spine,1989,14(11):1171-1176.

    [3] 叶发刚,陈伯华,周秉文. 退变性颈椎不稳的X线观察及诊断[J]. 中华外科杂志, 1993,31(8):465-467.

    [收稿日期] 2000-03-27

    [修回日期] 2000-06-30,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