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草药》 > 2000年第7期
编号:10231392
影响叶下珠对乙型肝炎病毒疗效的因素探讨
http://www.100md.com 《中草药》 2000年第7期
     作者:李华

    单位: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中医科 210002

    关键词:叶下珠;乙型肝炎病毒;疗效

    中草药000750摘 要 综述影响叶下珠对乙型肝炎病毒疗效的若干因素,表明叶下珠 抗乙肝病毒有效,不同的病例选择以及叶下珠的亚种、产地、使用方法乃至复合用药均可影 响疗效。

    自1988年 Thyagarajan[1]报道苦味叶下珠 Phyllanthus amarus [ WTBZ〗L. 治疗病毒性乙型肝炎可使 59% 的乙肝患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HBsAg) 转阴后, 各地争相实验、临床研究,但结果差异较大。究其原因,与病例选择及叶下珠不同亚种 、产地、使用方法乃至复合用药等有关,笔者 就此作一综述。

    1 病例选择与疗效
, http://www.100md.com
    Thyagarajan 等[1]观察 HBsAg 携带者 78 例,实验组(40例)给予苦味叶下珠干粉 胶囊 600 mg/d 口服,对照组(38例)给予等剂量乳糖胶囊口服,疗程均为 30 d。结 果实验 组有 59% (22/37)的HBsAg 消失(3例失访),而对照组仅有 4% (1/23) 的 HBs-

    Ag 消失(15 例失访)。可见,苦味叶下珠清除 HBs-

    Ag 的作用十分显著,但乙型肝炎 e 抗原 (HBeAg ) 的 存在可降低这种作用。关于叶下珠对 HBeAg 阳性者疗效不佳的问题,国内亦有类似报道。 周杰等[2]用苦味叶下珠胶囊 400 mg 口服,每日 3 次,疗程 4~8 周,治疗 HBs Ag、HBeAg 和抗乙型肝炎核心抗原 (HBc)IgM 三项同时阳性者 22 例,结果仅 1 例 HBsAg 和 HBeAg 同时阴转,并出现抗 HBe,而且在随访过程中 (3 个月内),HBsAg、HBeAg 再度 出现阳性。洪德庆等[3]采用随机、双盲对照法,观察 HBsAg 阳性者 113 例,实 验组 (58例) 口服苦味叶下珠糖衣片 500 mg,每日 3 次,疗程 3 个月;对照组 (55例) 口服安慰剂,外型、剂量、服法、疗程同实验组。结果两者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01)。作者认为,苦味叶下珠对血清 HBsAg 的转阴有效,其疗效与携带者的 HBsAg 滴度呈负相关,即低滴度者疗效好,高滴度者疗效差;对 HBeAg 阳性者疗效差,因 为 HBeAg 阳性者绝大多数 HBsAg 滴度高。任进余等[4]认为苦味叶下珠主要是 有助于 HBeAg 阴性者清除 HBsAg,疗效反应国内多低于国外。原因是目前西方国家乙型肝 炎病毒 (HBV) 多 为后天感染,患者免疫功能多正常,单纯 HBsAg 阳性或“小三阳”患者多,故疗效较好; 而我国多为先天或围产期感染,大量患者为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 (ASC) 或乙型慢迁肝 (C PH),“大三 阳”患者多,多数患者处于免疫耐受状态,故疗效较差。Blumberg 等[5]报道用苦 味叶下珠治疗 30 只急、慢性土拨鼠乙肝病毒 (WHV)感染的土拨鼠,其中 24 只血清中 WHV 标志物明显下降或被清除,总有效率 80%。从感染时间角度来看,该药对感染 3 个月以上 的 动物 WHBsAg 清除效果较差,但也可使病毒标志物水平下降。作者认为,苦味叶下珠可能具 有较强的抗 HBV 和 WHV 作用,特别适宜于治疗新近感染者或病毒低复制状态的携带者。王 灵台等[6]报道用苦味叶下珠胶囊治疗 65 例 CPH 和 11 例 ASC,疗程为 3 个月 。结果 HBsAg、HBeAg、DNAP 和抗 HBcIgM 转阴率分别为 10.8%、62.9%、41.7% 和 66 .7%。除 HBsAg 以外,其它各项标志物的转阴率均以 CPH 为优。
, 百拇医药
    2 叶下珠种类与疗效

    叶下珠属在全世界有 600 多个亚种,我国有 33 种、4 变 种,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地区[7]。苦味叶下珠、泰勒叶下珠对肝炎病毒有显著抑 制作用,普通叶下珠亦有一定作用。但与苦味叶下珠极为相似的 P. fraternus、P . deblis 两种印度产叶下珠却无抗病毒作用。我国的珠子草临床报道 均介绍为苦味叶下珠,首先由张美义等[8]于 1989 年在云南元江峡谷内发现,并 经美国植物分类学家 Webster 教授鉴定,确认与 Thyagarajan[1]报道者相同,19 92 年在云南西双版纳人工栽培获得成功。朱宇同等[9]收集了国内 6 个不同品种 叶下珠属植物,将药物干粉用国外通用的 60 ℃水浸2 h提取方法,在2.2.15细胞上进行 实验研究,发现所有叶下珠提取物对2.2.15细胞分泌的HBsAg或HBeAg均有程度不等的抑制 作用,其中以苦味叶下珠最为明显。
, http://www.100md.com
    3 叶下珠产地与疗效

    苦味叶下珠喜湿、喜温、生长平均温度20 ℃ 左右,以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红砂壤 为好。由于产地不同,其有效成分的量甚至质也发生一些变化。例如美国塔拉哈西的叶下珠 主要有效成分之一叶下珠次素含量甚少[10]。经鉴定我国珠子草即为苦味叶下珠, 但即使同为苦味叶下珠,云南产优于广西产,广西产优于江西、湖南、广州等地产品[ 4]。王灵台等[6]报道用苦味叶下珠胶囊治疗 CPH 和无症状乙肝 病毒携带者 ASC,发现广西产苦味叶下珠转阴率高于江西产苦味叶下珠。陈压西等[ 11]应用重庆麻鸭乙型肝炎动物模型进行了不同产地叶下珠 P. urinaria 的抗鸭乙型肝炎病毒疗效观察,均为 10 g/kg,每日早晨空腹灌胃,疗程为 1 个月。结 果,广西叶下珠、云南叶下珠能使鸭血清中鸭乙型肝炎动物脱氧核糖核酸滴度 明显下降,而重庆叶下珠无此作用。

    4 叶下珠使用方法与疗效
, 百拇医药
    4.1 剂型:苦味叶下珠的水浸出液、氯仿或己烷或醇提取物、 全草干燥粉末及煎剂均有抑制甚至灭活乙肝病毒的能力[12]。一般认为, 全草粉末较之其他剂型不易丢失有效成分,而叶下珠的多 种化学成分有可能从不同角度发挥生物活性作用。例如煎煮不能提取部分有效成分诸如木脂 素类[4],而木脂素具有抗病毒、抗肿瘤、保肝降酶等多种作用。诸福明[13 ] 用福建产叶下珠治疗乙型肝炎病毒标志阳性病例 75 例,按每天 50 g 用量分别制成冲剂 、煎剂,与聚肌胞针剂作对照,疗程为 3 个月,结果 HBsAg 阴转率 3 组分别为 4.2%,4 .3% 和 3.6%,无明显疗效;对 HBeAg 的阴转率 3 组分别为 62.5%, 28.5% 和 5.9% ,叶下珠冲剂组、煎剂组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冲剂优于煎剂。

    4.2 给药途径:就患者而言,目前为止均使用口服方法,因为药物经肠道容易吸收。在动 物则腹腔注射效果较好,而 皮下注射及静脉注射效果较差。Venkateswaran 应用鸭乙肝动物模型,发现同一苦味叶下珠 全草浸液腹腔注射有显效,而静脉注射无效[4]。Venk-ateswaran 等[14] 给 5 只长期 WHV 携带土拨鼠皮下注射苦味下珠浸出液 0.5 mL (相当于干重 9 mg), 连续 12 周,结果无效,而改用等剂量腹腔注射,结果其中 2 例 WHBsAg 滴度 有显著性下降。
, http://www.100md.com
    4.3 剂量:在一定范围内,剂量与疗效呈正相关。有人做体外实验发现 2.5 mg/mL 苦 味叶下珠的水提取物对 WHBsAg、HBsAg 与其相应抗体结合的抑制率分别为 45% 和 43%,增 加 1 倍剂量后,抑制率达 61% 和 63%[15]。纪徐淮[16]利用 HBV 自然 整合的人肝癌 细胞株 PLC/PRF/5 体外模型,证明苦味叶下珠水浸出液的较高浓度 (4 mg/mL) 对细胞外 H Bs Ag 含量有明显的降低作用,而较小剂量(<1 mg/mL)对 HBsAg 的降低作用不大。米志宝等 [17]采用鸭乙肝动物模型对叶下珠等进行了抗嗜肝 DNA 病毒效果评价,结果发现 叶下珠不同剂量组(2 000、1 000 和 500 mg/kg)均显示出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在剂量为 2 000 mg/kg 时,抗 DHBV 效果较强,而在 500 mg/kg 时效果较弱。

    4.4 疗程:目前多数学者认为,要想使苦味叶下珠治疗乙肝取得较好疗效,疗程宜延长, 该药尚未发现因长期服用出现明显毒副作用。张金龙等[18]用浙江叶下珠按1∶3比 例煎成汤剂,给乙肝患者服用 3 个月,每日 2 次,每次 30 mL,结果患者的 HBsAg 阴转 率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但 HBeAg 阴转率差异明显。100例慢性乙肝患者经治疗 1, 2,3 个月时,HBeAg 阴转率分别为 34% (28/82),42.7% (35/82) 和 52.4% (43/82), 抗 HBe 阳转率分别为 20%,30.6% 和 48.2%,表明苦味叶下珠治疗乙肝患者有一定疗效 ,且疗程与疗效成正比。Thyagarajan[19]则认为 HBeAg 阳性至少要经过苦味叶下 珠治疗 6 个月以上(剂量为 500 mg,每日 3 次)的长期治疗后,才能获得较好的结果。
, http://www.100md.com
    4.5 复合用药: 龙修仪在苦味叶下珠全草粉中加入一些名贵中药,制成复 方胶囊治疗乙肝病毒标志物阳性者(112例),与单味苦味叶下珠(86例)、肝泰乐(49例)相对 照,结果 HBsAg 阴转率3 组分别为 62.5% (70/112),40.7% (35/86) 和 4.1% (2/49 ),HBeAg 阴转率分别为 58% (29/50),36.7% (18/49) 和 0% (0/30)。作者认为,按中药 组方及配伍原则制成复方制剂后,可提高 HBsAg 和 HBeAg 的清除率[4]。米志宝 等[17]采用鸭乙肝动物模型对福建叶下珠、虎杖、五味子、复方(上述三药之和)进 行了抗病毒效果观察,发现抗病毒作用强度依次为复方组、叶下珠组、虎杖组和五味子 组。陈压西等[11]应用重庆麻鸭乙型肝炎动物模型进行了广西叶下珠及其合用环丙 沙星的抗鸭乙肝病毒疗效观察,叶下珠为 10 g/kg,每日早晨空腹灌胃,环丙沙星 为 5 m g/kg 肌肉注射,每日 1 次,疗程为 1 个月。结果发现合用组的血清脱氧核糖核酸阴转率 明显高于单用组(P<0.05)。纪徐淮[16]发现苦味叶下珠与 Ara- A 合用后 产生协同抑制 HBsAg 作用,抑制作用在给药后 48 h 时最明显。在乙肝的治疗过程中,病 情容易复发。其复发原因虽不清楚,但肝细胞内对 HBV 专属性的共价环合 DNA 汇合有重要 的影响。而适当的联合用药,可能是清除其共价环合 DNA 及避免其耐药性生成的理想选择 [19]
, http://www.100md.com
    综上所述,苦味叶下珠对乙肝病毒标志物阳性者有效,其中血清 HBsAg 和 HBeAg 的滴度水 平低、病程较短者,尤其是 HBeAg 阴性者疗效确切;疗效与苦味叶下珠的亚种、产地关系 较大; 就剂型而言,以全草粉末疗效最佳;给药途径,迄今为止患者均为口服, 动物则以灌胃或注射,而腹腔注射优于皮下注射及静脉注射;在一定范围内,剂量、疗程与 疗效成正比;制成复方制剂或与其它中 、西药联用,有可能减少复发机会及避免耐药性生成。

    李华 医学硕士,副主任医师,从事肝胆、神经、风湿疾病的中西医结合诊治研究,公开 发表医学论文30多篇。

    参考文献

    1,Thyagarajan S P, Subramanina S, Thirunalasundari T, et al. Lancet, 1988;1: 764

    2,周 杰,潘抗桓.新医学,1991,22(9): 470
, 百拇医药
    3,洪德庆,阚凤珊,李建树,等.江苏医药,1994,20(8): 430

    4,任进余,李彩东,陈 义.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95,17(2): 11

    5,Blumberg B S, Millman I, Venkateswaran P S, et al. Vaccine, 1990,8(suppl): S86

    6,王灵台,何 燕,任家潍,等.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1992,2(2) :6

    7,李秉滔.植物分类学报,1987,25:371

    8,张美义,向万明,邹 静,等.中国中药杂志,1992,17(5):259

    9,朱宇同,方宏勋,容秉培,等.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1998,15(增刊) : 63
, http://www.100md.com
    10,唐智敏,聂 广,王伯祥.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1992,2(4):44

    11,陈压西,郭树华,张定凤,等.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5,15(4):225

    12,雷 波,武 跃,王雪明.中国中药杂志,1996,21(5):314

    13,诸福明,张嘉祺,张孝秩,等.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1992,2(2):10

    14,Venkateswaran P S, Millman I, Blumberg B S. Proc Uatl Acad Sci U S A , 1987, 84(1): 274

    15,唐智敏,聂 广,王伯祥.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1992,2(4): 44

    16,纪徐淮.中国中药杂志,1993,2(1):23

    17,米志宝,张习坦,陈鸿珊,等.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1994,4(4):24

    18,张金龙,何文南,叶 平,等.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1992,2(1):8

    19,Thyagarajan S P, Jayaram S, Valliammai T, et al. Lanc et, 1990,336: 949

    (1999-09-08收稿),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