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 2000年第7期
编号:10233985
用漂浮起搏电极床旁安置心脏临时起搏器
http://www.100md.com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2000年第7期
     作者:吴京兰 洪浪 罗国庆

    单位:江西省人民医院心内科 南昌,330006

    关键词: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000716 经静脉植入临时心脏起搏器是治疗缓慢心律失常的常用方法,大多采用经股静脉在X线透视下放置电极导管或经床旁盲插。漂浮电极导管的问世,为床边准确植入电极、缩短手术时间提供了可能。本文探讨床旁漂浮电极导管的植入方法并回顾性分析不同植入途径的差异。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997年3月~1999年3月,共完成33例手术,其中经右股静脉植入组(A组)13例,经左锁骨下静脉植入组(B组)20例,所有病例中严重病态窦房结综合征4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6例,Ⅱ度房室传导阻滞4例,室性自主心律3例,因外科手术前心动过缓需保护性治疗者16例。
, http://www.100md.com
    1.2 方法

    应用Diag公司产F5气囊漂浮电极,体外检查气囊无漏气后,经鞘管送入电极导管,进入15 cm后由助手向气囊内充气1.25 ml,并将其尾部正负电极与临时起搏器正负极相联,起搏频率设定高于自身心率10~20次/min,然后术者缓慢推送电极导管,同时记录Ⅱ导联体表心电图或心电监护仪观察Ⅱ导联心电波形。如为抢救患者,出现心脏起搏图形后立即放气,并推送电极3~5 cm使其出现稳定图形。如手术前保护性治疗,当出现起搏图形则视Ⅱ导联QRS波方向调整电极位置,方法是:QRS主波向下表明已近心尖部,则立即放气,并再前推3~5 cm;如Ⅱ导联QRS波主波向上,表明位于心室流出道,则放气后回撤3~5 cm,再前推,直至出现稳定的起搏图型。16例外科手术前患者均在导管室完成手术,术后在X线下证实漂浮电极导管位置。

    2 结果

    33例用气囊漂浮导管经不同途径,均成功插入心腔,3例室性自主心律患者一边行体外按压,药物抢救,一边安置临时起搏器,3例均起搏成功,但其中2例QRS波渐宽,振幅减低,心音消失,出现电机械分离死亡,所有患者均未见气胸、栓塞、严重心律失常等并发症。A组手术成功率92.3%,手术时间14.2 min,最后导管插入深度46 cm;B组分别为95%、12.3 min、35cm。16例外科手术前保护性治疗患者,均经X线透视证实,用心电图指导插入导管,配合适应操作,能顺利使导管顶端进入右室心尖部,起搏良好,术后患者能活动并顺利完成外科手术,无一例脱位。
, 百拇医药
    3 讨论

    80年代初Lang等报道了用气囊漂浮电极成功完成床边心脏临时起搏的技术。近年来,国内不少临床工作者亦相继开展该项工作。实践表明,该技术具有操作时间短、脱位率低及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低等特点。本研究表明,无论经股静脉或锁骨下静脉,应用漂浮电极安置心脏临时起搏器均有较高的成功率,熟练术者能在较短时间内完成操作,适合于急危重患者的抢救,而两种途径的成功率及手术时间相近,导管最后插入深度分别是46 cm和35 cm。两种途径的选择视术者的操作熟练程度而定,我们的体会是:①左锁骨下静脉途径较易一步到位,导管插入深度浅,体外易于调整方向,导管顶端进入其他部位的可能性小,对于外科手术保护性治疗患者,选择左锁骨下途径有利于患者术前活动,完成特殊体位麻醉及手术,而脱位率并不增加,因此,我们主张首选左锁骨下静脉安置临时心脏起搏器。②右股静脉途径尤其适合于初学者及锁骨下静脉穿刺尚不十分熟练或失败者选用,由于该途径较长,送入导管时应缓慢、轻柔,避免导管顶端遇阻力折弯,难以到达右心室。如送入预期深度仍无起搏图形,可后撤数厘米,旋转导管后再送入,如旋转困难,则说明导管前端可能打折,应退出重新插管。

    (收稿 1999-08-26 修回 2000-02-18),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