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 2000年第3期
编号:10205689
31例卫氏肺吸虫病临床与CT表现
http://www.100md.com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2000年第3期
     刘明达 王文林 洪嘉林 邵向云

     关键词:卫氏肺吸虫病 CT

    肺吸虫病胸部CT所见征象报道尚少,感染后的临床特征及其胸部CT征象的相互关系未见专题论述。本文对永嘉县卫氏肺吸虫流行区感染的31例卫氏肺吸虫病患者进行临床与CT形态学观察,从中了解胸部CT表现特点及演变过程,探讨CT诊断与临床关系。

    1 材料与方法

    1.1 对象收集流行区内有生食或半熟食石蟹史,肺吸虫抗原皮试阳性,痰中找到肺吸虫卵或在流行病学调查中陆续找到虫卵者18例;食石蟹后嗜酸粒细胞持续增高,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或血清循环抗原、抗体检测阳性,经吡喹酮试验性治疗症状消失而确诊者13例,共计31例,男20例,女11例,属肺型27例(包括胸膜腔积液2例伴脑型1例),肝损害型2例。年龄13~52岁,平均年龄35.5岁。
, 百拇医药
    1.2 方法

    1.2.1 本组病例在入院前均详细询问病史,体检,血象检查及痰找肺吸虫卵;

    1.2.2 入院后1周内行胸部CT扫描,其中27例治疗后5~30天内行第二次CT扫描。于CT检查前2天内所有病例均摄有胸部X线正位片,CT扫描采用GECT/8800 pickenPQ2000型机器,以10mm层厚、10mm 间隔检查,在病灶区增加薄层(2mm层厚,2mm间隔)扫描,局部放大,骨重建成像。

    2 临床特征

    2.1.1 全身反应性症状 感染后确诉有腹痛,腹泻12例(38.7%),多在4~6周后出现,持续时间达半个月或更长,其中2例反复不愈达半年,呈钝痛或发作性疼痛。大便日解3~4次,便稀,常伴微热、消瘦、乏力、纳减。

    2.1.2 变态反应性症状 出现支气管哮喘样发作9例(29.0%)1周数次或数周1~2次,常伴气促、咳嗽后加剧,一般于食蟹后2~4个月发作,继后发作次数减少。1年后仍有哮喘样发作2例,荨麻疹样过敏反应15例(48.8%),5例出现奇痒,2~6小时可消退,亦有迟至1~2天才消失。多数于食蟹后2~3个月开始,至4~5个月发作次数增加,而后逐渐减少。1年后极少发作,凡有荨麻疹样过敏反应者都同时或先后伴有哮喘样发作,但两者无相关性。
, 百拇医药
    2.1.3 局部刺激症状 有明显心窝部作痛及胸闷紧压感6例(19.4%),胸痛19例(61.3%),呈持续性疼痛或间歇性作痛,亦有刺痛感者,以右侧胸为多,常伴肝肿及肝区隐痛或胀痛,其胸痛达一年不愈者多伴胸膜反应。

    2.1.4 实验检查 (1)血象 第一次就诊时有血象检查记录者30例,白细胞数6 700~54 600,均值18 682,白细胞数达10 000以上者17例(54.8%),高达50 000以上者3例(17.6%),嗜酸粒细胞4%~91%,均值此1.5%;10%以上21例(67.7%),超过30% 11例(35.4%),3例呈高度嗜酸粒细胞性增多症,(类白血病反应)。(2)痰,粪找肺吸虫卵 收集晨起咳痰涂片镜检3次,阴性者于3、6、12个月各复检1次,先涂片后集卵。在流行病学调查时陆续找到痰卵者18例(包括就诊病例)(58.1%),属肺型。

    2.2 胸部CT表现 (1)31例胸部平片除5例有非典型局灶性病灶外均无阳性发现。本组病例胸部CT表现包括浸润性改变11例(35.5%)。表现为单发或多发片状、云絮状影,大小不一,境界不清,以两肺中下边缘肺野多见,(2)支气管周围炎样改变8例(25.8%),表现为肺纹理周围分布较淡薄斑片状改变。(3)囊状阴影改变5例(16.1%),表现为大片浸润影内囊状,蜂窝状透亮区,大小约0.2~2.5cm,囊状影周围常见有多发索条影。(4)结节状变5例(16.1%),表现为单发或多发性结节影,大小约0.3~3cm,边界较清晰,密度欠均,部分结节影内可见小空泡征,结节周围常见有多发索条影分布。(5)胸腔积液2例(6.95%),表现为沿胸腔侧后壁分布新月状水样密度影。
, 百拇医药
    3 讨论

    3.1 肺吸虫病临床表现特点与胸部CT所见的相互关系 卫氏肺吸虫病临床特点为全身反应症状多样,变态反应性增高及局部刺激症状,第一次胸片分析,除5例(16.1%)仅见肺纹理增粗外,其它无异常发现,而CT却表现为非常明显的异常征象,这些征象随着发病时间长短而不同,可见卫氏肺吸虫临床症状出现,实质上已包含肺部病理演变的各阶段,但部分病例临床症状明显,白细胞数及嗜酸粒细胞显著增高,甚至出现类白血病反应,而CT仅见支气管周围炎症改变者并未见有继续发展为炎症性浸润的病例。亦有临床表现不明显即能见到典型CT扫描。本文对13例白细胞数超过20 000以上,嗜酸粒细胞高达21%~91%者进行长时间观察。发现有下列特点:(1)卫氏肺吸虫病所致嗜酸粒细胞增多症,以血象改变为主,白细胞数及嗜酸粒细胞呈持续增高状态。(2)胸片仅见支气管周围炎症改变或肺纹理增粗;(3)多为10岁以下儿童,感染时间短、变态反应性增强的患者。

    3.2 肺吸虫病各期胸部征象的不同点 国内有文献报道〔1〕卫氏肺吸虫病典型CT征象应为结节状及多房性囊状阴影,多由炎症性浸润病灶演变而来,可浸润性炎症反应是卫氏肺吸虫病引起胸部CT影像学改变的病理基础。但由于发病隐匿,各病理改变阶段不清,故临床难以区别和确定确切发病期限,本组31例胸部CT扫描发现,多房性囊状阴影和结节状与空泡状阴影各5例(16.1%),且同时多伴硬结钙化灶及伴胸膜增厚与肋膈角变钝。由此可知肺吸虫病的病程长短其CT所见征象迥然不同,病程长者其组织破坏与修复相交错,而感染早期肺吸虫病CT征象以支气管周围炎改变及炎性浸润反应为主,未达组织修复阶段,故病灶演变快。本文31例CT所见表现两侧或先表现左侧不少。作者认为肺吸虫不但从肝脏顶叶穿行横膈,同时也可直接从左膈穿行而进入左胸,这与病理所见是相符合的。
, 百拇医药
    3.3 卫氏肺吸虫病CT征象的鉴别诊断 本文31例中有11例曾误诊或疑诊为肺结核,两者在CT形态上难以区别,但结核性疾病全身中毒症状明显,CT所见为中央密度较深,外缘逐渐变淡的阴影,且往往有主灶与子灶之分,而肺吸虫所致的炎症性病变,多为密度较均匀,中心反见较淡薄的阴影,常于炎症性病灶中隐约可见多个小囊泡样改变,结合临床与痰检有助鉴别。而支气管周围炎样改变须与支气管肺炎相鉴别:(1)支气管肺炎多为幼儿、年老或体弱者;肺吸虫病不受年龄影响,在近期内有感染史。(2)支气管肺炎其CT所见多为不规则小片状斑点状、边缘模糊的致密阴影,沿肺纹周围分布,常有局限性肺气肿,肺吸虫所致CT征象大部分为较淡薄呈毛玻璃改变;临床多伴支气管哮喘样发作或荨麻疹样过敏反应,嗜酸粒细胞增高,肺吸虫抗原皮试阳性可作鉴别。故必须正确掌握流行病学特点及发病全过程,以便作出较明确的诊断〔3〕

    本课题为美国国立卫生院 INH、USA资助课题(NO.1950A139461)

, 百拇医药     刘明达(温州市第八人民医院 温州,325000)

    王文林(温州市第五人民医院)

    洪嘉林(浙江省永嘉县人民医院)

    邵向云(温州市第五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1,李铁一,主编.胸部疾病CT诊断〔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3,165.

    2,沈欧,等.胸部肺吸虫病之X线诊断〔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5,284.

    3,苏金亮、徐兆龙、吕桂坚,等.胸部肺吸虫病的CT诊断〔J〕.临床医学影像杂志,1997,8,(2)∶128.,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