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 2000年第8期
编号:10213216
颅脑损伤致双瞳散大抢救的若干问题(附45例报告)
http://www.100md.com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0年第8期
     作者:黄伟雄

    单位:湖南省长沙县第一人民医院 410142

    关键词:颅脑损伤;双瞳散大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000842 分类号 R826.62

    本文对1994年4月~1998年12月我科收治的45例颅脑损伤致进行性双瞳散大抢救中的若干问题进行探讨。

    1 临床资料

    男32例,女13例,年龄6~68岁,20~45岁38例。车祸伤19例,摔伤6例,钝器或刀伤13例,其它7例。入院时均有昏迷,格拉斯哥记分(GCS)为6~8分24例,3~5分21例。入院时已有双瞳散大20例,入院后方有双瞳散大25例。颅内血肿和颅骨骨折30例,其中血肿≤50ml 10例,5~100ml 13例,>100ml 7例。脑挫伤8例;脑干伤7例。脑池变窄36例,脑池消失9例。中线移位<5mm 21例,5~10mm 24例。
, http://www.100md.com
    2 治疗及结果

    患者入院后立即建立有效通气和循环,包括气管切开、脱水降颅压、激素治疗、手术清除血肿等。45例中存活17例,死亡28例。死亡率为62.2%。其中手术治疗30例,存活15例,13例恢复良好,1例重残,1例植物生存。

    双瞳散大至手术治疗时间与预后关系:<30min11例,死亡2例(18%);30~60min10例,死亡5例(50%);>60min9例,死亡8例(90%)。GCS与预后的关系:GCS为6~8分24例,死亡9例(37.5%);GCS为3~5分21例,死亡19例(90%)。CT所见脑池和中线移位与预后关系:脑池消失9例,死亡7例(78%);脑池变窄36例,死亡11例(58%)。中线移位<5mm 21例,死亡8例(38%);5~10mm 24例死亡20例(83%)。CT所见血肿量与预后的关系:<50ml 10例,死亡3例(30%);50~100ml 13例,死亡率7例(54%);>100ml 7例,死亡5例(71%)。脱水治疗后瞳孔改变与预后的关系:脱水治疗瞳孔回缩33例,存活15例(45%);瞳孔无回缩12例,存活2例(17%),意识恢复1例。
, http://www.100md.com
    3 讨论

    晚期颅高压危象的患者神昏及双瞳散大,病情紧急,生命垂危,治疗棘手。在抢救上作者认为有下列几点可遵循,首先静脉推注速尿20mg,20%甘露醇250mg静滴,在20min左右滴完,瞳孔仍然固定未变化;其次用颅骨快速小钻对侧脑室前角行钻孔穿刺,引流脑脊液,瞳孔仍无变化;第三,有定位体征者,立即在血肿部位钻孔清除少量血肿。采取上述措施后部分病例一侧瞳孔可缩回到正常,从而赢得进一步开颅大骨瓣减压和清除颅内血肿的时间。按照颅内体积压力曲线的论点,颅内体积压力曲线越过临危点后,释放少许脑积液,可使颅内压快速下降,若一侧瞳孔回缩到正常,则一般预后良好,说明双瞳散大的时间还不太长,多半在30~60min以内[1,2]

    神智昏迷双瞳散大后,多久时间行开颅减压手术预后良好?本组临床观察45例双瞳散大病例的结果,与张氏[1]的动物实验结果部分相似,双瞳散大30min内行开颅减压手术效果最佳,死亡率为18%,30~60min内开颅减压死亡率为50%,<60min后开颅减压死亡率为90%,因此颅脑损伤出现脑危象双瞳散大的病例,一定要准确掌握其最初出现双瞳散大的时间,以便获得最佳的有效治疗。
, http://www.100md.com
    凡脑危象后出现双瞳散大的病例,开颅减压,手术必须迅速彻底,有明确的定位体征,颅内血肿在一侧时,作者主张行一侧的额颞顶,或颞顶枕,包括三个脑叶的去大骨瓣减压[3,4],且硬脑膜必须剪开,用人造脑膜或用帽状腱膜,扩大硬脑膜囊;无明确的定位体征,或血肿在前颅凹底,或主要是严重脑挫裂伤,广泛的颅内点片状出血,脑水肿为主的病例则可沿冠状缝行冠状切口,一次去双额骨的大骨瓣减压剪开硬脑膜,在矢状窦和大脑镰的前端附着在鸡冠处予以剪断结扎,并处理双额极附近回流到矢状窦前端的数条桥静脉,用人造硬脑膜或帽状腱膜扩大硬脑膜囊。

    参 考 文 献

    1,张远征.急性颅高压双瞳散大后意识和呼吸功能可逆转的时限——实验研究.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87;3:214

    2,雷万生.颅脑损伤双侧瞳孔散大病人的救世主治体会.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6;12(1):56

    3,黄民权.重型颅脑伤口432例临床分析.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8;14(1):56

    4,刘敬业.急性重症脑损伤453例临床分析.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5;11(3):141

    收稿:1999-12-07,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