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 2000年第8期
编号:10241801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秋季腹泻58例观察
http://www.100md.com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0年第8期
     作者:林海玲 李强

    单位:(浙江省景宁县人民医院 景宁323500)

    关键词: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000833 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幼儿秋季腹泻58例,获得满意疗效,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999年11月~2000年1月秋季腹泻流行季节住院的腹泻患儿,按照1992年4月北京腹泻会 议制定的标准:大便次数>5次/日,稀水样或蛋花汤样大便,无脓血,大便常规WBC≤5个/ HP或少许脂肪球,无RBC及脓球,常规培养(-)的患儿98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58例 ,男38例,女20例,年龄3~22个月,平均12.5个月,腹泻>10次/日24例,发热24例,呕吐 46例,脱水54例,平均病程3.12天。对照组40例,男23例,女17例,年龄4~24个月,平 均13个月,腹泻>10次/日17例,发热16例,呕吐28例,脱水38例,平均病程3.41天。两组 情况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根据脱水程度均给予口服或静脉补液纠正脱水、酸中毒、电解质紊乱、调整饮食及相应 的对症处理。治疗组加中药治疗,方剂组成:山药10g,滑石、煨葛根各6g,焦三仙各5g ,陈石榴皮10g,羌活5g,银花炒炭10g,黄连炒炭1.5g,水煎服,1日1剂。临证加减: 呕吐加制半夏6g,白豆蔻壳3g;高热加淡豆鼓、连翘、薄荷各5g,发热加羚羊角0.5~1 g;臀红明显加马齿苋10g,炒黄芩炭3g;舌红苔少或光苔,口干、唇干改山药30g,加 石斛10g,乌梅肉5g;胃纳欠佳,脉络淡紫加炙内金5g,炮干姜炭0.5g。

    3 治疗结果

    观察止泻时间(粪便性状和便次恢复正常),临床症状改善 (失水纠正,精神和胃纳增加 )和退热时间,及病程。两组疗效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s)天

    n/例

    止泻时间

    临床改

    善时间

    平均退

    热时间

    总疗程

    治疗组

    58

    2.10±0.69

    2.17±0.68

    1.31±0.73

    5 .41±0.85

    对照组

    40

    5.14±1.96

    5.42±1.47

    2.88±0.93

    8.93 ±1.94

    与对照组比较P均<0.01

    4 讨 论

    轮状病毒是引起婴幼儿秋季腹泻的最常见病原之一。病毒侵入小肠粘膜上皮细胞,使肠 绒毛破坏,钠、水吸收减少,导致腹泻。目前尚无特效疗法。本病属中医“泄泻”范畴,“ 湿胜则濡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暴注下迫,皆属于热”[《素问*至真要大 论》]。故笔者认为“湿”“热”为患是小儿秋季腹泻的主要病机。《医学衷中参西录》 云:“用滑石与生山药等上能清热,下能止泻,莫不随手奏效”,故取山药,滑石为主药, 淡渗护阴;《医衡》云:“如地上淖泽,风之即干,故风药多燥,且湿为土病,风为木药, 木可胜土,风亦胜湿”,故取葛根,羌活胜湿,升清;银花解表清热,黄连燥湿厚肠,炒炭 后更俱收敛止泻之功,石榴皮止泻,焦三仙和胃顾中。诸药配合,结合西医的补液,维护水 电解质、酸碱平衡等治疗,收到很好疗效,说明中西医结合治疗婴幼儿秋季腹泻是行之有效 的,值得临床应用。

    收稿日期:2000-03-27

    , http://www.100md.com